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请杨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对得起朋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突然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扣留。杨虎城受张学良的委托,名义上可以指挥东北军,但十七路军的力量远较东北军为小,而东北军高级将领中又没有人能帮

助他共同控制局势,这就使他感到十分为难。

两军的高级将领,在张、杨扣蒋、实行逼蒋抗日、在西北结成三位一体时,他们能团结在张、杨周围;但少数人对联共本有一定的保留,当蒋介石扣留张学良、对两军进行分化收买、形势发生不利于西安方面的变化时,他们中不少人又有了不同程度的动摇。

这样,张学良在南京被扣后,西安实际上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针对西安内部这种状况,为了进一步实行分化,在张、杨两部间制造矛

盾,南京方面在谈判中故意提出甲、乙两种方案,让西安方面选择。甲案是中央军进驻西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撤至陕西西部和甘肃一带。乙案是中央军进驻西安,东北军移驻安徽和淮河流域,十七路军移驻甘肃,红军仍返, 安徽省主席可委东北军方面的人充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

在这两个方案中,接受甲案则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仍靠拢在一起, “三位一体”不致解体;接受乙案,东北军可移驻较富庶的地区,但东北军东开后“三位一体”自然瓦解。蒋介石给杨虎城写信,劝他接受甲案;而何应钦又给王以哲、何柱国写信,劝他们接受乙案。这样,西安内部的矛盾就更明显:十七路军主张接受甲案;东北军高级将领虽然公开表示接受甲案, 但暗中却想接受乙案;东北军少壮派则主张先救张学良回来,其他一概不论。

周恩来在西安是张、杨请来的客人,不便干涉友军的内部事变,更不能发号施令,只能处在建议和赞助的地位。1 月 15 日,杨虎城向周恩来表示: 如果真的打起来,他对胜利没有把握。

周恩来根据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分析当前的具体局势,向杨虎城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为了求得和平解决,须先由杨虎城、于学忠(张学良部高级将领, 受命统率东北军)通电就职。第二,由他们派人去奉化见蒋,对乙案坚决拒绝,对甲案可基本接受。但须中央军全部退出甘肃,在西安得留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各一部,东北军并可伸至咸阳。第三,主要的是军事上三单位靠拢, 政治上利用国民党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来解决问题。

杨虎城依周计而行。

1 月 20 日,派去见蒋的代表李志刚回到西安,杨虎城召集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开会,会上没有谈出结果。第二天,请周恩来参加。这次会议决定:派李志刚携杨函再飞奉化,接受蒋的甲案,并对中央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驻防地区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张学良如一时不能回陕请给以名义。红军同意退回陕北。30 日,西安方面和南京方面在潼关大体商谈就绪,采用甲案。

这在当时,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只要三方联合一致,实现这个方案, 对西北局势尔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然而,局势却在悄悄地起着变化。东北军中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少壮派军人为救出张学良,决心与中央军开战。杨虎城从今后十七路军及自己的前

途命运出发,也赞成打。

1937 年 1 月 28 日天还没有亮,过去与杨虎城有过交往的南汉宸赶来向

周恩来报告:凌晨 3 时,杨虎城把他从床上叫醒,对他说: “你这次来西安,我当然不反对你站在你们党的立场,但是我也希望你

要替我打算打算。共产党主张和平,可以同国民党、蒋介石分庭抗礼,他们是平等的。我是蒋的部下,蒋的为人是睚眦必报的。和平解决以后,叫我怎样对付蒋?所以和平的前途就是牺牲我。”

杨虎城最后说: “我现在不能看着自己就这样完了。” 周恩来听后,立刻对南汉宸说:

“请你回去告诉杨先生,就说我今天去三原红军司令部驻地开会,今天晚上一定赶回来。请杨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对得起朋友,我们绝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

