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介子推·火焚绵山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熟食节”,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山西为盛。时间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民间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由介子推等人辅佐,流亡在外 19 年,历尽磨难。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迷路,食物断绝,重耳头晕眼花,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让重耳吃。重耳知道后, 感动得流下眼泪,深有感叹他说:“我流浪在外还连累您,将来用什么报答您呢?”介子推说:“只盼望您早日归回晋国,实现宏图大业,哪里敢奢望报答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文公,大加赏赐功臣及跟随他流亡的人,竟然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携同母亲一起隐避在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之中,弃官为民。跟随介子推的人深感不平, 就写了一幅字联悬挂在宫门,讽谕晋文公:“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字,一蛇独怨,终不见其所”(《史记·晋世家》)。晋文公看后猛然醒悟,并亲往绵山访求,介子推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知道介于推是有名的孝子,决定放火烧山,迫使介子推携带老母出来。谁知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火烈风猛,蔓延数里,三天方息。最终介子推与老母相抱被烈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看到此惨景不禁百感交集,伤心之极。为悼念介子推的挣挣忠骨,高风亮节,便改绵山为介山,把定阳县改为介休县,并下令从介子推被焚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后来,人们就用这一传说来解释寒食节的来历。

其实,寒食禁火与介子推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联系。《左传》里也没有关于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到了汉代刘向的《新序》、桓谭《新论》才提及介子推被焚一事,仅寥寥数语,并没把介子推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汉未蔡邕的《琴操》始将禁火之事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其实,禁火习俗由来已久, 远在介于推之前就有,据《周礼·秋官·司烜氏》载,当时仲春已有火禁。可见,周代已有禁火习俗。但是,民间把寒食节这一节日风俗与特定的历史人物介子推粘合在一起,与当地实有的山川风物融为一体,既离奇虚幻,又真实感人。

绵山,位于介休县城东南 20 公里。这里景色幽美,古树参天,气候宜人, 并有蜂乳房、母奶头、龙柏、兔桥、鹿桥、白云洞、抱佛岩等景观。尤其是“抱佛岩”,是一处颇为奇特的天然胜境。它犹如一座高山弯下腰来,怀抱着岩穴下寺庙里的佛像,故名。又因崖高千切,穹窿如两手抱股,所以又称“抱股岩”。抱佛岩,原名叫五龙山。相传古时候山上住着一位五龙娘娘, 生有 5 个龙子。唐朝初年,榆次县源涡村有个姓田的秀才,出家数年,修炼成活佛,隐居到五龙山,每天与五龙娘娘下棋赌钱。五龙娘娘棋艺不高,天长日久把五龙山输给了田活佛。这下可惹怒了 5 个龙子,他们要把五龙山推倒压死田活佛,哪里料到田活佛法力无边,用手撑住了这座山,5 个龙子只好认输作罢,从此挺拔的五龙山便成了弯腰状的“抱佛岩”。早年庙宇里还有五尊塑像,个个怒气冲天,立眉瞪眼,据说这就是五龙兄弟,他们的神情表示着对五龙娘娘所作所为的不满。

绵山气候清爽,景色秀丽,绵山的传说更曲折奇妙,动人心弦。游人来到介休,何不上山一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