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卢沟桥文化旅游区

位置与交通 位于丰台区中部永定河上及东侧。距北京广安门约 11.5 千米,乘 309、310、313、339 等路公共汽车均可到达。

历史沿革 本旅游区主要由卢沟桥、宛平城及抗日战争纪念馆三部分所构成,它将中国古代历史文物与现代革命纪念地融为一体,总面积达 42 平方千米。其中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明昌三年(1192 年) 落成,敕名“广利”。元代改名为”卢沟”。明正统九年(1444 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桥曾被洪水冲毁。1698 年改建成现在的桥。迄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是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桥。宛平城在卢沟桥东 170 米,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时称拱极城,是拱卫京城的桥头堡。1937 年“七·七” 事变在这里爆发,揭开抗日战争序幕,城楼、城墙遭重大损坏。为了保护文物,1981 年 7 月 7 日成立了卢沟桥文物保管所和史料陈列室,1984 年国家拨款,修复了宛平城楼、瓮城,修补了城墙。1985 年 8 月 24 日北京市政府决定禁止机动车、兽力车通过卢沟桥。1986 年在宛平城内修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和宛平城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 长 212.2 米,加上两端引道,总长 266.5 米,桥面宽 7.5 米,

共 11 孔。桥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三角形,尖端垂直安置一根约 26 厘米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背水面形若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分散,以减少券洞内的水流挤压力。桥面两旁设有石栏、望柱,柱头雕有精美的石狮。据实查,全桥共用石栏板 297 块,望柱 281 根,

大小石狮共 492 个(其中大石狮 281 个,小石狮 211 个)。若加上桥头石雕

华表上的石狮,则总数为 498 个。桥栏上的小石狮子形态各异,大者约 10 多厘米,小者仅几厘米,它们有爬在大狮子身上的,伏在大狮子头上的,或者跑到大狮子怀中戏斗,或者藏入大狮子毛丛中只露出半个头或一张嘴,真是千姿百态,有动有静,坐卧起伏,极富变化。过去人们多次清点,每次总有误差,难怪北京谚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因经多次修复, 故成为集元、明、清和近代石狮雕刻之大成的建筑精品。是游人欣赏古桥雕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卢沟桥及其石雕艺术很早就被人们所称赞。700 年前, 在中国入仕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曾称卢沟桥为“⋯⋯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明清时期, “卢沟晓月”一直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今桥东西头雁翅桥面北侧,还有乾隆重葺卢沟桥碑及他书写的“卢沟晓月”碑。前者连龟趺共高 5.5 米, 龟趺下镌刻的海墁及鱼、鳖、虾、蟹等尚完好。该碑正面记述乾隆五十年(1785 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后者总高 4.52 米,碑身高 3.66 米。除正面“卢沟晓月”四字外,其碑阴还有乾隆书写的卢沟桥诗。

卢沟桥自建成以来,虽历经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但桥的形制、桥基和桥身部分构件与石雕仍为金代原物,基本完好。桥身的沉陷度极小, 并仍保持巨大的承载能力。1975 年 1 月北京市交通、文物、运输等单位,在卢沟桥上进行载重试验,429 吨的大件平板车在这座古桥上安全通过,1985 年 8 月 13 日,又有 1000 吨超限大件,分四次通过了卢沟桥。这表明卢沟桥

建筑坚固,结构科学,工程宏伟,技艺高超,是我国 12 世纪晚期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宛平城全城东西长 640 米,南北宽 320 米,总面积 20.8 公顷。此城实际是一座拱卫京城的桥头堡,形制小而坚固,城内无街巷及市场布局,仅有东西城门两座,东曰顺治门,西曰威严门。根据出土的武俊修城碑文记载: 该城有城楼 2 座,闸楼 2 座、瓮城 2 座、角台 4 座、角楼 4 座、中心台 2 座、

敌楼 2 座、小敌台 4 座、房 12 间、马道 8 道、门楼 8 间、城上旗竿 12 根。

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射孔。城墙基础为 6 层条石,砖砌到顶,内部

为黄土碎石夯实。上铺砖面 3 层。现在该城除保留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 其余建筑均已进行了修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是一座市级大型博物馆。该馆建筑共两层,总高度 19.7 米,首层为办公研究和资料区,二层为对外展出区,由序厅、东西展厅、环廊和半景画厅组成。整个纪念馆外墙装饰磨光花岗石,上覆灰色无光玻璃瓦。正面 16 米宽,门厅内悬挂 8 面方形古钟,以示警钟长鸣,勿忘战争灾难。馆内陈列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卢沟桥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七·七事变”爆发经过。这些抗日战争史料、照片、实物、模型等,为今日人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