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汾酒美名扬

唐代诗人社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堪称千古绝唱。诗中的杏花村,就是誉满天下的汾酒产地山西汾阳县杏花村。这是一座依山傍水、风光绮丽的村庄。

说到山西汾酒,人们自然会想到贵州茅台。这两种名酒虽然各有其传承历史,但就时间而论,根据民间口头传说,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的茅台酒,生产历史不过二百余年,从史料上推,也只能推到公元 16 世纪,它是名酒中的“新秀”,比起山西汾酒至少差了一千岁。汾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1400 多年前就已闻名遐迩。据《北齐书》记载,公元 561—564 年,北齐武成帝高湛驻守晋阳时,曾给他的侄子河南康舒工孝瑜写信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可见汾酒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名贵的宫廷佳酿。北周诗人庾信《春日离合二首》里有:“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诗中的竹叶青也是汾酒的一种。宋代的《北山酒经》、

《酒名记》都有杏花村酿酒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汾酒属酿造酒,并不是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属于黄酒类。宋代以后,随着炼丹技术的发展,我国有了蒸馏设备,开始有了蒸馏酒。杏花村汾酒由黄酒变为蒸馏酒,是一个关键性的进步,明清以后,汾酒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民间传说讲: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北上,势如破竹,进军途中曾路过杏花村,受到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欢迎,李闯王驻留三天,人们用汾酒款待,李闯王认为汾酒是尽善尽美的,所以把杏花村改名为尽善村。1916 年杏花村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更使它佳酿美名远扬海外。1952 年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汾酒被列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1955 年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以汾酒盛宴各国代表。1980 年,汾酒荣获国家金质奖章。多年来,汾酒畅销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汾酒自古就以色、香、味“三绝”著称。色,晶莹透明,反复颠倒,绝无浑浊沉淀;香,清香纯正,悠久绵长;味,回味生津,美味无穷。它的优点是,可以经久储存而不浑不沉,而且储存越久越绵冽可口。

古人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泉水,给汾酒以永久的生命力。杏花村西北有口古井泉水被人们称为“神井”。井台边的墙壁上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题写的“得造花香”四个大字。传说,杏花村有个姓吴的老汉开了个叫“醉仙居”的酒馆,一天突然有个老道来这里喝酒, 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吴老汉问他要钱,道士说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给钱。后来道士见吴老汉逼得不行,一气之下,走到井前张口把酒全部吐到井里。从此,这口井的水就变成了又香又美的酒了。吴老汉因此财雄一方, 发家致富。几年之后,那位老道又来了,询问酒家生意如何。吴掌柜却说“生意虽不错,只是骡马没有酒糟吃。”那道士一看酒家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大为恼火,走到井边,念了几句咒语,用手朝井里指点了几下,从此,井里的水就不再是美酒了。老道临走时在井边写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道畜无糟。”劳动人民将这个离奇的故事与这口古井附会,不过是对这口井水在酿造业的妙用以一种形象的解释罢了。

汾酒有其独特的酿造工艺。经过千余年的摸索,劳动人民创造了“清蒸二次清”的传统技艺,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 1932 年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时,把汾酒酿造工艺总结为“七大秘诀”“人必

得其精,粱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 火必得其缓。”这是干余年来积累起来的合乎科学要求的宝贵经验。汾酒的酿造用曲也很讲究,曲是汾酒所需要的发酵“母体”,主要用大麦和豌豆制成。

良好的水质,独特的工艺,精选的大曲,使汾酒浓郁芬芳,质量上乘。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 1956 年访问杏花村时,曾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赞誉杏花村美酒:“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陈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酪汾水, 腾为霖雨润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