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溶洞的成因

北京地区喀斯特溶洞所以有上述空间差异,其基本控制因素是构造和岩

性。其它因素如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虽然也有影响,但作用不很明显。下面着重从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北京喀斯特溶洞发育的形成过程:(1)地质构造对喀斯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

北京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一般受整体和局部两种构造因素的影响。所谓整体构造因素指大范围的全局性的地质构造系统。北京喀斯特溶洞主要发育于西山百花山向斜两翼,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西山和北山既经历过大幅度的下降,接纳了可造就喀斯特溶洞的巨厚的碳酸盐岩,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使溶洞能够在下降或上升两种构造运动中,获得物理、化学性质的侵蚀和堆积条件,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构造变动,形成了以百花山— 髫髻山—妙峰山向斜,走向大约为北东 70°左右,两翼为由新到老依次排列的沉积岩层,其中有可发育为喀斯特溶洞的可溶性盐岩,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白云岩等。在北京地区出露总面积达 2900 平方千米。其中以燕山沉降带向斜构造东南翼面积最广,因此北京喀斯特溶洞大体沿着东南和西北两条碳酸盐岩出露带呈带状分布格局。如东南翼中著名溶洞云水洞、猿人洞、石花洞、孔水洞、银狐洞、西洞、仙人洞;西北翼由于远离京城, 交通不便,尚缺少对其进行系统考察,所以至今发现的洞穴不多。目前已知的龙门涧的藏剑洞、遁佛阁、张公洞、千佛崖等,规模均很小。洞穴发育的局部构造因素指某些小规模的断裂构造。地下水沿这些局部性断层破碎带溶蚀、侵蚀和重力崩塌,造成喀斯特洞穴。如云水洞,就是沿一条大体呈南北走向的断层线发育而成的大型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