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主要的溶洞景观

北京地区溶洞数量很多,我国古代京城居民很早就对它们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据史书记载,仅大房山一带就有大小溶洞 90 多个,记录和开发较早的

溶洞有万佛堂、石佛洞(今石花洞)、云水洞、藏经洞等。距今 1500 年前北魏时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写道:孔水洞“东北洞开, 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表明那时人们对其已很重视。至隋唐时期在洞口又修建了“仙人玉堂”——万佛堂。1981 年北京文物局考察该洞,发现其卷洞尽头石壁上有两尊石雕佛像,并有《莲花经观世音普门第二十四品》刻经。1982 年又在孔水洞龙潭中发现 1200 年前的青铜“金龙” 7 条。这些长约 20 厘米、造型古朴刚劲的金龙,完好无损,光彩夺目。据鉴定可能为唐代皇帝因崇尚道教,派人三次入穴投放金龙玉璧,用以祈福。孔水洞口依山而建的宏伟建筑乃唐大历年间,由比丘号溪老人创建,现在堂内还遗存有长方形汉白玉石雕 31 块“文殊普觉万菩萨法会图”。石佛洞地处河北庄乡南车营村。据传此洞在明代就已被发现,并在洞口处建庙雕佛,一度香火很盛。后来庙宇被火焚毁,仅在洞中留一石佛。云水洞在上方山兜率寺西南,据史载发现于 1200 年前,后来曾在洞口修建了大悲庵殿,其内遗存的明代壁画,笔调细腻,色彩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藏经洞位于云居寺石经山上。此山有 9 个洞穴,内藏隋唐石经板 4000 多块。这些石经与云

居寺南塔地穴中发掘的辽代以后石经 10082 块,共同构成我国唯一的一处石经博物馆,经文包括《华严经》《法华经》《涅盘经》等。石经山藏经洞是在白云岩层发育的天然岩洞基础上,经人工开凿而成,是天然溶洞与人工开凿相结合的洞穴利用典范。

近十多年来,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洞穴旅游资源利用的需求,北京地区喀斯特溶洞发现的数量越来越多(见表 7)。北京市对以往已利用的洞穴进行了全面探测,结果发现了一批景观品位很高的洞体,如位于平谷县黄松峪乡黑豆峪村南发现的京东大溶洞,面积达 2 万多平方米,内有

8 大景区,洞穴堆积景观近百处。这些都给北京地区洞穴旅游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