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庙

古代早期出现的庙和祠,并不是宗教的直接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些宫、观。当世界各国的宗教传入中国后,也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

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建筑。其中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庵;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伊斯兰教(回教)的教堂,统称为清真寺;天主教的礼拜堂,统称为教堂。这些庙、祠、寺、观、教堂等古代建筑,均是人文旅游资源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述四种宗教中,佛教始终是我国宗教的主体,因此佛教建筑也是所有宗教建筑的主体。佛教寺庙很早就遍布全国各地,据唐会昌五年(845 年) 统计,全国就有佛寺 4600 所;兰若(空闲处的佛教小屋)40000 余所。至解放前不完全统计,我国佛寺共有 40000 多所。佛教寺院建筑在布局上基本有一个统一格式,即在中轴线上都有山门(或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或大悲殿)、地藏殿、佛塔等;中轴线两侧分别有祖师殿、伽蓝殿、藏经楼、罗汉堂以及行宫、僧房或配殿等。各殿都塑有两大金刚、四大天王、弥勒佛、释迦牟尼佛(含三身佛、三世佛、毗卢佛、接引佛、如来佛等名称)、十八罗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像。但是由于不同的佛教宗系

(包括三论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 和地域信仰差别,在佛教寺庙中,建筑名称和布局格式也有不同。故观览佛寺,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统一的模式。即使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有不同的布局和变化。但是不论哪种寺庙,其建筑文化、雕塑文化、绘画文化、刻经文化、金石文化,都对旅游者有很大吸引力。特别是当举行各种佛事活动时,吸引力就更大、更高。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一种源于巫神方术的原始宗教。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发展,在汉代产生了“天师道”;在南北朝出现了新天师道;唐宋时期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至元代均归并为正一派。金、元时期又出现全真派,并在全国盛极一时。从此,道教便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道教,尽管其教理及形式还在不断完善中,但是它建立的“丛林”、“道场”,如十大洞天、36 小洞天、72 洞天福地,对全国均有深刻的影响。包括道教宫观建筑、雕塑、图饰、仪式等,都是旅游者观赏注目的对象。道观建设不设塔,都以殿为主体。

伊斯兰教清真寺受外来影响较多,总平面不一定采用中轴对称,装饰限于几何图案或植物花纹。建筑以礼拜殿为主体,另附浴室、宣谕台、邦克楼等。

此外,基督教、天主教等建筑、绘画、文物等,也是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郊区的各种宗教建筑和遗存文物是极其丰富的。主要佛教寺庙见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