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炕围画

地处华北高原的山西农村,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家家都睡“过火土炕”, 它与炊灶相连,在整个房屋里占据相当大的面积。人们在绕炕周围约一尺多高的墙面上绘制出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图案,称之为“炕围画”。这种画在忻州地区、雁北地区、晋南、晋东南的广大农村甚为普及。尤其是忻州地区,绘炕围画成为当地修房盖屋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走进农家屋舍,你立刻会被那精细、艳丽、明朗、考究的民间艺术所吸引。当你再到村子里去转转,那简直是美的海洋,花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从炕围画的形成原因考察,最初人们为了有效地防止炕围墙皮脱落或减少衣被的磨损,便在沿炕一周的一尺多高的墙上,刷以胶矾水调的细黄土或土制色粉,这就是最早的炕围子。后来随着实用美术的发展以及民俗生活的需要,一些民间画工把用于宫廷、殿阁、庙宇、楼台的装饰彩绘技艺,移植到室内美化装饰方面,在炕围子上面赋彩绘图,逐渐形成了炕围画艺术。

忻州一带的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花边有“云边子”,“工字边”、“竹节边”、“福寿字边”、“松竹梅兰”、“二龙戏球”、“狮子滚绣球”、“万字不断头”等。俗称“花边一半工”, 所以民间艺人十分重视花边图案上的对称,线条上的穿插变化和色调的对比,工艺极其精致。画空子居于上下边之间,有“扇子空”,“菱形空”, “圆形空”,“长方口空”等形式,“空”中有戏曲人物画,历史人物画, 蔬果花鸟画,山水风景画等。“锅台画”是炕围画中面积最大且最突出醒目的一块地方,大多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壮丹、孔雀、凤凰及娃娃戏莲等。“灶画”是民间用来祭祀灶神的,渴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保护全家平安,不生灾难,绘以西瓜、月饼、糖瓜、水果等,祭献灶神。

炕围画的内容,早期大多从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出发,绘有二十四孝等, 宣传孝梯忠信、礼仪廉耻之类,后来逐渐增加了喜庆性、欣赏性的题材,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衬托。人物画有历史人物,如: “伯夷叔齐”、“伯牙鼓琴”、“太公垂钓”、“苏武牧羊”、“赤壁夜游”,” 竹林七贤”等,还有性格各异的戏曲人物。通过简单的情节,形象的刻划, 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山水画往往是画好山水之后,再配以诗句,如:“春江花月”、“风雨归舟”、“秋色潇寺”等,诗意与画面相互映衬,妙趣横生。花卉动物画的突出特征是富有象征性,根据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民俗心理,表达出深刻的寓意。如花卉方面,牡丹为富贵,菊花为隐逸,荷花为高洁,竹枝为节操。动物方面,龙是皇帝的化身;麟是圣人的代表;龟是长寿的标志;鸾凤和鸣,隐喻家庭和乐;杜鹃泣血,表示亡国的哀痛;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是教人孝顺父母。通过象征性的内容,能给人以知的启迪,情的感染,意的告诫,美的熏陶。

炕围画的色调选择,受地理环境和习俗风尚的影响,各地有明显的区别。晋西北人爱热烈的暖色调子,多用红、棕色做底。忻州、原平一带喜欢安静的中性和冷色调,多选粉绿色。晋中人喜欢蓝绿色。晋东南多喜欢偏深的绿色。而各地的新婚居室更加考究,大多兼用各色,绘出富丽亮堂的色彩。

晋北一带的炕围画,既不同于本省晋东南等地用“全套型”组合装饰的炕围画,也不同于欧洲法国巴黎绘制大街巷旁的墙画。它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艺术表现上能在有限的空间位置里表达丰富的内容,

绘出精细、艳丽的图案,工写兼具,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建国以来,忻州地区的炕围画曾参加了本省及全国的年画版画展览, 人民美术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原平炕围画的精印画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图画能改变人对世界的了解”,忻州炕围画正是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