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皮毛生产习俗

雁北地区有则民谚:“山西居山二大宝,煤炭皮毛到处跑。”山西皮毛产品量多质好,尤其是地处塞外高寒地区的大同古城,其皮毛生产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历史上雁北地区的经济是农牧并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土地广阔,牧草丰茂,是天然的牧场。加上这一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汉代、明代,为适应战争需要,曾在这里设立过许多军马场,大量繁殖军马,雁北人民善于饲养牛、羊、驴、骡,特别是朔县、左云、右玉、平鲁等古朔州之地,更是牛羊成群,布满山谷旷野。牲畜的大量驯养为皮毛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我国北部地区冬季非常寒冷,而皮毛为御寒佳品,平民需求量很大,北疆戎边的军服也以皮毛为原料。处于贸易之口、交通要衡的大同,就成为皮毛畜产品的集散地。在长期的皮毛生产过程中,大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点的习俗。

解放以前,大同皮毛业大部分集中在以南关、西街和南街为中心的地带, 这一带皮店林立,商贾云集,经常有外地的客商来这里贩运皮毛。有些皮店经营正规,产品质量好,在经营道德上讲求信誉,童斐无欺,逐渐发展成了资金雄厚的皮庄大贾。当时较出名的有“天成源”等四大家,“庆顺隆”等八小家。以“天成源”为例,该号经营的产品“滩羊皮裘衣”,远近驰名。他们经营有方,特别重视工人的技术培训,从业人员皆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还选派精明能干的内行赴宁夏燕驰地区采购滩羊羔皮。成品出产了, 又雇用畜力驮子,远送江南乃至国外销售。它的缺陷是采取传统的、较原始的管理方式,从购买原料到生产销售都是自产自销,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落后, 交通工具笨重,所以资金周转缓慢。

皮革作坊的组织形式,有外县人来大同作财东的,也有本地户作财东的。如“家泉店”的财东牛紫辉,他的家世居大同南关,都以开皮店为生,到他这一辈兄弟七人,齐心合力,努力经营,生意兴隆,他们先后开设了大小皮庄,“七个大院,十四扇门”,成为当地的大户皮商。

大同皮毛业经营的皮毛主要有五个种类:1;羊皮、羊绒、羊毛;2.牛、马;驴、骡皮 3.驼皮、驼绒;4.猪鬃、猪毛、猪羊肠衣;5.其它野生动物皮革,如狐皮、獾皮、狼皮、黄鼠狼皮、狗皮、猫皮、兔皮等。

皮店工人的招收,大量雇用的是季节性临时工。技术性较强、加工难度大的行业雇用长期工人,他们的待遇也稍优厚一些,如从事熟、铲、裁等关键工序的工人。“熟”的关键是要掌握浸泡时间、水的温度等,而铲皮内的渣滓时,则需小心翼翼,有较高技术。“裁”要眼明手快,不差分毫。所以, 这些行业组织严密,要求严格,有的还要入行,经过师傅一定时期的带领, 技术过关者,才能正式被雇用。当时的财东对工人不但经济上剥削,生活上也非常苛刻,工人饮食常年以莜面为主、仅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各调换细粮一次,还时常填不饱肚子。到了生产旺季增加了临时工,也是“增人不增笼”,财东的办法是:做莜面大卷,人多时面卷厚些,人少时面卷薄些。工人们说:“熟皮行业粗伙食,吃饭加入不加笼”,概括反映了工人的艰苦生活和财主对工人的剥削。

解放后,采取了组织集体皮毛企业和鼓励皮毛个体户发展的办法,不但保持了原有的传统产品,而且增加了新的花色品种,使大同皮毛业生产重显

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