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沿着蜿蜒悠远、哗哗奔流的汾河,撷取了山西民俗长河里的几朵浪花, 奉献给读者。当这本书将要付样之时,作者既感到欣慰,也颇觉彷徨。

我生长在晋南农村,是在汾河岸边长大的,饱受了故乡民俗文化的哺育。在高校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深切感到民俗学的研究既需要宏观上的理论探讨,也需要立足本地,抓注区域特色予以挖掘整理, 才能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此,选定了“山西民俗研究”这一课题,曾先后批准为山西师大科研基金项目、山西省教委社科研究项目,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自 1991 年 9 月,我作为国内访问学者,有幸师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同时,得到著名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的热情指导,并将我的研究课题纳入“中国民俗·旅游丛书”。在内容、结构上,为适应统一的体例要求,作了大的调整,定名为《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丛书编委会的丘桓兴、孙之龙、徐欧光等同志,从确立提纲到写作定稿都给予许多帮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山西民俗学会薛麦喜同志提供了部分照片,山西师大地理系行恭宝同志绘制了“山西旅游区划图”,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公开出版及内部发行的资料,书后附了主要参考书目,其余恕不一一列举。

由于才疏识浅,加之时间、精力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缺憾,恳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作 者

1992 年 6 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