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摔跤比赛

摔跤,当今在国内外已成为普遍性的群众体育活动。河北的“二贵摔跤”, 由一人穿上道具表演二人摔跤的动作,许多造型滑稽、生动、逼真,让人发出开心的笑声。日本的“相扑”,交手双方腰粗膀大,体格肥硕,招式过硬, 技能熟练,深受日本观众的喜爱。⋯⋯当你来到山西忻定盆地,观看一场“挠羊赛”,那赤背上阵,技艺超群的钢打铁铸的汉子们,一上场交上手,搭、拉、掼、拧、绊,如龙争虎斗,英武矫健,在千百名跤手的摔打较量中选出“挠羊汉”,你定会为那激烈紧张、威武雄壮的场面而惊叹!

忻州的摔跤,不但在逢古会、唱大戏时,有村与村、县与县的正式比赛。而且,平时冬季农闲,在田间、地头也常有擂台式的对抗赛。比赛不分体重级别,不分年龄大小,一跤见胜负。摔跤手不穿跤衣,赤膊上阵,下身可长、短裤自便,摔时不准抓对方的裤子。比赛时只许双脚板着地,其他身体部位一沾地均为失败。输者淘汰,赢者继续与新手对赛,连续摔倒 5 名对手者,

称为“好汉”。连续摔倒 6 名对手者,称为“挠羊汉”,获得比赛的最高奖励——一只又肥又大的白羊。忻州盆地水美草茂,牧羊者众,在摔跤比赛时, 常把肥羊作为奖品,优者扛羊回家。忻州方言称扛为“挠”,所以摔跤比赛, 称为“挠羊赛”,获胜者称为“挠羊汉”。挠羊汉,在当地是最受人热爱和崇敬的英雄,人们认为他就象出生在三晋大地的关公云长,具有“过五关斩六将”的非凡本领。“挠羊赛”,多在晚上举行,比赛开始,赛场四周人山人海,个个眼睛瞪得滴溜溜圆。随着摔跤手激烈的争夺,高潮叠起,喝彩声震天动地。连那素日深锁院门的大姑娘,遇有跤赛,也打破礼教束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步行到几里地外的邻村看摔跤,绝不会有一人说他们“疯”。在赛场上,有的父亲当场把自己家与挠羊汉素有情意的姑娘,许配给挠羊汉作妻子,姑娘以嫁给挠羊汉为荣。摔跤能摔出媳妇来,这在忻州并非奇谈怪事。

忻州地区素有“摔跤之乡”的称誉。据传,忻州摔跤起源于南宋。其时, 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自幼爱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做了将领后,为抵外侮,在岳家军中设有角抵,即摔跤,以训练士兵。岳飞遇害后,其部下有个忻州籍的士兵陈效婴,回到家中,把在军中学到的摔跤技术传给乡亲,以酬抗金心愿。从此,摔跤作为强身、自卫之术,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带流传开来,成为一种习俗。历史上曾有许多摔跤能手出现。例如本世纪 30 年代,樊野有个卖菜的,他身高体壮,人称“菜团长”, 凭着一身力气,一直夺胜。但在两年后的一次庙会挠羊赛上,竟败于外号叫“小狐子”的,此人是郭落村的胡黄堂,年纪 20 多岁,体重仅及百斤。但他机敏过人,靠钩脚技术战胜菜团长,一时成了忻州、定襄、崞县三县的挠羊汉。谁知能人背后有能人,晏村的高四狗,输给“小狐子”后,闭门不上跤场,苦练三年,终于一鸣惊人,把“小狐子”败下跤场。岂料强中更有强中手,段家庄的焦计全,自幼在院中枣树上练功,天天用腿勾、踢、绞,长得手大臂长,力大无比,练就一双铁腿。在 1931 年的挠羊赛上名冠第一,无论是谁,只要着了他的腿,就非败不可。后来,一代跤手脱颖而出,其中史满堂好象得了名家真传,名扬二州五具(即忻州、代州、五台、崞县、繁峙、定襄、静乐)。抗日战争以后,传统的挠羊赛一度停止。

解放后,忻州摔跤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著名的摔跤运动员有樊娘海,人

称“三斤半莜面”;卢四,外号“半挂车”。1959 年,在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崔富海、张毛清,分别获得中国式摔跤各自级别第一名。忻州各地自发性的群众摔跤活动也很频繁,1983 年,忻县举行“跤王杯赛”,钱贵龙获“跤王”。1960 年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国家体委命名忻县为“摔跤之乡”。

忻州摔跤尚武的习俗,除了历史传承因素之外,还与本地的地理生态环境有关。忻州地处晋北,境内群山盆地交错,雄关险隘相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上这里气候寒冷,冬季多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有超常的生命力,有过人的体魄、勇敢和智慧。它北与蒙古游牧地区毗连,蒙古族是尚武而勇敢的民族,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在这块京畿屏障之地交融,逐渐形成了本地习武好强的习俗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