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的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

位置与交通 位于顺义县东北部龙湾屯乡焦庄户村,燕山山脉歪坨山脚下,金鸡河上游。距北京城区 70 多千米。从东直门长途汽车站有车直达或至顺义城后再乘开往焦庄户的车可达。

历史沿革 焦庄户地道是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打击、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历史遗迹。它沟通附近几个村庄,南到龙湾屯、唐洞村,北至大北坞村。在 1946 年已形成一条全长 16.6 千米的地道网,纵横交错,户户相通。解放后,这里于原地建立了纪念馆,陈列了图片、资料和实物,进行抗日斗争史展览,并开放一段地下干道供人参观。1987 年为纪念“七·七”抗日战争爆发 50 周年,重新修葺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

军题写了“北京焦庄户地道战纪念馆”门匾,并重新修复了抗敌炮楼和 700 米的地道。

地道结构和设施 焦庄户地道是具有“能藏、能打、能走、能生活”等功能的战斗军事建筑和设施。其主干道走向由南向北,又由北折向西南,曲曲弯弯,与地面距离时远时近,两侧不时出现叉道,扑朔迷离,犹如迷宫。在地道两侧,每隔十几米远,就有一个单个掩体,单个掩体互相沟通,就形成了洞与洞相连的地道网络。为了实现上述各项功能,在地道内安装了“凹” 字形翻板,即能防水、防毒、防烟,又能打击进洞的敌人。此外,地道还设有瞭望、射击孔,利用村内外有利地形,修建有 7 个暗碾堡和一座大炮楼。在炕头、灶口、牲口槽、碾盘下、水井壁都开有出入口。地道内设有指挥室、会议室、休息室,可以作为伤病者休养、贮藏物资、指挥作战等用,从而保证在内长时间的战斗和生活,构成一座打、防兼备的地下军事结构系统。

  1. 建筑优美设计独特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展馆——上宅文化陈列馆位置与交通

    位于平谷县韩庄乡上宅村南部。距平谷县城 16.5 千米。

从东直门乘 918 路公共汽车至平谷,再转车到金海湖下车向东走 100 米左右即达。

历史沿革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中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 6000 年。1984 年 10 月 29 日始发现,11 月试掘 40 平方米,原称“大庙台”。1985 年正式发掘,至今已发掘 2000 多平方米。出土大量器物,仅整理修复的就有 2000 多件。1989 年 10 月建成上宅文化陈列馆向游人开放。

馆展内容 上宅文化陈列馆毗邻风景秀丽的金海湖。遗址面积约 4000

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北走向的泃河支流大灰沟内。该遗址共分 8 层,上层为商周至唐辽文化,中层与红山文化接近,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陈列馆陈列的展品是从上宅文化出土的器物中精选的代表三个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共计 92 件。如打制、琢制、磨制的生产工具斧、铲、磨盘、磨棒、盘状器钻石、石球、网坠、柳叶形石刀、复合刃器、镞、尖状器等;陈列的生

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圈足钵、碗、盆、盂和鸟首形镂孔器等。其中代表上宅遗址二期文化的几件展品最引人注目。一是顽皮可爱的石猴挂坠;二是憨态可掬的石羊头蝉饰件;三是耳铛形器坠饰和佩饰;四是作为祭祀用的鸟首形镂空柱式陶器。这些用品表明,先民们不仅在生活用具上能刻出精美的纹饰,而且还掌握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石料磨制各种装饰艺术品的技能。特别是那件鸟首形镂空陶器,其顶部的猛禽头,神态既威猛又滑稽,造型手法大拙而大巧。

展馆陈列设计特色 上宅文化陈列馆的另一个特色是陈列设计与现代环境美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在整体设计上,从平面布局到整个空间的构成, 视觉的尺度,材料的质感,都体现了现代环境美学的新概念,即力度的内涵。这个陈列馆没有采用铝合金等现代高级建筑材料,而大量使用天然木材做柱子、模型、展柜、展台,充分保持木材原有的天然机理效果,不涂油漆,保持本色,使人联想到古人类当时的生态环境。其顶棚以象征性手法用渔网装饰,与天然木材相呼应,既富于自然、古朴的乡土气息,又构成整体格调的统一性,使整个展厅具有厚重感。大厅中央则利用室内天井采光的客观条件, 大胆地栽了一棵柿子树,周围地面以天然印石和绿草点缀。这种人工环境既与上宅自然生态环境相吻合,又创造出一种和谐、安祥的气氛,使整个展厅大为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