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避难藏山

藏山,位于山西盂县城北 18 公里的龙华河东岸,山上有座庙,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八人而建的,历代均有祭祀制度传承。藏山,原名“盂山”,因藏匿过赵国孤儿赵武而更名,与人们熟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相联系。

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赵盾,历经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三朝,曾执掌晋国大权,显赫一时。后来,晋景公为了削弱卿大夫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两种手段,一是起用赵盾的政敌来书,打击赵氏;二是利甩赵氏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之。晋景公还重用屠岸贾为司寇,屠岸贾素与赵盾有隙,是阴险凶狠的奸佞之徒,他诬陷赵盾“以臣弑君,子孙在朝”,请求晋景公族灭赵氏子孙。晋景公果然听信屠岸贾的谗言,下令把赵氏满门抄斩,全家三百余口被杀。赵盾的儿媳,即赵朔的夫人庄姬是晋景公的姑姑,身怀有孕, 逃避内宫幸免。屠岸贾知道的也不放过,当赵朔夫人刚分娩,婴儿赵武就遭到追杀。在这危急关头,赵家两位老臣程婴与公孙杵臼想尽办法,与屠岸贾展开了一场“搜孤与救孤”的斗争。程婴与公孙杵臼暗地商议使用“金蝉脱壳之计”,先以假换真,用程婴刚出生的儿子从宫中换出赵氏孤儿,程婴再告发杵臼抱孤儿赵武外逃,结果杵臼与假儿被杀,程婴抱孤儿赵武藏匿在盂山之中。后来程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把孤儿抚养成人,为赵家报了仇。千百年来程婴与公孙杵臼的义举受到人们的敬仰,人们已置当时错综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顾,肯定了为正义而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用民间口头文学传诵着这一故事。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以及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代传奇《八义记》、清代地方戏《八义图》等都来源于这一题材,使之成为妇孺皆知、长久流传的故事。

今天的藏山,风景优美,气侯宜人,山口的“龙凤”二松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山中殿阁亭台,依山傍岭,错落雅致,别具风姿,许多与“赵氏孤儿”故事相关的遗迹,如“藏孤洞”、“报恩祠”、“梳妆楼”等,都为美丽的藏山凭添了神韵。自古以来,这里游人本绝,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 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成千上万的游人云集而来,欣赏这优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