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与“旱地行船”

到山西旅游的人都想一睹惊心动魄的壶口瀑布的神彩,观看那激流奔泻、轰鸣若雷、气象万千的景色。它虽不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样飘若白练,也不若黄山的九龙瀑、人字瀑那样舞如飞龙,但是,它的粗犷、豪迈、庄严、浑厚、热情奔放、一往无前的独特格调,却是无与伦比的, 它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魂!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西 45 公里处的九曲黄河的中游,距临汾市 165 公里,是全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这里山石窄收,黄河巨流由宽 300 余米的两山之间向南奔泻,到吉县与陕西宜川交界的龙王辿一

带,河槽猛缩为 30 余米,聚拢的河水坠入深潭,落差 20 术,宛若茶壶注水, 故名壶口。浪涛滚滚的河水排山倒海般推来,到此自然围拢,犹如万头猛兽束入笼中,千条蚊龙困于一牢,猛然倾泻崖下,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听之若雷霆轰鸣,十里可闻。那泥浆似的浊流飞速奔向深潭,激起一束束百丈水柱,倾刻间乳白色的水珠四处飞散,随着水雾的升高,颜色由黄变灰,由灰变蓝,远望如云、如烟,真是“收束一曲水,放出半天云。”当地民间称此景观为“水底冒烟”。我国 50 元人民币背面就是这一图案。

滔滔而下的黄河水,原本在百丈宽的河床流泻,到了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交界一带,却被两岸的石崖挤到壶嘴里,古代诗人描绘这奇险的景象是: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瀑布打下深潭,巨浪涌起,其势非常迅猛。据说有人把成吨的钢铁放下去,想探个深浅,但终究不能沉到底, 而被激流冲出老远。也有人说,一口活猪从壶嘴落下,从下游浮上来时,身上的猪毛都被褪的净光,可见壶口瀑布的冲击力何等惊人。

黄河岸边的船夫们,在河上驾舟顺流而下,行到壶日上游,为避壶口之险,迫不得已拉船上岸,纤引肩扛,从石岸上绕过壶口,一直把船拉到下游二里远河水平缓的地方,然后再入河床。这就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奇特的航运习俗“旱地行船”。千百年来,在壶口岸边的古滩石路上,那些纤绳扣进肉里的赤膊汉子,聚起他们弯如满弓的青钢脊梁,缓慢地向前挪动,那千古不混的黄河号子与汹涌咆哮的浪涛声合成了那个时代的交响曲。黄河的情怀和力量、意志和信念,曾感动了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仁人志士。1938 年9 月,当代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二队来到壶口,耳听震耳欲聋的涛声, 眼观浊浪排空的气势,再也无法平静了,吟出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回到延安后写出了《黄河大合唱》,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很快为这壮丽的篇章谱了曲,于是,气热磅礴、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便唱遍了延安,传遍了全中国。

壶口不仅有众多景观,还有大量传奇,如狐仙作合,水底洞府,河中神碑,千年大龟等,有些是水中实物,有些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传说。较著名的是“狐仙作合”。相传,黄河两岸有一时青年男女,终日结伴捕鱼,久而久之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有年隆冬,河水结冰,俩人只能隔河兴叹。一位自发老人自愿给小伙子引路,踏着冰桥到达彼岸。当一对情人正要感谢这位热心肠的老人时,却已不见人影。人们说,那位引路的老人就是狐仙变成的, 从此“狐仙引路”的传说就流传开了。

1969 年,在自古被称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壶口瀑布下游,建起了一座大桥,这就是临汾地区通往陕西延安的七郎窝大桥,连通了晋陕两省,促进

了两地的物资交流,两岸人民可以自由往来,“狐仙引路”这一梦幻般的传说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