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都主峰“北门锁钥”——八达岭长城
位置与交通 位于北京西北延庆县境,关沟北端。距北京约 55 千米。有高速公路通达,汽车有游 1 路(前门始发站)、游 2 路(北京站东街始发
站)、游 3 路(东大桥始发站)、游 4 路(动物园始发站)、游 5 路(前门始发站)、919 路长途汽车(德胜门始发站);火车有 323、527、575 次(由北京北站开往青龙桥),577、579、581 次(由北京北站开往八达岭)。
历史沿革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关城东西二门“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阴”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 年)。后经几百年战乱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风化,关门和长城、敌楼均有不同程度倒坍。1953 年和 1957 年为保护文物进行两次修葺。1981 年市政府决定成立八达岭特区,并开始大规模修复, 至 1991 年 5 月,先后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集资条件下,修复敌楼 17
座,城墙 2369 米。同时还修了复线公路、登城索道、停车场、综合服务楼、配电站、污水处理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以及詹天佑纪念馆、长城全周影院、长城博物馆等游览点。
关城与长城建筑 八达岭为军都山主峰。八达岭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中,形势十分雄险。明代时一直把它视为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居高临下, 地势险峻。难怪古人云“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至今在八达岭的陡崖上还留有摩崖石刻“天险”二字。八达岭的这种形胜,使这段明长城在雄险坚固程度上、军事设施体系上都更富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它大量采用整齐的条石和大城砖,使城体造得坚不可摧。城墙平均高约 7.5 米,墙下脚宽
6.5 米,顶上宽 5.8 米,可容五马并骑,士兵十列并进。外侧设 2 米高垛口, 垛口上有瞭望孔和射洞,内侧设女儿墙。城墙每隔 300~500 米,就有一个凸起的台子,台子又分墙台(用于巡逻放哨)、敌台(用于射击瞭望)、战台
(用于攻占和储存武器)。此外出“北门锁钥”不远,还有一座砖城叫岔道城,是八达岭的前哨指挥部。为了保持各军事设施的完备性,八达岭长城的许多制高点上,都设有烽火台(又称烟墩),这是古代为传递军情用的。遇到敌情,白天点狼粪,夜晚举火。八达岭关城总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内原建有兵营房屋和一座关帝庙。
植物景观 八达岭地区为中生代隆起的山岭,平均海拔 780 米,最高海拔 1238 米。相对高差 788 米。岩性东部为震旦纪斑状花岗岩,西部为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大理岩、砾岩。区内土层很薄,多裸露山岭。按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这里应属阔叶落叶林带,但由于长期破坏,植被多为灌木群落和荒草坡,仅沟内有阔叶树种。阳坡灌木有荆条、酸枣等,草本有白羊草、铁杆蒿等;阴坡下层常见绣线菊、大花溲疏、蚂蚱腿子、胡枝子、锦鸡儿及野古草、苔草等。植被覆盖率多在 50%以上。经调查,本区共有植物 300 多种, 分属 81 科 225 属。近年大力绿化造林,不少地区已郁闭成林。主要树种有油松、落叶松、侧柏、华山松、山杏、刺槐、杨树、黄栌、元宝枫、火炬等, 其中以油松纯林、油松山杏混交林占比重最大。现在八达岭已经葱绿起来, 成为春季观花,夏季观绿,秋观红叶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