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海桑田的见证——太湖石

太湖石简称湖石,为古代园林中的假山叠石,因最初多取之于太湖水底, 故名。这种岩石乃是浸没于水中的石灰岩,经漫长波浪冲击和溶蚀,被雕刻成的嵌空的石块。它一般具有玲珑多姿、瘦骨突兀、涡洞透穴等特点,有人曾用“瘦、透、漏、皱”四字来形容它:所谓瘦,指山石形态苗条,呈迎风玉立之势;所谓透,指石的纹理贯通,笼络起皱;所谓漏,指石上有大孔小孔,漏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所谓皱,指石的表面有凸凹之褶皱。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中曾记载了它的生成和采集情形:“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也写道:“太湖石,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可见太湖石的生成除波浪冲击作用外,还有水的溶蚀作用。太湖石表面润滑, 显示了水的化学溶蚀特性,同时在两个溶蚀面之间,还保留了棱角残余,而有些弯曲的凹痕,则是流水沿岩石裂隙慢慢溶蚀所成。石中空穴是冲击的机械磨蚀作用与化学的溶蚀作用两种力量的联合“进攻”所形成。我国北方也有这种观赏石出产。如北京房山区就蕴藏着丰富的太湖石,被人们称为“北方太湖石”。最近,地质部门又在房山发现了一处埋藏型太湖石,面积达几平方千米。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太湖石在现代园林中的使用量将大大增加。太湖石作为一种风景石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欣赏景物。事实上,许多园林、展馆、家庭摆设的玩石中,有不少都是太湖石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