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卿发明汽车无盲区后视镜郭毛毛

在教授云集,学者荟萃的清华大学,一位工人的名字轰动了校园。李世卿,这位只念过初中,在清华大学校办工厂当过钳工、在学校车队干过司机的工人,以他优异的天赋和过人的毅力,不仅出色地解决了“清除汽车后视盲区”这一光学领域的复杂课题,而且成功地突破了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关键性工艺。他的发明,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而且向 19 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1995 年 4 月 18 日, 他带着这项成果,前往新加坡参加“海峡两岸精品展览”。

1965 年,初中毕业的李世卿来到清华大学校办工厂当了工人,很快精通了车、钳、铣、刨各个工种,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技工。1984 年,李世卿调到学校车队当司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由于一辆小轿车驶入他驾驶的大轿车后视镜盲区,致使他在改换车道时与其相撞。这次交通事故使他萌生了改造汽车后视镜的念头。

长期以来,国内外汽车后视镜普遍存在着盲区大等问题,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在国内约占交通事故总量的 30%,在美国的高速公路高达 70%。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光学课题。为了弥补汽车后视镜盲区的缺陷,国内外通行的做法是在普通平面或单一弧面的镜片上,加贴一小块凸面镜,或同时安装多面不同角度的后视镜。这些做法的弊端一是图像不连贯,驾驶员很难判断两侧车辆与自己的距离;二是在极短的时间里难于同时看几面镜子,易发生判断失误。因此,还是不能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索,李世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同弧面的后视镜最佳视点各不相同,如果把它们集中到一块镜片上,把现在单一弧面的后视镜变为复合弧面的后视镜,就可以消除盲区。关键是要解决好不同弧面之间的平滑过度,否则图像就会出现严重畸形。

他把模型拿到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进行测试,并请光学专家鉴定。专家们震惊了!李世卿在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所有光学、数学知识,完全符合极难理解的光学和高等数学原理,而他却没有读过这些书!90 年代,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 2000 万辆,汽车年产约 140 万辆,如果再加上广阔的国际市场, 这项发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1990 年 4 月,李世卿的发明在国内获得专利。从此,他踏上了将这项高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坎坷道路。经过 4 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重重难关,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关键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