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传千古,曲水绕迷宫——万佛堂孔水洞

位置与交通 位于房山区西北云蒙山南麓、河北乡万佛堂村西。由房山

乘去石花洞的车,中途可达。自己开车沿京石高速公路出闫村道口向西经崇各庄、坨里即达。

历史沿革 万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它是唐代一位叫号溪的比丘尼创建的。故很早就是驰名幽燕的名胜之地。原名称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经过历代重修。清时徐梦陈曾把它与上方山云水洞相比较,留下“秀莫于上方,奇莫于孔水”的赞誉。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修物。

万佛堂 万佛堂为三间无梁殿,歇山顶,门窗由汉白玉石发券,其上浮雕飞禽花卉。门楣上嵌有四周浮雕莲花瓣石匾,上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的“万菩萨法会图”,长达 23.8 米,高

2.4 米,由 31 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而成。它是唐代浮雕艺术的佼佼者。浮雕内容包括正在说法的释迦以及菩萨、天王、伎乐演奏、飞天散花等,线刻飞动流畅、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万佛堂建筑雄伟、端庄,背依奇峻山峰,前有清泉流涌,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孔水洞 是一个蜿蜒曲折、幽深难进的天然溶洞。与石花洞一样均属奥陶系石灰岩中溶蚀的喀斯特洞穴。但孔水洞是暴露地表,现在仍在淌溢泉水的地下阴河。该洞券口是由人工砌成,两扇巨大石门已不知去向,唯有宽尺许的石梁还放在洞口之上,进洞须跨过石梁,贴着洞壁,穿过狭长的洞道, 才能到达那神秘的洞口。乘舟入内,在不远的石壁上可发现隋唐时代的造像和经刻。造像面积高 1 米,宽 2.5 米,总计 6 尊,造形与云岗、龙门石窟相似。刻经字迹模糊不清,是因雨季洞内水位增高淹没刻经,千年侵蚀所致。除刻经造像外,洞内在 1982 年还出土过动物化石、铁器、7 条唐代金龙等遗物。由此再向里进,则顺次有 3 个洞厅;第一洞厅为传说神龙出山之处,面

积约 500 平方米。洞底淤积着一层厚厚的泥沙和碎石,古代人们曾在此祭祀龙神,求雨驱旱,目前这里仍残留不少古代铜钱、陶瓷祭器。过第一洞厅约90 米即入第二洞厅,它高 30 余米,上悬众多石乳,形如飞鼠、蝙蝠、游龙、奔象等。第三厅钟乳景观更美,著名景点有石乌龟、仙人栈道、镜泊湖、仙人桥、石花、大鳄鱼、九曲迷宫等。石乳低俯水面,千姿百态,奇景不绝。

景观评价 万佛堂孔水洞不仅是我国石刻、石雕、古建筑史上的光辉一页,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房山石经早期刻经地点之一,所以它在“房山石经” 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洞内摩崖造像是我国北方水洞中唯一的一例。1979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又被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具有毛状晶体和华北第一地下矿泉河的世界岩溶奇观——银狐洞位置与交通

    位于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由门头沟乘京原公路长途

汽车至佛子庄站或乘车自京石高速公路从闫村道口转西至佛子庄站下车,向南步行 1 千米即达。

地理背景 银狐洞是大石河流域已发现的一个大型溶洞。上下几层总长在 2000 米以上。它发育于 5 亿年前的奥陶纪与 3 亿 2 千万年前的石炭纪之间的石灰岩中。燕山运动时,由于地壳的不断抬升,流入大石河的英水河沿裂隙向下侵蚀和溶蚀,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地下阴河型洞体。第一层洞和第二层洞因最先形成,故洞壁和洞顶堆积了大量钟乳景观,如石乳、石盾、石笋、石珠、石葡萄等。溶洞泥质较多,并可捡到大量卵石,表明它原来是属于地下河道。现在地下河已下降到第三层水洞。

主要景观 银狐洞洞体粗犷深长,多层多支,既有旱洞,又有水洞,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其景观特点有三:①重力崩塌、地下水侵蚀和溶蚀、化

学堆积三种形态并存;②有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长的地下河;③除了有一般溶洞堆积的石乳、石旗、石盾、石笋、石柱、石帽等形状外,还有国内洞穴少见的石菊花、石枝、晶花、鹅管、石珍珠、盘状石葡萄、球状石乳等。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那个倒挂于支洞中,长度近两米,形似猫头狐狸身的大型方解石结晶体,其通体布满毛状、丝绒状针刺,晶莹洁白,胜似冰雪玉雕。经国内外洞穴专家鉴定,这种大型毛状晶体,为世界溶洞首次发现,堪称“中华国宝”,世界岩溶奇观。

价值很高的地下河水 在深入洞下 106 米处,有一条水量较大的地下暗河。现在已开辟了洞下划船项目。这在华北地区尚属首家。此水经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多次取水化验,含有锶、锌、锰、锂、铁、钼、钒、氟、硼、镁、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测定为低矿化度、低钠弱碱性水;经房山卫生局测定水中含有氡;又因其流经磁铁矿而成为天然磁化水,具有消炎、杀菌、增强细胞活力和生物活性的功能。经众多患者亲身实践,用此水洗浴或饮用后对关节炎、风湿症、糖尿病、哮喘病、神经性头痛等多种疾病具有神奇的医疗作用。

除探洞、划船外,银狐山庄还为游客准备了四季应时的鲜果、野味、野菜等无污染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