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嫘祖

养蚕缫丝,织成绸缎,是我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从事丝织的国家,距今已有 5000 年的历史。那么,蚕丝的故乡在哪里? 最早教民养蚕缫丝的先祖又是谁?蚕丝的故乡就在黄河中游的山西夏县西荫村,最早教民养蚕缫丝的就是蚕神嫘祖。

嫘祖,是远古时期黄帝的妃子,由于她有教民育蚕织丝的功绩,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她奉为“蚕神”。据刘恕《通鉴外纪》记载,嫘祖是黄帝的元妃,又称西陵氏之女,“织丝茧以供衣服,后世视为先蚕。”“先蚕”, 是指最先教民养蚕织丝之神。《史记·五帝本纪》也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嫘祖, 使之成为乡村妇孺皆知的大神。

历史上是否真有嫘祖其人,故不足信。但是嫘祖活动的地区黄河中下游, 确是家蚕起源的中心。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水美草丰,桑树成荫,具备养蚕造丝的生态环境。据考古发现,山西夏县西荫村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经人工切剖过的半个蚕茧化石。古老的神话传说,证之以考古资料,说明四五千年以前位于黄河中游的夏县是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之一。当人们来到夏县西荫村,先进距村东二里的桑林,当地的老年人会指着那块土质呈水泥灰色, 上面寸草不生的高台说:“这就是丘台,是嫘祖葬身的地方。”附近的断崖堆积层里还夹有古代残陶砖瓦碎片,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殷商早期部落遗址, 半个蚕茧化石就发掘于这里。在安阳殷墓出土的铜戈上还有丝绢遗物,据《诗经》的《七月》、《氓》、《东邻》等篇章的描写,在周代,黄河流域的蚕桑已很发达。可以推想在此之前,这里的养蚕丝织技术定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丝绸生产由黄河中游发源,殷商时扩展到黄河上、下游和汉水、江淮流域。至周代又发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到汉代张窍曾把丝织品作为外交礼品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当年在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上等锦缎,都印有“西荫”二字。

在我国广大的山野乡村,蚕农供奉的蚕神除嫘祖外,还有蚕神马头娘和青衣神蚕丛。

蚕神马头娘影响颇大,与之相关的《蚕神马头娘的传说》也流传很广。

《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书都记载了这个有趣的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一位姑娘的父亲外出远征,家里只留下女儿和一匹白公马, 女儿十分思念父亲。一天,她对马开玩笑说:“你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果然挣断摄绳,直奔姑娘的父亲那里,悲鸣不已,父亲以为家里有什么急事,乘马而归。父亲认为这匹马通人性,有感情,就用上等饲料喂它,可是,马却不吃,一见到姑娘出来,常常表示出欢乐或愤怒,乱蹦乱踢。父亲感到惊奇,问其原因,姑娘以实相告。父亲大怒:“哪有让女儿嫁给畜类的道理!”便将马射死,把马皮挂在院里。姑娘在院里玩耍,马皮猛地踊然而起,卷着姑娘,飞得无影无踪。过了几天之后,人们发现姑娘和马皮都比为蚕,在树上吐丝呢。从此这个女孩变成了“蚕神”,那棵树起名为“桑”。桑者,丧也,意思是姑娘在这棵树上丧失了年青的生命。这个传说根据光民们普遍具有的“变形”信仰,由事物形态的相似引发联想,把蚕和马连到了一起。蚕的头昂起时,姿态象马,蚕吃桑叶的动作也极似马吃草料, 而把蚕与妇女联系起来,其原因一是蚕的性态柔媚丰腴,颇似妇女;二是育

蚕采桑之事多由妇女职司.所以把蚕神描绘为女性是最恰当不过了。但就故事的真实性而言,人物、地点均不确定,远不如嫘祖神话的可信性强。

青衣神蚕丛,说的是周时蜀地先王蚕丛氏,巡行到郊野时,常穿一身青衣,教给百姓种桑养蚕,乡人感其德,就为他立祠祀之,供称“青衣神”。他属于四川一地的蚕神,四川由此而称“蚕丝之国”。但就流传范围的广度和产生时代的久远来说,都有逊于嫘祖神话。

当今的嫘祖故乡,仍保持着昔日养蚕古风。近年来创办了原蚕育种场, 桑田面积达 500 余亩,引进优良蚕种,改进养蚕技术,使养蚕业得到迅速发展。时值春日,人们来到夏县西荫村,可看到棵棵桑树吐绿绽翠;茂密成荫, 三五成群的采桑姑娘,手提箩筐,穿阡陌,走田埂,留下一串串笑声,飞来动人的民歌小唱。走进农家屋舍,会看到一排排蚕姑娘贪婪地吮咬着油嫩的桑叶,等长得又肥又壮,肚于发光,一个个又扬头弓腰吐吁织呀。观赏此情此景,你会由衷赞赏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