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杨家将

杨家将的业绩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在人民的口碑文学里,经久传诵,历千年而不衰。杨家满门忠烈,热爱祖国的高尚民族精神为世人所景仰。地处山西忻州地区的代县(古代州)就是杨家将长期驻守、抵御辽兵的地方。在代县县城东 20 里的鹿蹄涧村,至今仍保留着为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而修建的杨家祠堂。

杨家祠党由前院和后院两部分组成。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正殿五楹, 殿顶为悬山式,东西分别建有厢房三间,整个院子肃穆而整齐。正殿内塑有杨业与其妻余太君的坐像,两旁分列着杨业 8 个儿子的彩塑。祠内,有“余祖图”碑一块,碑文铭刻着杨业后裔世系。大殿前,竖立着鹿蹄石一块,这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有着不寻常的来历。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出外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鹿带箭逃去,杨友紧追不舍,追至鹿蹄涧材, 梅花鹿忽然钻入地下。杨友带人挖掘,挖出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雕有梅花鹿带箭的图案和鹿蹄的印迹,于是人们把这块石头搬回祠中安放。鹿蹄涧村也由此得名。人们游览杨家祠堂,聆听着杨家将的动人事迹,心中翻卷着历史的波澜。

北宋灭北汉,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 北方游牧民族辽国,占据包括今忻州地区在内的大片领土,不断发展强大, 成为宋王朝的一个劲敌,长期与宋王朝形成对峙的格局。山西北部是汉辽冲撞交战的中心地区,杨家将的抗辽事迹就发生在这里。

杨业(公元 928——986 年),又名杨继业,山西并州(今太原)人。初为北汉将军,屡立战功,被人称为“杨无敌”。北汉灭亡后,归属宋朝。由于他熟悉边事,宋太宗赵光义任命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部署,担负着防御外族入侵的重任。杨业智勇双全,平时带兵,处处以身作则,作战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有一次,辽军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 杨业带数千骑兵,从小路绕到辽军背后,出奇制胜,使辽军大败,威镇雁门关外。从此以后,辽帅一见“杨”字帅旗,总是胆战心惊,望风丧胆,常常不战自退。公元 986 年宋太宗派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兵分三路,北出雁门,收复失地。杨业率西路军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都在今山西北部),但因东路军战败,使整个战争形势陡然发生变化,萧太后统领的辽军乘胜追击,攻取了云州、朔州等雁北广大地区。为了阻止辽军进攻,杨业与潘美商定,在朔县南部通往忻、代要道的陈家峪口设下埋伏,由潘美等人在峪口的两翼布下奇兵强弩,杨业率兵出击,把辽军诱入伏击区,给以歼灭性打击。杨业带领士兵与辽军浴血奋战,边战边退到陈家峪口,哪知潘美早已提前撤离了阵地,杨业气得拊膺大恸,只得率领士兵与辽军决一死战,陷入辽军的重重包围。当时,杨业部下只剩百余名士兵,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跟我一块死,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你们夺路冲出去,以后还能报效国家的。”士兵们感动地痛哭流泪,没有人离去,最后宁死不投降, 全部阵亡。杨业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十几处,仍继续杀敌,终于在朔州狼牙村坠马被俘,敌人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绝食三天,为国捐躯。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们继承父业,继续抗辽,其中最有名的是杨延昭, 即民间传说中的杨六郎。杨六郎并非排行第六,“六郎”的来历,是因为他威镇边关,辽军很怕他,以南斗六星相比,遂尊称为“杨六郎”。杨延昭曾

跟随父亲杨业多次出兵打仗。他镇守边关二十多年,英勇善战,多次打退辽军的骚扰,阻止了敌人南下。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在范仲淹部下带兵, 并跟随抗击西夏进犯的爱国名将狄青(山西汾阳人)南征,为收复失地出谋划策,最后壮志未酬,抱病而死。

杨家将中的巾帼英雄也确有其人,杨业的妻子为折德扆之女,云州人, 因折与余同音,所以民间传说或说唱文学中,称之为余太君,她作战勇敢, 善于骑射,曾辅助杨业立过战功。

杨家父子,前仆后继,忠心保国的英雄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传说都是根据这些历史史实演义加工而成的。因杨家将每次转战雁北、忻州,所以这一带杨家将传说非常多,如怀仁县的金沙滩大战,浑源县的穆桂英战洪州,以及寄骨寺、荒粮堆、穆桂英坡、六郎寨等古迹,都附会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人民用自己特有的口头文学为杨家将建筑了一座巍峨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