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周恩来:蒋介石靠不住,请让林彪代毛译东与之谈判

这时,由于国内军事反共失利,财政和经济危机加深,人民不满情绪增长,一些地方势力产生离心倾向,加上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争取国共关系好转的政策,促使蒋介石不得不谋求两党关系的改善。

1942 年 7 月 21 日和 8 月 14 日、蒋介石两次主动约见周恩来。第一次会面时,蒋介石说已指定张治中和刘斐同中共谈判,国民党的联络参谋将继续去延安。第二次谈话时,蒋介石表示想好好解决国内问题。周恩来也表示愿与张治中、刘斐商量解决问题的途径。接着,蒋介石转入正题,说:

“我一星期后将去西安,想在那里同毛泽东会面,请恩来电告延安。” 周恩来在同蒋介石会谈后立刻致电毛泽东,报告他同蒋介石会面情况。

他分析蒋介石这次约见毛泽东,“在态度上还看不出有何恶意,但在其初步解决新疆及回回问题之后,他又自己北上布置,其目的未可测。”周恩来提出两个办法供中共中央选择:一是毛泽东称病,以林彪为代表,到西安会蒋一谈;二是要求蒋带周恩来到西安,然后由周飞延安,偕一人(林彪或其他负责人)回西安见。周恩来估计:前一个办法可行,后一个办法不易得到蒋介石的同意,除非偕同出来的是朱德。

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周恩来的第一办法。8 月 17 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周恩

来:

毛(泽东)现患感冒,不能启程,拟派林彪同志赴西安见蒋,”请征蒋同意。如能征得蒋同意带你至西安,你回延面谈一次,随即倚林或朱赴西安见蒋则更好。

19 日.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说:依目前形势,我似应见蒋,并说关于他

见蒋的问题,中央尚未做最后决定。

素知蒋介石为人的周恩来不同意毛泽东见蒋,他认为:目前蒋介石虽然有了用政治办法解决国共关系的意向,但具体问题尚未涉及,对共产党的压迫毫无减轻,会晤地点又在西安,因此觉得蒋、毛会面时机略早。8 月 19 日, 他将自己的考虑电告毛泽东,建议:

最好林或朱先打开谈判之门,如蒋约林或朱随其来谕,亦可答应,以便打开局面,转换空气;一俟具体谈判有眉目,你再来渝,便可见渠。

毛泽东这时仍倾向于见蒋。他先后致电周恩来说:

蒋到西安时,决先派林见蒋,然后我去见他。依目前国际国内大局,我去见蒋有益无害,俟林见蒋后即确定我去时间⋯⋯乘此国际局势有利机会及蒋约见机会, 我去见蒋,将国共根本关系加以改善。这种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极大利益,哪怕具体问题一个也不解决也是值得的,蒋如约我到重庆参加十月参政会,我们应准备答应他⋯⋯林彪准备在蒋电约后即动身去,我则在林去后再定去西安的日期。

周恩来对毛泽东为了民族大义不惜冒风险的胆略十分钦佩。但仍坚持他

认为毛、蒋见面时机略早的意见。他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电文写道:

我们认为见蒋时机尚未成熟⋯⋯(一)蒋虽趋向政治解决但他之所谓政治是要我们屈服,决非民主合作;(二)蒋对我党我军的观念仍为非合并即大部消灭;(三)蒋对人的观念仍包藏祸心(即打击我党领导,尤其对毛,“西安事变”后尚想毛、朱出洋,时至今日犹要叫挺太太劝叶悔过自新,吾屡次请回延不理,此次我在电答时提到愿回延接林或朱出来亦不许),因此可说他对我党我军及民主观念并无丝毫改变。

次之,在局势方面,并非对我有利:(一)蒋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一面承认日寇有续攻中国可能,而英美一时无大力援华,且反内战,但何(应钦)等却看到苏联今日处境需要对华让步,英美亦须中国拖住日本,他正好惜此依他的想法解决西安及国内问题。(二)中共“七七”五周年宣言,本是我党历年主张的发展,而他却认为由于苏联让步,中共亦不得不屈服。(三)毛出谋改善根本关系,而蒋则可利用此机会打击地方和民主势力,以陷我于孤立。

因此,蒋、毛见面的前途有两个:一、表面进行得很和谐,答应解决问题而散。二、约毛来渝开参政会后, 借口留毛长期驻渝,不让回延安(此着万不能不防)。若如此,于我损失太大。我们提议林出勿将话讲死,看蒋的态度及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再定毛是否出来。

经过周恩来反复说明蒋介石的为人及意图,毛泽东同周恩来取得了一致

意见,接受了周的建议。

9 月 14 日,林彪从延安动身,前往西安见蒋。但因陕北在 8 月底下了一场数十年未有的大雨,山洪暴发,路面被冲坏,致使他到西安时蒋介石已回重庆。 10 月 7 日林彪到达重庆。 10 月 13 日,由张治中陪同,会见蒋介石。林彪提到“毛甚愿见蒋,唯适患伤风未来,毛即问蒋好”。蒋介石对林彪的前几段话表示有兴趣听,但一听提到内战危险,便不耐烦,频频地看手表,约林彪在走前再谈。

16 日,周恩来应约同林彪会见张治中。林彪说明中共有几十万军队在敌后抗击日军,提出了“三停三发两编”的要求,即:

“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进攻,停止对《新华日报》的压迫,

释放新四军被俘人员,发怕,发弹;允许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

张治中将话头打断,建议林彪: “先同各方面谈谈,然后再同我来谈。”

