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下“寻根”习俗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上西洪洞老鸹窝。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明初移民的集散地。来历人间沧桑的古槐,记下了当年移民们扶老携幼,肩挑箩筐,仰天长号,挥泪而别的傅惨历史。从这里分散到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等地的广大侈民,把大槐树作为自己的故乡。时至今日,大槐树下的移民后裔遍及全国,大槐树及有关的掌故传说也为妇孺皆知。

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二里、同蒲铁路西侧。明代时,这里有座广济寺, 寺旁有棵树相传为“汉槐”,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身数围荫遮数亩”, 树下就是南北相通的官道,移民们曾经在这里集中。后来广济寺和汉槐都被汾水冲毁,幸好汉槐旁边同根孳牛出第二代古槐,后又干枯,1974 年被巨风刮倒,政府拨款甲铁箍和水泥基座把它们修复加固起来。现树体尚存,而枝叶全无。第二代古槐的北边又同根荤生出第三代古槐,粗有三把,生长茁杜。在第一代大槐的基址上,建有一座古朴的木牌坊,里面刻有“古大槐树处” 石碑一通,作为标记。

一棵槐树,为何能使万民萦怀,国家又如此重视呢?原来,元朝未年, 统治者连年对外用兵,对内残酷压榨农民,致使国库空虚,民生调蔽。人民怨声载道,纷纷揭竿而起,掀起了历时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者依靠地主武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除战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发生, 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接着明初“靖难之役”又起,南北激战,兵火连年,使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

然而,素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由于其自然地理因素,却相对比较安定,战乱较少,蝗、疫较少波及,风调雨顺,人口密集。元末明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为了巩固统治,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据史书记载,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四、五次, 时间长达 50 年,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山西成为明初移民的渊源,移民主要来自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集散中心多力临汾、洪洞。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稠地少的地方移到人稀地广的地方。来自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县古大槐树下,登记注册,办理手续, 然后强迫迁到冀、鲁、豫;皖等地。临行时移民门眼望占槐,耳听栖息在古槐树权问老鸹发出的声声哀鸣,不禁感慨万干,潜然泪下,己走出老远,仍频频回首看着占老的大槐和老鸹窝,不忍离去。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家乡的标志,铭刻在移民心头。日转垦移,天长日久,他们难忘思乡之情, 常常讲起大槐树的故事,所以大槐树的故事不仅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而且随着一些同胞侨居国外,也飘洋过海。

明政府采取的移民垦田政策,虽然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巩固边防等作用,但也使人民饱受了离乡背井的痛苦,在空前的移民活动中,产生了许多与大槐树相关的掌故传说。

关于用脚指甲辩认同乡的习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掌故,凡是老祖宗从大槐树下迁移出来的,其后世子孙的脚小姆指甲盖上,都有一道竖纹,乍

一看好像两个指甲。晋、冀、鲁、豫、皖等省及北京郊区的人们聚到一起, 常常要追叙先祖历史,并伸出脚来辩认有无竖纹,借以互认老乡,共抒思念故土之情。

脚趾为什么会是复形的?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有一则传说讲,官兵把移民集中登记后,发给凭证,为防止中途逃跑,就让移民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人们悲痛呼叫,惊大动地。从此,移民后代的脚趾都是复形。

把大小便称之为“解手”,也与迁民有关,在押解移民的路途中,为防止移民反抗和逃跑,官兵和差入就用绳子把移民捆绑起来,每人绑上一只胳膊,几十人联在一根绳子上,一人要动就会牵动别人,谁也逃不脱。由于长途跋涉,经常有人要大、小便,就向官兵报告:“老爷,请把我的手解开, 我要大便(或小便)。”由于人多了,说的次数也多了,这种口头请求就趋于简化,只要说“老爷给我解开手”,差役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再后来, 干脆喊声“解手”,差役就过来松绑。于是,“解手”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一个约定俗成的民俗语言就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