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十四年(五十五至六十八岁)

孔子离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他曾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于卫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去卫国①。弟子冉有赶来,在进入卫国的路上,他们有一段对话: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到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并以“富、庶”为前提,也很注意物质利益。

卫灵公对孔子表面上敬重,依照鲁国的生活待遇给以俸禄。不久,卫灵公听信人言,怀疑孔子来卫有什么野心,派公孙余假监视。孔子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路过匡①(今河南长垣县境)。匡人误认为他是曾经骚扰匡地的阳虎一伙,就把他们和弟子包围起来。颜渊随后才赶到,孔子见了他就说,“吾以女(汝)为死矣。”颜渊说:“子在,回何敢死!”弟子们有些恐惧,孔子却镇静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离开了匡城,曾在晋国边境上逗留,随后又返回卫国。卫灵公对孔子只是表面敬重。后来,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用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主管祭祀,

① 《吏记·孔子世家》以孔子去鲁在定公十四年。《十二诸侯年表》及《鲁周公世家》则在定公十二年。

《卫康叔世家》灵公“三十八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来。”而《孔子世家》谓“孔子去鲁凡十四岁而

反乎鲁。”孔子反鲁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年)(见《鲁周公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去鲁正好是在定公十三年。

①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两次过蒲,一次过匡,实为一事。裴骃《集解》在“过蒲”下引徐广的话: “长垣县有匡城、蒲乡”,可知本为一地。

王孙贾统率军队”,“夫如是,奚其丧?”在孔子的眼中,卫灵公虽无道, 但他任用了几个能干的人掌管国家的主要部门,所以卫国尚能维持它的统治。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敲着磬,有个背草筐的人从门口经过,说:“这个敲磬的人有心思呀!”一会儿又说:“可鄙呀!硁硁的磬声好像是说没人知道自己。既然没人知道,就算了吧!”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卫灵公跟孔子谈话的时候,眼睛就没有看孔子,只仰着头看空中的大雁。孔子觉察到必须离开卫国了。

孔子带领弟子离卫,过曹。于鲁哀公三年到达宋国境内。当他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时,宋国的司马桓魋令人把大树刨倒,还要迫害孔子①,弟子们劝说孔子快走。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但他还是改换了服装和弟子们逃出宋的地界②。到郑国时,才和走散的弟子们重聚在一起。子贡告诉孔子,有人看见您的狼狈样子,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经宋到陈国。陈君湣公很平庸,常受吴、楚两国的欺凌。陈湣公只把孔子看做是个博学的人。一天,一只被箭射穿的隼鸟落在湣公的庭院,死掉了。石箭头和一尺八寸长的楛木箭杆还在隼鸟身上。陈湣公打发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箭是有来历的,它是北方肃慎族的。从前武王克商以后“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武王想使后人知道这件事, 在箭杆上刻有“肃慎氏之贡矢”③,把它赐给陈国。官吏到府库里去查找,证明了孔子所说的正确。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后,离开陈国。在到蔡国的路途上,正赶上“吴伐陈;楚救陈”①的战乱,遭受到绝粮的困境, 跟从的弟子多饿病。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还照常讲学、弹琴、歌唱,在镇定中度过困厄。

孔子到了原属蔡地而已成楚地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县境)。叶(shè)公

①当时镇守负函,虽闻孔子之名,但却不了解。他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不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叶公还曾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告诉他:“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让近处的人安居乐业,远方的人来投奔。这是针对叶公管理迁到负函的蔡人来说的,希望他施行德政。

楚昭王本来想重用孔子,准备在孔子到楚国后封给他七百书社,每个书社约有二十五户。令尹子西劝阻楚王说:孔子有实现周公事业的想法,现在叫他“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听了这些话,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孔子停留在楚国边境期间和返回卫国的路途上,遇到了一些不知姓名而

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哀公三年,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桓魋恶之”。又见《宋微子世家》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

② 《孟子·万章上》:孔子以“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③ 《国语·鲁语下》说是陈惠公时,《史记·孔子世家》作陈湣公,《史记》为是。

① 《左传》,哀公六年。

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物。有个好像疯狂样子的楚人,跑到孔子的车旁,唱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却赶快躲开了。

在返回卫国的路上,孔子跟弟子们一时找不到渡口,看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一起耕地,便叫子路去打听过河的地方。他们问清楚了车上的人是鲁国的孔丘,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以后,长沮说:“孔丘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桀溺对子路说:“现在的世道是到处乱哄哄,谁能把它改变过来呢?你与其跟着躲避那个、选择这个的人跑,还不如跟随我们不问世事的人呢。”他们继续不住地翻地,不再说话了。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怅然良久, 才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走在路上,子路落在后边了,他不知道孔子走了哪一条路。他遇见一位拄着拐杖、背着竹筐的老人,便问道:“子见夫子乎?”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他插起拐杖,开始拔草。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再打发子路去寻找,老人已经走了。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所遇到的这些人物的言论,是对孔子的讥讽、惋惜, 这是他在齐鲁很少遇见的。孔子并没有因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鲁哀公六年,孔子从楚国的边境返回卫国,这是卫出公四年。出公,名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谋杀南子,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蒯聩又回国同他争位。孔子到卫国时,政局已经大致稳定,“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无话可说了,但弟子们还想了解孔子有无在卫出仕的意图。冉有问子贡说,你看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我去探问一下老师的口气。子贡便走进孔子屋里,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 子贡又问:“他们兄弟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都跑到国外, 后来是不是怨悔啦?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贡出来对冉有说, 老师不会帮助卫君。看来,孔子限子路、子贡的两次谈话,都是针对卫出公跟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的批评。孔子能够在卫国住下来,大概是由于卫出公以待贤者的礼节来奉养孔子,即孟子所谓孔子“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