以后,周恩来和林彪即同刘斐会谈,刘表示一切都可谈,但要周恩来、林彪同张治中谈。

很显然,国民党当局对于谈判并无多少准备,诚意也不足。根据这段时间接触中的种种迹象,周恩来作出明确的判断: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党间具体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他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这样分析:蒋介石及国民党人都倾向于以政治解决中共问题,来代替全面的军事破裂,但是,第一,他们并不急于解决而以为时间越延长,中共的困难就越大,越有利于使中共就范。第二,他们所说的政治解决,“乃我们听命(服从调遣、统一编制、奉行法令)于他们的领导,决非民主的合作和平等的协商。”第三,“他们的政治解决的中心仍以军事为主,而以能否服从调遣,变更防地力前提。”第四, 他们决不先提要求(不仅一切人避开不谈,连张治中、刘斐也绝不先开口), 而要看中共方面能作出什么让步。

周恩来根据对蒋介石的深刻了解,预测着蒋介石此时可能采取的种种对策,一、如不解决具体问题,则目前可在表面上缓和,而实际上绝不放松压迫;二、如愿解决问题,必须我先让步(必须是军事上,而且是防地上让步), 我不可能有具体收获;三、如我们只作口头上让步(如表示愿听调遣,但有实际困难,一时尚难移动等).则他们亦照常口惠而实不至(如中条山战役时答应发饷弹,二届参政会时答应释放叶挺);四、如我们能做某些地区的让步(如东江游击队改编、湖北撤退等),他们也可实行某些让步(如“三发”等),但不会实现我们的全部要求;五、如何向蒋提出全部要求,而不提愿听调遣事,“蒋必默然不语,必使关系弄僵,不利于形势之缓和”。

周恩来建议中共中央,采取这样方针:“尽力所能及将两方关系先在表面上弄缓和,再谈根本问题,从原则上说服国民党改变他们的观念(如军队、政权等)至少使他们不能反驳。”他主张根据同蒋介石谈判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做法:在林彪第二次见蒋介石时,不提全部要求,或只谈原则不提具体问题,或提到愿听调遣,但有困难;而对张治中,除要求停打外,还谈防地问题,说明我们愿听调遣,但还有困难,或进一步提到某些防地未尝不可侈动,但必须解决许多困难,就此提出要求。

对采取这些做法后的结果,周恩来作这样的预计:“如此,林此来可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缓和两方表面关系,二是重开接洽之门。若要超过此种任务,则非在防地上大让步不可,恐今日尚嫌其早。”

因恩来对蒋介石分析得如此透彻,毛泽东由衷地赞佩,他完全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在 28 日复电周恩来:

同意所提方针,重在缓和关系,重开谈判之门,一切不宜在目前提的问题均不提:林在二次见蒋后即回延。

12 月 16 日.在接到蒋介石 14 日的约见通知后,周恩来向林彪嘱咐了见

蒋时的谈话的要点。当天下午,林彪在张治中陪同下会见蒋介石。林彪表示拥护国民党十中全会宣言和决议的新精神。谈到两党关系时,要求彻底实行“三停三发两编”。

蒋介石是谈判场上的老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端着老师的架子,许着

空诺:

“只要我活着,解决问题总会公道,不让你们吃亏的。” 但是,蒋介石不许再提新四军的事。

12 月 24 日,周恩来和林彪按照中共中央 12 月 18 日的指示向张治中提出四点:

甲,共党合法化,国民党可到中共区域办党、办报、共同实行三民主义。乙,扩编 4

个军 12 个师。丙,边区依现有区域改为行政区,直属中央,改组华北地方政权。实行中央法令。丁。战后原则上接受开往黄河以北之规定,但目前只能做准备工作,保证战后完全做到。情况许可时,可磋商部队移动事宜。

周恩来声明:如认为这些条件可谈,就留林继续谈下去;如果认为相差

太远,请蒋先生提出具体方针,交林带回延安商量,张治中逐条记下,答应向蒋报告。

1943 年 1 月 9 日,周恩来、林彪再次同张治中谈判。张治中提出:中共所提四项同国民党中央希望相距太远,与何、白皓电相距也远。张个人意见, 认为党与政府两项问题不大,但军队为 12 个师大多,军队北移必须限期开动。

周恩来答复说:所提四项与皓电精神并无不合,距离只在军队的数目和移动的时间。周恩来将这些情况向中共中央做了报告。毛泽东复电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随后,周恩来又会见张治中,逐条宣读中共方面最后的四项意见:一、党的问题。在抗战建国纲领下取得合法地位,并实行三民主义。中央亦可在中共地区办党、办报。二、军队问题。希望编 4 个军 12 个师,请按中央军队待遇。三、陕北边区。照原地区改力行政区,其他各区另行改组,实行中央法令。四、作战区域。原则上接受中央开往黄河以北的规定,但现在只作准备,战事完毕,保证立即实施,如战时情况可能(如总反攻等),亦可商量移动。

张治中逐条抄录并核对后送交蒋介石。蒋介石立刻召开临时军事会议。这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多是国民党军中的死硬派,你一言,我一语,大多表示不能接受共产党提出的条件。蒋介石所希望的,当然是这样一种结局, 心中窃喜,就说:

“好吧,再说吧!”

于是,谈判进入搁浅状态。

同天,周恩卡应约同张治中谈话。张治中说: “何应钦称前方摩擦继续,情况不明,谈判须搁一搁。” 周恩来回答:

“谈判暂时搁浅是我们意料中事,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决定回延,如要谈可再来。我自己也拟口延安,以便使延安了解外间情况,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并希望同林彪再见蒋先生一次。”

张治中将情况报给蒋介石,三天后,蒋即会见周恩来、林彪, 表示允许周、林回延安。这是“皖南事变”后一年半来蒋介石第一次答应周恩来回延安。周恩来将这一情况迅速向中共中央做了报告。6 月 5 日和 9 日,连续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来电,催他速回,并嘱途中“勿耽搁”。7 月 16 日,周恩来与林彪一起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