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经千载,藏经九洞——云居寺、石经山

位置与交通 位于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南尚乐乡水头村。距北京约 75

千米。从莲花池乘长途汽车或从天桥乘 917 路汽车至房山,然后再转换开往西域寺的公共汽车;或从永定门火车站乘 373、333 次火车到石经山站下车。

历史沿革 云居寺创建于隋唐时期,其名称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669 年)的石刻上。原寺规模很大,最盛期清代时,寺内有 5 进院落、6 进殿宇。殿堂达 300 间,加上僧房等总数在 800 间以上,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寺院之一。1937 年遭日寇炮火袭击,全寺、石经山的石经进行全面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和拓印,并于 80 年代新建了石经展室和经板库。1984 年 4 月,北京市政府决定集资修复云居寺,在六七年内先后建成天王殿、毗卢殿、药师殿、弥勒殿、大悲殿。同时,在石经山还兴建了文物保管所和部分登山道路。

云居寺主要建筑 云居寺坐西朝东,在中轴线上随地势升高依次有天王殿、毗卢殿、大雄宝殿(尚未恢复)、药师殿、弥勒殿、大悲殿等六层殿宇。各层殿宇两侧原有配殿、客舍、行宫,现未修复。寺的南北原有两座大塔, 今仅剩北塔一座。整个寺院形胜十分壮观。

云居寺“三绝” ①石刻经板。云居寺石经是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承其师志开创起来的。他在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圆寂后,弟子玄导、僧仪、慧暹、玄法等又相继刻造下去。后经辽、金、元、明、清诸代,前后历时 1100

多年,刻经总量达 14278 块,合 3472 卷、1122 部,共刻文字 1700 万。这些石经板分别藏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南塔下的藏经穴内。其中石经山有上、下 9 洞穴,内收石经板 4196 块,地穴内收藏 10082 块。云居寺石刻经板所刊刻的佛经主要有:《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摩诃般若经》《成唯识论》等。这些石经板一般长 1 米多,宽 0.5 米,厚 10 厘米,最长 2 米以

上,最短 70 厘米。刻经形式以横写为主,但也有竖写之经板。石经文字清丽有力,用笔自如,是极好的书法杰作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为研究书法雕刻艺术、佛教历史、历代经济文化以及校勘印本佛教经典的脱误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②众多古塔。云居寺和石经山共保存古塔 15 座,其中仅唐塔就有

7 座。著名的有云居寺北院的辽塔和周围的 4 座唐代石塔;寺庙后山上的金

仙公主塔、大雄宝殿前面的静琬舍利塔等。云居寺北院辽塔高 30 多米,塔身下部平面为八角形,四周有拱门假窗、回檐斗拱、佛龛浮雕;上部为圆锥形, 构成九重相轮形象,最高处是宝珠形塔刹。这种下部为楼阁、上部用覆钵、相轮的作法,是同时代砖塔中极为少见的形式。塔身以上的覆钵、相轮部分, 似为元明时期所补砌。辽塔四隅各有高 3 米左右的唐代小石塔一座,平面均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中空,形成一个龛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 7 级塔檐,外壁均有阴刻纪年。四塔中,西北一座修建最早(唐

景云二年,即公元 711 年),是目前所知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关于这组由辽塔和唐塔组成的塔林,有的学者认为是我国金刚宝座塔早期的实例,极为珍贵。总之,云居寺的古塔数量之多、雕琢之精,在北京地区都是少见的。③佛舍利。压经塔下曾发现一个舍利函,函外壁刻:“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此石匣内有银净瓶一个,内有释迦佛舍利 3 粒,颗

如粟,白如雪。鍮石香炉一个,黄香八两,檀香四两,永为供养,愿以四生, 俱登觉道,时天庆七年三月一日戌时葬,比丘志兴、比丘法聪、比丘善锐。” 银净瓶上刻花铜炉 1 个,鎏金佛座像 1 个,菩萨像 1 个,“大泉五十”铜钱

1 个,乾元重宝 1 个,庆历重宝 1 个,熙宁重宝 1 个,元丰通宝 27 个。80

年代初,又在雷音洞地穴内,发现释迦牟尼舍利 2 颗,为肉舍利,朱红色, 十分珍贵。

寺庙评价 云居寺是珍藏有“国之重宝”石刻经板的千年古刹。明代袁廷玉曾有诗言:“匹马西风古树边,那知此地有西天?山藏石刻三千卷,寺号云居八百年。”云居寺石经从隋唐刻至明清,数量总计万块以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收藏石经板最多的寺庙。石经板在我国某些古寺中都有发现,如上方山兜率寺、北京国子监、河北磁县响堂寺、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等,但是它们拥有的数量均很少。而像房山云居寺这样刊刻规模如此之大、收藏数量如此之多、刻期延续如此之长的寺庙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难怪人们把它誉为“北京的敦煌”。除石经外,云居寺还有占全国现存数量 1/3 的唐塔, 成为我国保存唐塔数量最多的寺庙;有全国罕见的一塔多种造型的辽代砖塔,这座塔下部为楼阁式,中部为覆钵式,上部为花塔式,与四隅唐塔相组合又呈现金刚宝座式。1992 年 8 月,云居寺被专家们推选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