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内政外交

周室东迁之初,郑国本是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当时尚无霸主。戎狄屡屡侵犯燕齐,王室衰微,诸侯国内不断发生君位的争夺。因此齐桓公称霸, 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目的就是号召华夏诸侯团结起来,停止内乱, 一致对付南夷、北狄。当时“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形势危殆。这时,秦、楚都已经崛起,但春秋初年的人们还是把它们看作“蛮夷”的。尤其是对楚国,华夏诸侯更加敌视。因此,“攘夷”包括北狄和楚。

郑自庄公以后,由于不断发生君位的争夺而中衰了。郑、宋是华夏诸侯中的次等强国。因此,成为晋、楚、齐、秦争霸中所必须争夺的与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郑较亲楚,宋则亲晋。城濮之战就因楚国伐宋而引起的, 而当时郑国就是亲楚的。城濮之战以后,公元前 631 年,晋文公在温举行会盟,郑国也未前去参加。所以晋文公命狐偃又在翟泉结盟,准备伐郑。次年, 晋伐郑,秦联合行动。郑国很是危急。郑文公派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意思是说,秦距郑很远,秦晋共同伐郑,只对晋有益,而于秦没有什么好处。穆公觉得有理,于是退兵罢师,没有与晋共同伐郑。但是秦穆公一心要想东进争霸, 晋文公刚死,晋襄公时,他就乘晋丧,偷袭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牛要到周去,看到秦军浩浩荡荡而来,知其用意不善,便以郑文公的名义把车上的牛皮全部犒赏秦军,同时通知郑国准备。秦军觉得偷袭不成,便自行退师。在秦军到达殽山附近时,晋的伏兵突然四起,秦军死伤不少。这就是秦晋的殽之战。很显然,秦是想以袭郑为袭晋的跳板的。

① 《左传》,僖公三十年。

早在郑太子忽即位以前,因为北戎侵齐,太子忽带兵救援,有功于齐。齐国要想与郑结亲,太子忽说:“齐大非吾耦也。”当时齐还不是强国,尚未称霸,太子忽的话明明是推却之词。

公元前 655 年,齐桓公称霸,举行首止会盟。这年秋天,周惠王使周公召郑文公来,说:“我保护你去服从楚国,再叫晋国帮助你,可以不受齐国的气,而得到安宁。”①郑文公听了周惠王的话,想不参加首止之盟。但是大夫子孔反对,郑文公才不敢逃盟而归。

郑文公的贱妾叫燕姞,是南燕的姑娘,姞姓。她怀孕前梦见天派人送给她一枝兰花,并且说:“我是你祖伯儵,把这枝兰花作为你的儿子。兰有国香,你佩在身上就会使人觉得你的妩媚无比。”②后来她怀了孕,生了个儿子, 取名为兰,这就是穆公。当时穆公流亡在晋。文公死后,由晋护送入国即位。晋国想通过穆公而控制郑国。

晋国这时灵公初立,赵盾专权。城濮之战,楚虽败于晋国,但是楚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因而宋、郑也是“二亲晋楚”,穆公十六年(公元前 612 年),郑烛之武陪着太子夷朝晋。同年郑穆公自己又朝晋。次年郑从晋伐宋。晋集合诸侯于扈,晋侯不见郑穆公,据说是郑“贰于楚”。穆公二十年(公元前 608 年),晋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因受赂而还。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遂盟于楚。穆公二十一年郑子家受命于楚伐宋,获宋华元。次年,晋伐郑,楚人也侵郑。

郑穆公(前 627—前 602 年)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国的君主,就是这样在矛盾中度过的。他死后,郑灵公即位,只一年,就被公子归生(即子家) 所弑。襄公立。于是“七穆”开始轮流执政。

所谓“七穆”,是指穆公的子孙,其中包括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灵公死后,贵族本来要立穆公的庶子子良(去疾)。他坚辞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后来大家立公子坚,就是襄公。襄公立后,他将驱除穆氏,而独留子良。子良说:“不可。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襄公不得不使穆氏之族保留下来, 这也许是襄公已经预感到穆氏之族的力量足以威胁到他的政权。襄公五年, 子良(良氏)开始执政。

宋、郑两国都实行贵族执政制,郑执政之首称为“当国”。犹后世首相一样,权力要高于一般的执政。清顾栋高说:“其(郑)执政不依卿之位次, 子皮父子世为上卿,位居子产之上。”①子产是先以卿为执政,而后才升为当国的。

