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 背诵与熟读,学习文言文无窍问可言,实践证明传统的背诵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背诵或熟读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增强语感。读上个十遍八遍,不算是熟读。通过背诵或熟读,要体会出文章的韵味,品味出字里行间的含义, 陶醉在文章营造的氛围中,从而受到陶冶和感染,这才是背诵或熟读的根本目的。当然,背诵或熟读要讲究些方法:①朗读。字音要读准确,尤其是一些按古音读的词。通过朗读,掌握阅读节奏,“灌耳音”增强记忆;②不一定占用大段大段的时间。一般可在晚上临睡前反复念几遍,第二天醒来时尽力回忆头晚所念内容。如此这般,用不了几次,就会背诵了。俗话说得好, 不怕慢,就怕站。心里总想着这件事,有背诵或熟读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一条,不愁背不下来,也不愁坚持不下去。

  2. 不断地作些标点与翻译练习,摸索句读(jù dòu,点断)和翻译的规律。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是把不带标点的“白文”,拿来点断和翻译。高等院校的中文、历史、哲学、法律、新闻等专业的本科学生,在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常做这类练习,作为文选的补充和基本功训练。实践证明, 多做练习对增强语感,提高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我们 MBA 考前资料中的古文练习,出题老师加了标点,应该说难度大大降低了。但做与不做,效果大下一样。我们不能总吃别人嚼过的馍。我们主张,在 MBA“考试指南” 中,应该增加“白文”练习。即使不能全部,部分的也可以。这样既可以让考生检验自己的水平,同时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至于“白文”的难度可以降低,找些浅显的有情节的小故事、不长的片断等,而且应该以先秦两汉的上古汉语为主。依照我们的教学体验,先秦两汉的文章不一定难读, 唐宋明清的文章不一定好读。我们的“指南”,唐宋文章选得过多,有趣味、有韵味(即“耐读”)的文章选得太少,“政治色彩”似乎太浓,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1997 年联考从《战国策》中选了段考题,文选与考题脱节,学“唐宋” 而考“先秦”,给人一种“声东击西”的感觉。

  1. 要掌握一定量的常见实词和虚词、文言特有的句式和语法特点,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一般来说,面对大量的实词和虚词,如果单靠死记硬背,是记不住、学不好的。文章读得多,其中的实词、虚词“常见面”,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但这里并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初学时,边读文选,边记遇到的一些实词和虚词,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 因为事情总是有个过程的。

记实词,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重点、难点不在迥别(完全不同), 而在微殊(细微的区别);第二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语言环境) 中,可作不同的解释,这叫“因句而异”。但无论怎样“异”,它们之间也必有一种联系。这里介绍个窍门,就是多记实词的“本义”(即原始义或常用义)。一般来说,一个词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它的本义。其他义项不是近引申义,就是远引申义。抓住本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纷繁的词义网络就变得有系统了。这一点,在后面还要详细谈。

文言有一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有的句式。如判断句,现代汉语用“XX 是”来表示判断,而在古汉语中,一个基本句型是“XX 者 XX 也”。也就是说,在文言中,见到“是”,千万不能把它看成动词(或系词),而是代词

“这”,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可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季氏是鲁国的重臣,与孔子政见相左。有一次请孔子做客,排出 8×8=64 人的女子舞蹈队,用舞蹈来招待孔子。这种规格的舞蹈队, 只有天子才可享用,表明季氏有篡权的企图。孔子很生气,于是说了上面这句话。

语法点是学习古汉语的难点之一,比如倒装就是一个。古汉语中分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两类,后者难以掌握。主谓倒装很好理解,就是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如“贤哉回也”,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时说的:“颜回呀。是个修养多么好的人哪”;宾语前置,如”姜氏何厌之有”,这里的“何厌” 是宾语,提到“有”的前面。为便于理解,把提前的宾语还原:“姜氏有何厌”(姜氏有什么满足)。这里的“之”是“代词,复指”(或者说“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难理解,弄不清这些语法点,就翻译不通句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把例文中同一类的语法点摘出来,集中到一起, 研究语序之间的规律。也就是说,掌握语法点不要孤立地记些条条,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掌握语法规则。有关这个问题,在唇面的“倒装”一节中, 还要专门谈到。

至于古代文化知识问题,那就太多了。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其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曾给本科生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间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学生们在翻译时,卡在“偏袒”上。有的说“用手指一指”,有的说“把身子歪一歪”,都还算“贴边”,更多同学属于乱猜一气了。其实这里的“偏袒”是古人表决的一种方式,在《史记》中有记载。刘邦死时,把江山托付给周勃,担心吕氏篡权。后来事态的发展, 果然如刘邦所预料的那样。周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到军营中,让军士们表态:“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军士们都把左边肩膀露出来(衣袖背在身后),表示依然拥护刘邦。周勃率领这支大军,杀掉吕氏的两个兄弟吕禄、吕产,保住了刘氏江山。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中来,那个山东姑娘把两个肩膀都露出来,表示“东食西宿”(在东边那家吃饭,在西边那家睡觉),两家都跟,什么好处都不落(là)。现代汉语“偏袒”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1. 要学会使用几部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是百问不烦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拐棍”。要熟练地掌握几部常用的工具书,熟悉它们的体例和用法,了解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有这样几部。查字词,有《说文解字》(收字 9353

个,查字词形体结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字 3700 多个,查常用字)、

《康熙字典》(收字 47000 多个,查生僻字);查古籍中词语典故,有《辞

源》(修订本);查虚词,有《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收虚词 160 个)、

《词诠》(近人杨树达编,收虚词 521 个)、《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今人

何乐士等编,收单音虚词 639 个,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 660 余条),查官职, 有《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6 卷,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查年代, 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1973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