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掘的帝陵地宫建筑及其展室——定陵博物馆

位置与交通 位于天寿山西侧、长陵西南大峪山下。博物馆与埋葬着明神宗朱翊钧及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定陵合为一体。去定陵参观的交通路线与长陵相同。

历史沿革 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万历十八年落成。耗用白银 800 万两。朱翊钧在建造自己的陵墓上,是明十三陵中最奢侈的一个。生前曾 6 次到陵地督建。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七月驾崩,与他死之前先去世的孝端、孝靖皇后合葬于定陵地宫。1956 年 5 月我国考古队对定陵进行发掘,成为我国解放后有计划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1959 年 10 月建立了定陵博物馆。1959 年 9 月 26 日开始接待游人。

地面建筑 定陵建筑与长陵大体相同,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石桥、碑亭、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附属建筑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署、神宫监等多布局于陵前或陵之左右。这些建筑除石桥、明楼、宝城、地宫保存完好外,其他建筑均仅存遗址。陵园建筑与长陵不同处之一是陵墙外加筑了外罗城;二是石碑的位置离陵墓距离不同,长陵是第一陵,基本上是仿照南京孝陵修建的,所以石碑距长陵较远,而定陵的石碑则立于红墙前方;三是明楼中的龙首方趺碑,在方趺上琢有海水江崖、云龙等花纹,刻工较其他各陵更为精致;四是明楼后的宝城,周长 750 米,略较长陵为小。

地宫建筑结构 定陵地宫外分别有隧道、金刚墙、隧道券几部分组成。隧道是由砖砌成的极厚的两道大墙,是棺材进葬时的通道,棺材进入后再用黄土填实。金刚墙是在 20 多米的隧道尽头挡住进入宝顶的堵墙,通高 8.8

米,由 4 层基石和 56 层大城砖相砌,上窄下宽,呈人字状。隧道券是隧道的

最后一部分,也是宫外的第一室。墙壁用 9 层石条垒好后,上面用砖起券,

高 7.3 米。两壁紧贴地宫前殿第一道大门。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

5 个高大而宽敞的殿堂构成,全部是石结构、拱券顶。前、中殿联接起来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通道,后殿则横在顶端。前、中、后各殿之间,各有一道石门,均由汉白玉雕成。两扇石门高 3.3 米,宽 1.7 米,重约 4 吨。为了防止

石门倒塌,门扇的上面均横以重约 10 吨的管扇。管扇是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石门制作不仅工整细致,而且十分合理。门轴一面较厚,门边一面较薄, 是门轴厚度的一半。门轴一面厚,这无形中使门轴随之加粗,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在开门时不易损坏。门边一边薄,减轻了石门的重量,从而减低了门轴的负荷,使石门能够轻便地开关。石门后有顶门用的石条叫“自来石”。通高 1.6 米,用其上端顶住门内凸起部分,下面嵌入券门地面上的凹槽内。

前、中殿用“金砖”铺地,长 58 米。中殿设有三个汉白玉雕成的“宝座”, 一座雕龙,两座雕凤。前面摆设作为长明灯青花大龙缸和五供。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后殿是地宫最大的一个殿,长、宽、高分别为 30.1、9.1、9.5 米。地铺花斑石,棺床上放着三具棺椁。周围放着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宫共出土文物 3000 余件,其中以金、银、玉、瓷器和丝织品为主,为一、二、三级。丝织品包括各种匹料、袍料、服饰共 640 件,其质料齐全,有绫、罗、绸、缎、纱、棉、妆花绸、妆花纱、缂丝、单双面绒、刺绣等 10 多种。服饰种类有衮服、龙袍、中单、女衣、裙、裤、被

褥、靴袜等 19 类、陈列的金器、银器、瓷器、玉器、金锭、银锭、宝花、玉

佩饰、宝带、玉带、首饰、弓囊、箭囊、乌纱翼善冠、冕、盔、甲、刀、凤冠、金冠、龙袍、百子衣等,共 22 个展柜,160 多类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金冠、凤冠、金托玉执壶、玉带、玉碗、百子衣、三彩炉等。其中金冠完全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了两条金龙戏珠,姿态生动,制作精美,在我国出土文物中尚属首次发现。凤冠共有 4 顶,分别为六龙三凤、三

龙二凤、九龙九凤、十二龙九凤。每顶凤冠上都镶有珍珠 5000 多颗、宝石

100 多块。它们与金冠一起被称为举世无双的国宝。

定陵宝顶侧柏 定陵有许多古柏。其中以“龙角柏”最出名。它属一级古树,生长在宝顶南侧,树高 17 米,胸径 1.20 米,树龄约 400 年。现树枝干完整、饱满,树叶浓绿,长势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