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保存最精美和最整齐的佛教古刹——碧云寺

位置与交通 在海淀区香山东麓,乘 333、318、360 路公共汽车至香山站下车沿碧云寺路步行即达。

历史沿革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 年)。据载元朝丞相耶律楚材之后裔阿尔勒曾在这里“舍宅开山”,建造寺庙,初称碧云庵。到了明代, 寺庙进行大规模扩建。正德期间,御马太监于经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于后山修建了生圹,作为死后葬身之地,寺庙“廓然焕然”,并改庵为寺。因寺经于经扩修,故又有于公寺之称。明天启三年(1623 年),太监魏忠贤也妄想葬此,因而重修了碧云寺。经这两次修扩,碧云寺已初具规模, 但两位太监均因获罪而未能葬此。至清代乾隆时期,对寺宇重加整葺,并在十三年(1748 年),按西僧所供奉的图样,建起了金刚宝座塔,新修了行宫和罗汉堂。1925 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他的灵柩因停放在后殿,而将此殿改名为中山纪念堂。现在,金刚宝座塔下还有他的衣冠冢。解放以后,曾对寺庙进行过整修,但对原有建筑物没有大动,故碧云寺的殿宇基本上保存了明代的结构。

主要建筑景观 碧云寺坐西面北,从山门至山顶,共有六重院落。总面积 4000 平方米。中轴线上从下至上依次布局了山门、天王殿、正殿、碑亭、菩萨殿、孙中山纪念堂、石牌坊、金刚宝座塔等建筑。北院为水泉院,南院为罗汉堂。整个寺院,依山顺势,层层高起,各层院落,自成格局。主要建筑有:①山门殿。殿内原有身高 4.8 米的哼哈二将塑像,体态刚劲,高与檩

齐,是一对评价极高的泥塑艺术品。可惜在 60 年代末被破坏掉。山门前临深

壑,上跨石桥,桥前蹲踞石狮一对,雕刻十分精细,是北京地区明代遗存较好的石狮之一。山门后两侧还有钟鼓楼。②天王殿。殿内左右原有四大天王像,早毁于北洋军阀混战之年。殿中有明代遗物铜铸弥勒佛像,笑容满面, 形态浑厚。③正殿。殿阔 3 间,庑殿顶,有斗拱装饰。殿内原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四壁顶上有木刻唐玄奘取经的故事。殿前有露台,上置两座八棱经幢。④碑亭。位于正殿之后,属八角琉璃建筑,内有屭屃驮石碑,碑文是乾隆所书寺庙历史。⑤菩萨殿。原奉观世音等五座菩萨像,分别骑象、狮、虎等,两壁也有悬塑,后同被破坏。⑥孙中山纪念堂。此殿由原普明妙觉殿改为孙中山先生生平展室。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因而辟为纪念堂。解放后屡经修整,今堂中陈列着前苏联所赠玻璃棺以及孙中山先生塑像、照片等。两侧山墙上是“总理遗嘱”及“公开信”。⑦石牌坊。属四柱三搂式,由汉白玉雕制,全坊布满花纹,雕琢精美。牌坊两侧连着石屏壁,壁上浮雕人物像,各像均有题名。所雕人物均为历史上“忠、孝、节、廉”的代表。屏壁背面各雕披发雄狮。⑧二碑亭。在塔院中间,亭均重檐, 上檐为圆檐攒尖,下檐为八角,饰以石雕斗拱。亭内立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分别刻满、汉、蒙、藏文。⑨金刚宝座塔。为乾隆十三年(1748 年)所建,全高 34.7 米,皆用汉白玉砌筑。下两层为塔基,上列石龛,有石阶可升。塔基上建石塔,塔又分两层,下层为塔座,正面当中开券洞,左右循级可上至塔座台面。座上出口处是一屋形方亭,其前方左右各有一圆形藏式塔。其后则为 5 座 13 层密檐式方塔,中央一塔,四隅各建一塔。整个金刚宝座塔, 满布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雕制繁缛,用工精细, 是清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佼佼者。⑩罗汉堂。为乾隆十三年仿杭州静慈寺罗汉堂而建。平面呈田字形,中间有四天井可采光,因而堂的外貌似顶盝,堂正面出轩,其余三面则各出抱厦一间。顶部正中耸立着象征“西方净土”的宝塔。堂内除按顺序排列的 500 尊罗汉外,在堂正中过道供奉 7 尊神像和在

左方梁上的济颠僧一尊,总计 508 尊。这些罗汉均木制漆金,形象各异,为

清代佛像中较典型的雕制品。据传康熙、乾隆也进入罗汉之列,康熙在 295

位,称“暗夜多”;乾隆在 360 位,称“直福德”罗汉。(11)水泉院。具有江南园林特点,整个院子以山泉为中心,依山势筑起层层叠叠的小假山石, 缀有亭台小桥。满院古松桧柏,高大笔直,一片荫翳。盛夏季节,凉爽宜人。此院东边有涵碧斋,眼镜池;南边有三仙洞和“三代树”。三代树是一株枯柏树内长出了第二株柏树,从第二株柏树里又长出了一株银杏,故称为“三代”。院西有“卓锡”泉,在明代时它已闻名京城。

景观评价 碧云寺是西山风景区中保存最精美和最整齐的一座佛教名刹。古人对此赋诗和作游记颇多,如“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万峰围殿阁,碧色净如云”、“大抵西山兰若,碧云、香山相伯仲。碧云鲜,香山古。碧云精洁,香山魁恢”等评语。这一寺庙依倾斜山势层层布局, 重重殿宇,错落有致,每进院落,各具特色,表现了层层封闭而又互相连通的建筑手法,既给人以曲折多变、层出不穷的感受,又使人感到它规模崇闳、瑰丽无比。碧云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