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坐瓮与水母娘娘

人们把周柏、难老泉、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

周柏,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约 2750 余年,原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又称齐年柏。它以古老的年轮,奇特的姿态,记下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令人赞叹不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 奉使河东,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赞颂了它的苍劲古老。

难老泉,不但以它清澈的泉水灌溉着千顷良田,同时也伴随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记下了劳动人民的高贵情操,给人们以美的熏陶。

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泉源。《汉书·地理志》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源西侧建有水母楼一座,又称水晶官,大约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 1563 年)创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 1844 年)重修。水母楼内塑有一

尊铜铸水母像,高 1.06 米,周长 1.10 米,端坐于瓮形座位上。她束发未竟, 神态自若,装饰简洁,朴实而又逼真,恰如一副村妇模样。据说这座塑像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从楼窗俯瞰,难老泉水仿佛自水母楼下涌出,源源不断。与这位水母塑像相联系,民间还有一个“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呢!

传说水母本姓柳,名叫春英,家住晋祠北边 10 公里的金胜村,她生性善良贤惠,常常帮助邻里乡亲做好事,乡亲们都很喜欢她。成年后,嫁往古唐村(即现在的晋祠镇),她的婆婆凶狠刁钻,丈夫是个长年卧床不起的病人, 还有一个爱出坏主意的小姑子。那时,当地有个陋习,叫做结婚冲喜,说病人一结婚,病情就能好转。春英出嫁就是为了给丈夫冲喜。结婚这一天亲戚盈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哪知天地刚拜完,还没度过洞房花烛夜,丈夫就一命鸣呼了。她婆婆骂春英是“扫帚星”,克死了丈夫,于是百般地虐待她。春英承担着全部家务重担,推磨碾米,缝补浆洗,烧火做饭。

当地缺水,春英每天还要爬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往返一次,需好几个时辰。而婆婆与小姑子从来不干,只会指手划脚挑春英的毛病。婆婆怕她在路上歇息,规定挑水时不许换肩,挑回的水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嫌后桶水脏,就倒掉。桶要水满,路上不许洒。这些显然都是故意刁难。就这样, 春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寒暑冬夏,下雨落雪,也不管身体疲倦,头痛脑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趟一趟地把水挑回来。

有一天,她挑水走在半路上,碰上一个汗津津的骑马老人,向她讨水饮马。柳春英虽已精疲力竭,但是出于善良之心,她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饮了马。马仿佛渴极了,饮完一桶之后,把前面一桶也喝光了。这使春英很为难:再挑一担吧,眼看天色已晚,往返一趟已来不及了;不挑吧, 空着桶回家,一定要遭到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她踌躇之际,老人拿出一条金丝马鞭对她说:“我乃白衣大仙,久闻大嫂贤惠善良,今日相遇,果然名不虚传,我送给你这件礼物吧!”老人把马鞭交给她,叫她把马鞭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把鞭子轻轻一提,水就会自然涌出,但千万不可把鞭子提出瓮外。春英接过鞭子刚要道谢,老人和马却飘然而去。

柳春英回到家里,照老人的说法去做,果然灵验。她把马鞭放在水瓮里, 水瓮就有水了,往上提了提,水就跟着往上涨,提多高,水就涨多高。她心里高兴极了,这一下再不用起早摸黑去挑水了。于是,欢欢喜喜地挨门挨户把这事告诉村里各家,村里人都来春英家挑水,再不用为挑水而遭受艰辛了。

谁知这件好事却气坏了她婆婆和小姑子。她们当着前来挑水的人不好说什么,等到没人的时候就把春英痛骂一顿。春英任凭她们辱骂,还是继续让乡亲们来挑水。婆婆无可奈何,就让小姑去查看,发现了春英用马鞭子提水的秘密。她们顿时有了主意,想法把春英支走,然后把马鞭烧了。有一天婆婆把春英叫到跟前,假装好意,让她回娘家看看。春英高兴极了,她怎能不想回娘家呢?可是想走又放心不下,想了想对婆婆说:“咱家水瓮里有条马鞭,只要轻轻一提,水就能溢满水瓮,可千万不能把马鞭提到水瓮外面来。” 婆婆满口答应:“你放心走吧,我不会把马鞭提出来的。”等春英走后,婆婆和小姑走进厨房,准备把马鞭烧毁。当她俩刚把马鞭从水瓮提出来,忽听一声巨响,顿时,水从瓮中汹涌奔泻而出。转眼间,大水淹没了整个古唐村。这时,春英正坐在娘家梳妆,听到这个消息,披着还未梳好的头发,骑着快马赶了回来。她见这里已是一片汪洋,为了挽救全村,便不顾一切往瓮上一坐。这一来,汹涌奔泻的水被止住了,仅从瓮底有节奏地流出。从此,这里的水就长流不息,流了千年万年。所以,北齐时有人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佳句,命名为“难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