子良执政,依然是采取“两亲”外交政策。郑襄公五年,郑从晋伐陈。接着楚来救,伐郑,晋郤缺又救郑。郑襄公败楚师于柳棼,国人都很高兴, 子良却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②。因为他知道郑偶然战败了楚,楚一定是不会放过它的,所以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了。”这时楚国正是庄王称霸, 东征西伐,不但郑国,宋、陈、蔡等都受到灾难,而且战争连绵不断。公元前 598 年,楚国以夏征舒之乱伐陈,陈国几乎灭亡。楚也于同年伐郑。郑国

① 《左传》,僖公五年。

② 《左传》,宣公三年。

① 《春秋大事表》卷二十五。

② 《左传》,宣公九年。

子良说:“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①

公元前 597 年,楚围郑。郑襄公亲自袒开胸部,牵着羊,到楚军去见楚庄王,表示屈服。郑国几乎也灭亡了。子良以执政的身份出质于楚,楚与郑平。晋国荀林父率师来救郑。晋国将领中有的主张与楚决战,认为不可“失霸”。有的认为郑已降楚,楚郑邻近,晋军一去,郑又照样服楚,不如不战。后来晋军终于渡过黄河,开战于邲。结果晋败。这是晋楚城濮之战后的第二次大战。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负结束,而这次结果恰好相反,因此陈、郑等国又顺风倒向于楚国的一边。郑国还多次接受楚国的意旨,去伐宋国和许国。

公元前 575 年,晋将伐郑。郑成公向楚报告,请求援兵。晋楚两军遇于鄢陵。晋范文子不想开战,晋郤至等坚决主战,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晋军集中兵力于楚中军,晋吕锜射中楚共王的眼睛。这次战争如城濮之战也是楚败于晋,它与邲之战一样,都是因争郑而发生的。由此可见,郑之向背对于晋楚争霸的重要关系。

公元前 571 年,郑成公病危。子驷请亲晋背楚。成公不同意。他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

■我?”②他临终还不忘记楚共王对郑国的恩德。这时子驷当国。郑于执政之上设置当国,就是从子驷开始的。而且,从此郑国的执政似多倾向亲楚的政策。

郑国贵族内部,也有矛盾,有斗争。

公元前 566 年,因为郑僖公多次得罪于子罕、子丰,子丰要向晋国控诉, 从而废僖公。后来僖公又得罪子驷,子驷于是使贼夜弑僖公,而拥立僖公之子嘉,是为简公。

公元前 563 年,子驷“为田洫”(沟通井田中间的水渠),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土地。他们联合了尉氏共五族发动叛乱。这年冬十月戊辰,五族之人攻执政于西宫之门,杀子驷(时为当国)、子国(时为司马)、子耳(时为司空)。子孔(时为司徒)因事先知道消息,所以不及于难。子西为子驷子,他匆匆忙忙地收敛了尸骨,立刻去追捕叛徒。叛徒已进入北宫。他回来准备兵器再去追击,宫里“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国的儿子子产命令防守城门,带领着他的族人出发。子◻也带领国人来帮助。叛徒被打败, 死了不少人,有些人逃往宋国。

这时,子孔代子驷当国。他重新调整了执政的班子,发表盟书,对参与叛乱有关的大夫、诸司等处死。子产不同意这样做。他建议饶恕叛乱的人, 他还要子孔把盟书当众烧毁。子孔说:“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却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孔觉得有理,便当着大众把盟书烧毁了①。

公元前 555 年,郑从诸侯围齐。子孔企图驱除诸大夫,将叛晋。楚子庚

乘机伐郑。子展、子西加固了城堡,坚决抵抗。楚师无功而还。自公元前 562

年至前 555 年,郑楚之间没有发生战争,至此楚又对郑作战。这次作战,子孔是企图利用楚的力量来排斥反对他的诸大夫的。但是子孔为政,过于专制, 终于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前 554 年,国人追究公元前 563 年西门叛乱事件的

① 《左传》,宣公十一年。

② 《左传》,襄公二年。

① 《左传》,襄公十年。

责任,杀死了子孔。子展于是代子孔当国。子产始立为卿。后来,子产又被推荐当国。子产在郑国推行了有利于国计民生、加强国势的改革。其中主要的是改革田制,“作丘赋”,和铸刑书。本编下,第一章第二节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