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后稷

上古社会的先民,经历了漫长的渔猎经济之后,逐步进入到农业经济。农业的开创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由依靠天然产品,转变为依靠自己创造的产品为生,渐渐摆脱了原始状态,进入文明阶段。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晋南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业主要发源地之一。商族的始祖契和周族的始祖弃(后稷)的活动也主要在这里。所以,这一带流传的农业神活很多,其中以后稷神农教民稼稿的神话最为脍灸人口。

据《诗经·生民》和《史记·周本记》记载,后稷是以农耕为主的周民族的始祖神,他的母亲姜源,属居于姜水一带的姜族,即现在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宝鸡等地,后来沿渭河自西向东,与邻近的姬周族交往通婚,生下了后稷。后稷成人后,就在晋南稷山一带教民稼墙,这从许多典籍记载和民间口碑文学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卷四五引《隋图经》有“稷山在绛郡, 后稷播百谷于此山。”在上占神话传说里,后稷从孕育到出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的母亲姜源到野外去采集,看见地上有个很大的足迹,就踩了上去。谁知那足迹是神人留下的,一踏上她就身怀有孕。怀足 3 月份,生下一个象羊胞胎样的圆肉球。姜源以为这是怪胎,心里害怕,决计把他往外丢弃。于是,出现了“三弃三收”的奇异情节,先是把他丢弃在狭窄的胡同里,牛羊经过时不践踏,还庇护他,为其喂乳。接着把他放到森林里,又碰上森林里有很多人,将他收留。最后,“置之寒冰”,又有鸟飞下来,用翅膀懊暖他。姜源以为他神异,就继续收养抚育。因初生时几次欲弃,故名为“弃”。后稷在儿童时代,就长得粗壮勇猛,非同凡人,具有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在游戏时,喜欢种植麻豆,且果实饱满,到长大成人,善于耕种, 根据地质好坏,选择适宜的品种播种,老百姓都效法他,使耕种得以推广。尧王知道后,便聘任他为“农师”,管理全国农业,指导农业技术,使农作物的播种得到普及,后来尧把他封到邰,号曰后稷。

从神话的主要人物看,后稷的母亲姜源是女姓,而后稷为男性劳动英雄, 可以判定,这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朗的神话。后稷“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生下后有牛羊庇护,这一方面说明姜族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前,曾经历过畜牧为主的生活,牛羊是与其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动物。这一神话产生的历史条件正是由游牧经济,逐步向半定居农业生活过渡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些与该氏族关系密切,在农业开创时期起着重大作用的动物,往往作为该民族或部落的图腾或神抵而备受器重,这是神农神话与许多农业神话都存在的一种有趣现象。而“三弃三收”则是原始部落或氏族对出生婴儿的图腾检验或举行诞生考验仪礼的习俗的反映。“丢弃”作为一种考验,是某些英雄的必要经历,更增强了其神性。具有灾难性的出生历史,是他以后成为英雄的必要前提。

后稷一生的主要功绩就是教民播种百谷,使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他为播种百谷而辛勤劳作,最后死在山野之上,有人说他的葬地就在今天晋南的稷山,根据古代“随地而葬”的习俗,这种说法是可能的。在新绦稷益庙的正殿里,绘有后稷为民造福、教民稼稿的壁画。可以想象,后稷把那些野生谷物转化为田生谷物,满足了人类对各种食品的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其间要经过无数次品尝试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走过一个艰难的历程,他还品尝草木果实,体察其酸甜苦辣的味道,选出五谷,丰富了人

类的食物。

后稷作为神话中的人物,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热爱农业,热爱劳动,为民众谋福利,为民众而献身的精神,以至于在儿童时代就萌发这种优良的品德。他的原型就是上古人民中的劳动英雄,他的良好品格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普遍存在,并为历代劳动人民所继承,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因为人民非常崇敬他,把他作为榜样,所以后稷死后人们创作了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后稷之葬,山水环之。” 在他的坟墓周围出现了山水环绕的美妙景象。《淮南子·地形篇》记载了他死后在墓中复活转生,半边身子化作鱼的形躯。在晋南闻喜、稷山、万荣、运城一带不但流传着许多后稷传说,而且还保持着祭祀风俗。稷王山上出产一种五色石子,其形状有的像麦粒,有的像稻粒,有的像玉蜀黍,有的像西瓜子、南瓜子、也有的像肛豆、绿豆等,当地人俗称“五谷石”。相传,这些五谷石,就是后稷和他母亲姜源教民稼穑时遗留下的种子变成的。人们对他的神化推及到一草一石,可见后稷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特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