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求学郭毛毛

自强自立,同学情深

他,叫商二明,今年 16 岁,家住平山县古月镇王岸村,是古月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他是一个遗腹子,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爸爸的面,母亲又改嫁了,他从小跟奶奶过活。如今,他 16 岁,奶奶 70 多岁,患有肾炎。家庭生活的重担就

压在了他一个 16 岁的孩子肩上。这副担子可不轻哟!笔者在采访他时看到他瘦瘦弱弱的样子,心里直嘀咕,他担得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吗?而他既要担起这副担子,又要上学念书,他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他家里有四分地,还有一分菜园地,全靠他自己种。翻地、刮埂、播种、浇水、锄草、施肥、收割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所以,每当星期六的下午一下课,其他同学快快乐乐打乒乓球的、打篮球的、踢足球的,等等等等,这些活动是与他无缘的,他连看一眼的功夫也没有,他得赶紧回家种他的地去。每过一个星期天,他要给奶奶换下一星期的米面,尽量多打下一点水,帮着奶奶喂鸡、洗衣服,尽量多干点家务,还要准备好自己下星期的口粮——烤馍馍干和咸菜、辣椒。这样在学校里可以少买点饭,少花点钱。就这样,他硬是在那一分多菜园地里种上豆角、茄子、西红柿,什么也不缺。家里穷, 烧不起煤,他有时还得上山去打柴。生活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家里徒有四壁,除了一个电灯泡,就再没有一样东西是带电的。好在亲戚们有时接济他们一下,他穿的衣服都是表哥穿剩的旧衣服。而他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多么苦。他说,家里再困难,也不能耽误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班 74 名学生中,始终居上游。他还是班里的生活委员,分管班里的卫生和劳动,无论是教室、宿舍的卫生,还是其它劳动任务,他都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他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山里娃,不善言谈,做工作靠的就是一个干字。因此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他在学校的出色表现以及家里的实际困难,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和同学们。班主任张玺老师对他关怀备至,经常询问他家里有什么困难。冬天来了, 下雪了,张老师看二明还穿着单鞋,便把自己的鞋送给他穿,地里的农活该干什么了,张老师都帮助他做好安排,教他怎么干,秋忙的时候,张老师丢下自己家里的活不干,去帮他干。班里的同学们也都十分热情地帮助他。一天,他走进教室,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见书桌里有一本《英语参考书》, 不用说,这是同学们赠给他的,一看署名,赫然几个大字:雷锋小组。时到如今,他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谁送给自己的。上体育课他伤了手,同学们便替他把饭打回宿舍。去年秋天,同班的王跃峰、赵彦军、王圆圆、罗江平几位同学还主动跑上十几里地,到他家帮他翻地于农活。他们干完活连饭也不吃就跑走了,感动得二明的奶奶不知说什么好。

当笔者采访到这几位同学的时候,一个个憨厚得不说一句话。他们虽然不说,但我知道,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与商二明情况极其相近的还有一位同学,他叫王惜海,跟商二明是同班同学,今年 18 岁,家住平山县中古月村。王惜海 13 岁时父亲去世,14 岁母

亲改嫁,他跟自己的二哥一起生活。小哥俩,两条光棍,日子的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一年之后,二哥娶上了媳妇,这才算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但好景不长,去年他二哥因车祸身亡,嫂子又要改嫁,他嫂子因为财产分割问题正在与他打官司。不用说,他现在成了“光杆司令”,过上了“自做自吃自刷锅”的单身生活。这单身生活对他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学生来说, 可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快乐”!他要自己种地,自己洗衣服做饭,柴米油盐都要自己操心。他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又要完成本来就不轻松的学习任务,再加上那件令成年人都感到十分头痛的“官司”⋯⋯乖乖,够他受的! 他每天的饭食就是炒馒头。因为他家离学校不算太远,他是“跑饭的”,但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变着花样做饭吃。再就,他毕竟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男孩子,应当说,他还不太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但当笔者采访到他时,他只是平静地表示:书要继续念下去!再没有更多的话语。

同样,他也得到了张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帮助。同班的温军平、王亚伟、王跃峰等同学都曾经去帮他种过地。同学们在学习上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这两位同学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不辍,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他们有自强不息勇于战胜困难的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做支撑;一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心更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自强自立精神给广大农村有这样那样困难的初中生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激励,同时也给那些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城市中的孩子们带来了深深的反思: 与他们相比,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