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著书

孙膑受膑刑后,以为“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①《汉书·艺文志》在兵权谋十三家中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是孙武,齐孙子就是孙膑。《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很受推崇的军事著作。但《孙膑兵法》失传,《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 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书传世的问题,存在着争论。1972 年 4 月,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同时发现两部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从而顺利地解决了上述悬案。

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可见,孙膑研究过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荀息、孙轸(疑即先轸)。

《孙膑兵法·威王问》记“孙子出而弟子问”,孙膑似在齐威王时已有弟子。

孙膑说:“战胜,则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正是《孙子兵法·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进一步说明。《孙膑兵法》: “威王问:‘以一击十,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曾见之于《孙子兵法·计篇》。

“围魏救赵”是运用《孙子兵法·虚实篇》“攻其所必救”的策略;“智取庞涓”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兵以诈立”。

春秋时期都城的人口是不多的。一般诸侯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九分之一①。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最少的只有十室,普通的是百室。《战国策·赵三》记赵奢的话说, 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战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已普遍出现。城市的兴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并为据以抗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堡垒。交战双方,攻者以攻破城池作为胜利的标志,守者以守住城池作为不败的象征。孙膑对城市问题有专门的论述。

《孙膑兵法》里有《雄牝城》一篇,阐述雄城和牝城在攻守中的特点。“城在渒泽(小泽)之中,无亢(高)山名(大)谷,而有付丘(丘陵)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城在发泽(大泽)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① 《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

① 《左传》,隐公元年。

② 《吴子·非攻》,《孟子·公孙丑下》。

这一篇是从地形条件分析城池的攻守。雄城,有险可据,难攻易守;牝城,没有可据守的地形,难守易攻。孙膑这样细致分析城池的地形,显然是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当时武器不能轻易克服障碍,而攻守城池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