30 日,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坐汽车赶到红军司令部所在的三原开会。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认为: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是我们的朋友。现在这两个朋友坚持要打,解释无效,并已发展到答应了是朋友、不答应可能导致敌对的情势。本来是不应该打仗的,但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只能帮助他们打这一仗。会议决定:只要东北军、十七路军两方意见一致,红军可以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而支持他们的主张,跟他们一起打。

当晚,周恩来即赶回西安,将这个决定告诉杨虎城和少壮派。并且对他们说:

“只要你们团结一致,意见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绝不会对不起你们两位朋友。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

很快,毛泽东、朱德等从延安来电,也同意这个方针。

少壮派的活动这时更为激烈。在他们的提议下,1 月 29 日东北军在渭南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四十余人举行军事会议。王以哲因病没有出席。何柱国发言坚持主和,受到与会大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当即作出决议:在张副司令回来前决不撤兵,中央军如再进逼不惜一战。决议由到会的四十多个军官签了名。

王以哲、何柱国不同意渭南会议的决议,但又无法说服少壮派。为了稳定局势,第二天,他们派飞机到兰州把于学忠接来,因为他是张学良临走时指定代他统率东北军的。31 日晚上,在王以哲家中开最高级会议,参加的有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五人,少壮派在室外旁听。会议一开始就出现长时间的沉默。杨虎城请周恩来先讲。周恩来说:

“我们今天是以你们的意见为意见,还是请你们先讲。” 杨虎城又请于学忠讲。于学忠这才表示: “我的意见是应该和平解决,不应该打仗。”

接着,于学忠分析军事形势,认为现在已成内外夹攻,腹背受敌之势, 要打也是不利的。王以哲和何柱国本来都是主和的,马上表示同意。杨虎城见东北军高级将领的意见已经一致,就说:

“从道义上讲,应该主战;从利害上讲,应该主和;东北军方面既是主和,那么我们还是实行同顾祝同谈妥的方案,和平解决吧!”

杨虎城最后又问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

“我们原来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以后你们两方有许多人坚决主战, 我们为了团结,只要你们两方一致主战,我们也可以保留我们原来的主张。现在你们两方一致主和,我们当然是赞同的。”

最后,周恩来着重地说: “不过,请你们要注意内部的团结和设法说服你们的部下,否则还会发

生问题。”

事情的结果不幸为周恩来所言中,果然出现了严重的情况。这次会议的结果,与少壮派所期望的正好相反:不是由杨虎城下动员令出击,而是立即派和谈代表李志刚到潼关去继续谈判,准备签字。少壮派仍不甘心,认为这只是王以哲、何柱国破坏的结果;于是,不顾大局,决心除掉王、何。2 月 1

日晚,街上已贴出“除好”的标语,西安城内的情势急剧地紧张起来。2 月 2 日上午,少壮派突然下手,由卫士营一批军人闯入王以哲住宅,开枪将王打死。何柱国由于躲在杨虎城公馆里,才没有被害。

少壮派原以为只要除掉了王以哲等“主和派”,就可以堵住和谈的路, 同中央军打仗,救回张学良。结果却事与愿违。王以哲在东北军中是很有威望的高级将领,他的被害激起了广大官兵的愤慨,消息传到前线,驻防在渭南的东北军立刻掉转枪口向西安开拔,前锋到达临潼。他们提出:孙铭久等必须离开西安。3 日,杨虎城同周恩来商量后,派人找孙铭久等人,问他们何以自处。

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这时也慌了,三人经过彻夜商量,在第二天提出三个方案:第一,他们三人引咎自戕;第二,自首投案,听凭处理;第三,将他们送到红军中去。周恩来在这样复杂而困难的局势下,经过权衡, 考虑到少壮派在发动“西安事变”中是有功绩的,他们错误地刺杀玉以哲的动机还是想拯救张学良,不能随便牺牲他们,毅然地决定不避袒护少壮派的嫌疑,把他们送到云阳红军驻地,再转往平津。

这些人一走,替王以哲报仇的人便失去了目标,从而避免了一场东北军内部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后来,杨虎城被蒋介石逮捕。关进监狱。周恩来曾多次呼吁释放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