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距今 1340 多年前的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唐太宗率军出证高丽,战斗在安地城(今辽宁省海坡县南营城子)打响,唐太宗来到前线观战,在敌我双方刀兵相见,奋力撕杀中,只见一个身着白袍,骑着赤马的年轻士卒左冲右突,所向无敌,“刀撇起满空素练,箭飞出一点寒星”,敌人一见他便仓惶逃跑。这一仗刚打完,唐太宗就召见这位年轻人,授予“游击将军”之衔。后来因为别的原因,唐太宗征伐高丽失败了,但他对这位年轻人说:“能否得到高丽我不在乎,最高兴的是我得到了你这样一位勇猛过人的将军。” 这位年轻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薛仁贵。

薛仁贵臂力过人,武艺超群,英勇善战,饭量也大的出奇,人说他“一饭斗米肉十斤”,是唐军中仅有的“有廉颇之勇,亦有廉颇之食”的人。可惜的是他在张士贵部下多年,由于张士贵嫉贤妒能,对他的战功隐而不报, 使他只能长期当一个无名小卒。薛仁贵被唐太宗重用后,多次率军抗敌,屡建战功,使敌人闻风丧胆。一次,敌军的一个射箭能手,在石城射杀薛仁贵部下十余名,薛仁贵一怒之下,单身匹马直冲而去,吓得敌军射手浑身发抖, 弓箭落地,束手被擒。

后世流传最广的还是《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人经常入侵唐朝境地,严重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公元 661 年,薛仁贵奉命率军在大山一带与突厥人决战。突厥人为北方游猎民族,强悍善骑,素有弯弓射雕之风。突厥人方面率军作战的就是号称为“天山射雕王”的颌利可罕, 率兵十多万。战斗一开始,对方突厥军就精选十几个骁勇强壮的将士向唐军挑战,颉利可罕最赏识的三员大将元龙、元虎、元风出现在前面。只见薛仁贵镇定自如,拉弓射击,三箭连发,龙、虎、凤应声倒下。顿时,突厥军吓得乱作一团,纷纷投降。唐军取得重大胜利,金军欣喜若狂,薛仁贵的威名大震。“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成为唐军长期传唱的歌谣。

薛仁贵的家乡是位于河津县城东 10 公里的修村,他的故居仅是一孔破败

的寒窑。公元 614 年薛仁贵降生,伴随着他的是家乡龙门一带连年大旱,饥谨逼人,襁褓中的薛仁贵和父母一起忍饥挨饿,连奶都吃不上。后来父亲早逝,为了养家糊口,薛仁贵来到黄村富户柳员外家做雇工。柳员外的姑娘柳英环,爱上了强健勇敢勤劳朴实的薛仁贵。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贫富悬殊的婚姻,柳员外当然不同意,他一怒之下,要逼女儿自尽,幸亏家中保姆暗里保护,柳姑娘才和薛仁贵一起逃了出来。他们逃出柳家,在村后土崖上, 挖了孔土窑安了家,这确是一孔“寒酸之窑”,窑里除了陶盆、瓷碗、木筷等日常用具外,只有一辆纺车,这是妻子柳英环用过的,她白天到附近的汾河湾挖野菜,夜晚点着油灯为人纺线。现在,寒窑的遗迹犹存,就在修村的白虎岗侧,寒窑的一个洞里还塑有薛仁贵及妻子柳氏夫妇的坐像,这是后人为怀念他们而奉祀的。在寒窑洞东南一公里的地方,便是薛仁贵当年汾河湾射雁处。相传当时汾河岸边绿草丛生,河水弯弯,贫脊的土地上生长着稀疏的庄稼,时常有大雁飞来糟踏,薛仁贵为了保护庄稼,为民除害,每天在这里弯弓射雁,他精良的箭法就是这个时候练成的,戏剧《汾河湾打雁》反映的正是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