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名镇江金山寺——银山宝塔

位置与交通 位于昌平县东北部下庄乡,距昌平县城 30 千米。从昌平经下庄、海字到黄花城方向的长途汽车在西湖村下车,向西北步行 1 千米即达。或乘车到昌平后转乘小公共汽车。德胜门有开往银山铁壁的旅游专线车。

历史沿革 银山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胜地。《昌平山水记》载:“州境之山,其名者曰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石桥而上,五六里为中峰,唐僧邓隐峰之所居地。山半有壁,此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银峰、佛顶峰⋯⋯”。邓隐峰是佛教禅宗顿悟派名僧马祖的直传弟子,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他从福建来到银山修行说法,门徒甚多,远近闻名,与江苏镇江金山寺齐名,并称为“南金北银”。辽代满公禅师在此处创建了宝岩寺,金代佛觉大禅师于天会三年(1125 年), 创建了大延寿寺,当时国内名列高位的悔堂、懿行、虚静、寰通等禅师相继来此讲经,聆教弟子多达万人。僧尼住房有 70 余间,庙庵 72 座。当时银山

寺庙钟声传数里,香烟缭绕弥漫山林,而法华寺为首寺,下领 72 庵。僧人圆寂后火化葬于塔下,形成了银山塔林。由于生前的等级、名位不同,因而墓塔也有大小之别。高者数丈,小者不足 3 尺,此连彼接,满山遍野,难怪当

地流传着“银山的宝塔数不清”的谚语。清末以来,由于战乱不绝,银山的寺院日趋衰落;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再遭劫火,一代佛教胜地已经面目皆非, 只有砖石建造的 5 座大塔和十几座小塔依旧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人。

1992 年开始修复法华寺和塔,1988 年 1 月 13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北京市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近年来在塔林南 300~400 米处,已修建了旅游停车场,西湖村路口至停车场间修了柏油路。

地理背景 银山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该山山色深如铁,挺拔似墙。三刃巍然耸立的主峰,高低有致,形若一个端放的笔架。主峰海拔 615 米,冬日积雪较厚,冰雪嵯峨,在阳光照射下,仿佛一顶雪白的银冠。银峰墨崖, 互相映衬,景色异常壮观。可见,黑白两种颜色强烈的对比,是铁壁银山重要景观特征。诗云:“银山依铁壁,天外削三峰。”

寺庙塔林建筑 明代时,法华寺曾有三重大殿,两厢为配殿,后为僧房。庙宇宏大,为银山 72 寺庵之首。周围建有弥勒院、铁壁寺、银山寺、法林寺、

净业堂等。以后这些寺庙建筑均被破坏,只有 18 座古塔基本保存完好。其中文物价值最高的 7 座密檐砖结构墓塔,5 座为金塔,两座为元塔。塔形分六角和八角两种,密檐多者为 13 层,少者为 7 层。塔基为砖雕的须弥座,塔身的四面设有券门,门内的砖雕佛像慈眉善目,神态雍容,形象生动;券面砖雕的飞天仙女和金刚力士,四壁砖雕的仿木菱花式门窗、斗拱和额枋,手法精细;塔身向上逐层微有收刹,外廊秀丽挺拔。据专家考证,像这样成组的高大塔群,在全国并不多见,既是现存古塔中的珍品,又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和砖石建筑的珍贵实物。现在十三陵特区正在按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修复方案,进行古塔工程的修葺,并着手整修法华禅寺遗址、碑文石刻,还挖掘出两口古井,过险处加修了石阶。

银山十咏 银山因系佛教胜地,故其自然景观也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如著名的银山十咏,或称隐峰十诗,即佛顶峰、白银峰、古佛岩、说法台、佛觉塔、懿行塔、雪堂、云亭、濛泉、茶亭等。明清之际,又新添了三峰拥翠、东山晚照、寒泉浸月、天清桥、太虎石、松棚等 6 景,将银山风景点增至 16 个。这些景点在前往中峰的游览途中几乎均能看到,沿着山间、林海羊肠小径,可见到众多摩崖石刻、嶙峋峭耸的危岩怪石和高达数十米、重达数百吨的巨石,粗犷雄浑,蔚为奇观。在说法台旁数十米高的石崖上,有一座不足 2 米高的小石塔,当地人称为“转腰塔”,传说“围着石塔转三遭,既治腿来又治腰”。但是石崖表面十分光滑,不慎失足后果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