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风景潭的类型
北京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因火山、地震、冰川等堰塞而形成的湖和潭,所见许多串珠状潭水,多属侵蚀型或河流堆积型两大类。泥石流和滑坡堰塞的潭虽然存在,但数量相对较少。
侵蚀型潭是河流或山溪在谷地或沟壑流动时,下切谷底基岩而形成的各种造型的潭穴。由于北京属半湿润大陆性的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大部分,因此在雨季时,许多山谷都充满了水流,特别是暴雨后, 山洪夹带着大量沙石,以极大的流动速度,冲蚀、磨蚀着河底岩面,久而久之,则在河谷中形成数量众多的潭穴。这种潭穴有的在瀑布下泄崖脚,有的在比较倾缓的坡面上,有的则在河谷底部,其形态、大小、深浅各不相同。到了缺雨的冬春季节,它们大多呈现枯潭状态,这就是间歇性侵蚀型潭穴。但是只要在常流水的沟谷,其潭穴多数呈现积水状态。此种水潭可称常水型潭穴。上述间歇性潭和常水型潭,在造型、规模、深度上均与岩石性质、构造、水流运动速度、水量大小和沙石含量等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在花岗岩、片麻岩、流纹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和侵入岩上形成的潭穴,由于这类岩石三维节理比较发育,所以经水流磨蚀、刨蚀、侵蚀、冲蚀后,易形成浑圆的潭穴。如果沟谷坡降较陡,水流下泄冲力较大,再加上山溪夹带大量沙石的磨蚀,则可形成缸形、筒形潭穴,深度可为潭口平面直径的几倍、十几倍。如密云县黑龙潭风景区内的真潭,面积仅 4 平方米,而深度达 25 米。密云新
城子乡云岫谷“无底深渊”,面积 6 平方米,深度也达 7 米以上。这么深的缸形潭穴,必须是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夹带着大块石砾的水流,在穴中作旋转式运动,经长期磨蚀穴壁花岗岩,才可能形成的。花岗岩节理丰富,经水石磨蚀,造成的潭穴特别圆滑,富有造型。故在花岗岩分布区这种可观性潭穴特别多,是游客观赏的佳景。
堆积型潭与侵蚀型潭之最大区别在于潭穴出现于非基岩面上。也就是说它不是水流侵蚀、冲蚀、刨蚀而成,而是因溪流夹带的沙石堆积于沟谷中, 阻滞水流而积聚成的相对静态水体。因此这种潭水一般没有光滑的穴体,水体也没有一定的平面形态,潭底多为石砾、卵石或碎砂构成,阻水物质多较大的石块。这类潭水周围及水下多生长着树木或花草,水底石砾因岩性不同, 其色彩、花纹、造型也不一样。这样透过清澈如镜的水面,可映照出彩石、碧水、绿草、白云等优美图象,给人以突出的水色美,成为游人喜爱的观赏水景场所。
堆积型潭与侵蚀型潭也有不少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瀑布之下方,由于水流动力大,经冲蚀往往形成一个堆积型大潭。其中部分蚀坑已达基岩表层,露出侵蚀形态,边沿或穴底又堆积着未被河水冲走的大量沙石块,具有一定堆积物阻水作用,故又有堆积潭水性质。特别是某些侵蚀潭穴,被水流携带的泥沙填满了潭坑,这类潭就发展为典型的侵蚀一堆积型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