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媲美莫高窟——法海寺

位置与交通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的翠微山麓。乘 311、336

路公共汽车从模式口下车步行可达。

历史沿革 据现存的《法海禅寺碑》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忽做一梦,寻遍京西名山来到此处,见这里峰峦环抱,树木葱郁,正与梦境相符,遂倡议并向当时许多官员、喇嘛、僧尼募钱修建这座寺庙。工程于明正统四年(1439 年)动工修建,正统八年(1443 年)完工,前后历时共5 年左右。英宗特赐名为“法海禅寺”并颁《大藏经》一部,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皇家寺院。明弘治十七年(1504 年)至正德元年(1506 年)曾大修过一次。解放以后,国家对法海寺的保护十分重视,曾在 1953 年、1982~1984 年、1985~1986 年先后三次对法海寺修葺。1988 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正式对社会开放。

主要建筑物 法海寺在明代时规模比较宏伟。当时除大雄宝殿外,还有天王殿、护法金刚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及云堂、厨库、寮房等。大殿内还有栩栩如生、精湛细腻的明代佛教壁画。可惜的是随着 500 余年的岁月流逝,法海寺仅存大雄宝殿一处殿宇及其 10 幅壁画了。1982~1985 年, 国家拨款才又修复了山门、东西庑殿、天王殿等建筑物。大雄宝殿,面阔 5 间,庄严雄伟。大殿正面是石砌腰束的须弥座,上边围雕莲瓣卷云纹。殿内塑三世佛像,两侧是十八罗汉像。

珍贵的壁画 现存的明代壁画主要见于殿中佛像座龛的背后,十八罗汉身后的山墙上及北门两侧。佛龛背后有三幅壁画,内容是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像。尤其以中间的水观音画得最为动人。他面若满月,慈祥端庄,半身裸露,胸佩璎珞,屈右膝盘左腿而坐,右手臂很自然的轻置膝上。肩上披着轻纱有 2~3 米,花纹精细,仿佛还在轻轻飘动。后檐墙壁画是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等组成的“礼佛护法图”。两幅壁画共有人物 35 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统一而又有变化。人物服饰华丽,仪表庄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整个壁画线条流畅,工整有力,尤其使用了“叠晕烘染”的传统技法及描金、沥粉贴金和朱砂、石青、石黄等熏色,更增加了画面烟云缥缈、宁静神秘的气氛。东西两山墙上画的是十方佛众和飞天仙女,以牡丹、月季、菩提、芭蕉为衬托,画面祥云缭绕,更显出神佛的庄严肃穆。全殿壁画共绘人物 77 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其中有说法和坐禅的、有顶礼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冉冉飞舞的,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自若,道貌岸然。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和霭可亲。至于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绘出了作为护法卫士的雄姿,表现了对释迦皈依的无限虔诚心态。这些壁画,充分体现了画工们的非凡创作才能。

寺院评价 法海寺是京西古代名刹。其壁画又是明代艺术宝库中的杰作。这些壁画虽有部分损坏变色,失去了当年艳丽,但现存部分仍然能看出其艺术水平之高,它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壁画艺术的光辉传统,在我国壁画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不少专家认为,从壁画的平整、刻画的精致和用笔着色的技巧上看,这些壁画在艺术上可以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相媲美,成为我国壁画的国宝。此外,大雄宝殿顶部的“斗八藻井”和“曼陀罗”彩画, 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明代珍贵遗存。

两株古老而著名的白皮松 法海寺周围是一片苍松翠柏,遗存的数百年古树还有不少枝叶繁茂。其中挺立于大雄宝殿前的两株白皮松尤为珍贵,2 树高达 30 余米,腰围 6 米,姿态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