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超义前后

郭沫若回到武汉后,国共两党中央已决定停止东征,举行第二次北伐, 并已开始行动。郭沫若虽不同意这些做法,但是也无能为力。不久,邓演达即随军到了河南,总政治部的工作主要由郭沫若负责,工作异常繁忙。

5 月 20 日左右周恩来秘密乘一艘英国轮船到了武汉。郭沫若很快和周恩来见面了,劫后重逢,他们都特别高兴。

郭沫若和周恩来在武汉两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内,接触比较频繁。郭沫若当时全面主持总政治部的工作,因此有些重要情况都要及时向周恩来汇报。有些重要问题要和周恩来商量对策或征求意见。周恩来也经常向郭沫若询问和了解一些情况。

由于北伐中郭沫若和张发奎交往较深,6 月初郭沫若又以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资格到河南去慰劳他。在河南新郑他们作过一次很深切的谈话,郭沫若认为进河南作战是错误的,应先讨蒋后讨张(作霖)。张发奎同意郭的意见, 说他们是“志同道合”。因此,6 月底张发奎升任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后, 就邀请郭沫若做二方面军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由于第二方面军所属的大部份是我党所掌握的部队,或倾向我党的部队,所以党中央和周恩来都很支持郭沫若出任此职。

郭沫若担任第二方面军党代表兼任政治部主任后,武汉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逐步向南京的蒋介石靠拢,而加紧排共, 一直发展到 7 月 15 日的公开分共。张发奎也日渐右倾,和郭沫若的意见经常相左。用郭沫若的话说:由“志同道合”而变为“貌合神离”了。郭沫若于 7 月 20 日左右随第二方面军指挥部移驻九江。在九江期间,他和贺龙、叶挺等都有所接触,周恩来经九江去南昌,他们没有见面。汪精卫、孙科和张发奎 29 日到了九江,遂上庐山召开“清共”会议。郭沫若没有参加会议,但他已预感到公开决裂已迫在眉睫。

南昌起义的消息郭沫若是八月三日上午和李一氓从庐山上下来后才知道的。他立即去找张发奎商量政治部的善后处理问题。张发奎主张解散,郭沫若表示同意。张发奎问郭沫若今后打算怎么办?郭沫若答他要到南昌去看看。张发奎劝郭沫若随他出走日本。被郭沫若婉言谢绝了。张发奎说你要到南昌去,至迟今晚上就要动身。我们回头就要下戒严令,今晚上的口令和特别口令可以照发,明天就不能保险了。

还有,你到南昌去,希望你为我转达一点意见: “第一,我希望他们尽速退出南昌,因为我的部队也要到南昌去,免致

发生冲突。

第二,我听说他们要回广东,我希望他们走东江,不要走赣南,因为我的部队要走赣南回广东,免致发生冲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们彼此不相干犯,我希望革命委员会以后不要再用我张发奎的名义,做傀儡我不干。

第四,我对政工人员一律以礼遣散,希望他们不要伤害了我的人。” 郭沫若请张发奎把这些话笔录出来,他很勉强地在一张随便的纸上用铅

笔写了,但不肯签名。不过,郭沫若认为,张发奎的笔迹大家都熟悉,这个亲笔材料是没有问题的。

郭沫若遂即回政治部宣布了解散的决定。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和其他在九江的政工人员,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处理完毕了。通往南昌的火车已经继绝了。天黑后郭沫若和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四人坐铁路手摇车连夜向南昌进发。途中几经周折,在涂家埠郭沫苦和李一氓被散兵围打受伤,险些丧命。终于在 8 月 4 日天黑后到达南昌贺龙军部。贺龙听说他们挨了打,定要叫军医来看,他们谢绝了。贺龙让人拿来两套衣服给他们换洗,还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周恩来。郭沫若在《南昌之一夜》一文中写到:

不一会,恩来得到消息也赶来了。他已经在电话中知道了我们挨过打并把一切行李都丢掉了,他随身带了一套军服,是他所分得的,拿来送我。大家都有说不出的高兴。我把张发奎写来的四项要求,交给了恩来,他拿着看了一遍,说:“都不成问题了。我们是决定走东江,不走赣南的。本来我们打算今晚就出发,离开南昌,现在改成明早出发了。我们和他自然可以各不相干。我们的方针是缴械,不杀人,他也是应该知道的。八一革命, 我们只缴了第三军和第六军一部分的械,并没有杀一个人。”“不杀人,有时也好像不大好。”我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倒几乎被你们没有杀的人杀掉了。”大家哄笑了一会,真的快心称意的大笑。

周恩来是前委书记,又是参谋团的主要负责人,他的工作很忙。他先走了。郭沫若是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政治部主任。后两项职务在郭未到南昌前,都是由恽代英同志代理的。当天晚上郭沫若就到了政治部的岗位上。郭沫若是 8 月 5 日上午和谭平山、贺龙、恽代英、张国焘、李立三、林伯渠、吴五章等一起离开南昌的。南下途中郭沫若一直和周恩来在一起。起义军 8 月 7 日抵达临川。因天气酷热,又是开始长途行军,大家都非常疲乏,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思想也比较混乱,前委决定在此休息整顿。郭沫若大概是出于对南昌起义胜利的喜悦,尤其是有幸在起义军出发的前夜赶到了南昌,随起义军一起踏上了进军广东的征程,在临川写下了在这次起义中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首五绝:

夜雨落临川,军书汗马还。一声传令笛,铁甲满关山。

8 月 12 日抵达宜黄。周恩来指示总政治部起草了“土地革命宣传大纲”,

并油印分发。提纲提出了没收拥有 200 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此事在内部意见很不一致,一部分人认为政策太宽,被没收土地的地主寥寥无几。

  1. 月 26

    日进占瑞金,在此停留的时间较长,组织了会昌战役,把准备进攻起义军的钱大钧、黄绍竑的部队击溃。前委并在此开会决定,走汀州、上杭,沿东江到汕头。

在瑞金期间,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郭沫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 月 10

    日起义军经长汀进占上杭。在上杭休整期间,于九军军部召开了政工会议。

在上杭革命委员会讨论土地政纲时决定:没收地主全部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后又按照广东省委送来的政纲,改为没收 50 亩以上地主的土地。

9 月 24 日起义军进驻汕头。郭沫若被任命为海关监督和交涉使。后又担任了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革命日报》的主笔。

由于起义军没有在会昌战斗中将钱大钧、黄绍竑部击溃后乘胜追击,而回师瑞金,绕道福建到达汕头,在这期间给敌人收拾残部、组织力量、调动军队的喘息机会。因此,我军进占汕头后,即和敌人在汕头附近苦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斗节节失利,终于不得不在 9 月 30 日深夜全部撤出汕头。郭老在“流沙”一文中详细讲叙了此事。

郭沫若和周恩来等一起离开流沙后,向西南方向的海陆丰前进。但只走了大约五公里左右,经过莲花山时,撤退的队伍被敌人突然袭击拦腰切断。虽经部队奋勇还击,但终因伤亡太大,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天黑后部队逐渐失去控制,很快就被敌人冲散。郭沫若和周恩来也失去了联系。在当地农

会的掩护下,经过很多周折,郭沫若被转移到名为神泉的一个小渔港,在那里等待顺风乘船去香港。郭沫若时时都在挂念着失散的战友们,尤其是周恩来。他在《神泉》一文中说:

朋友们的去向,丝毫也不知道。特别是病中的恩来,是不是脱了险,顺畅地到达了海陆丰?这要算是不幸,只因偶尔的差池,便和他们离开了。那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支柱,中国革命的火种!

有这些火种的存在,中国革命的火,依然要燃起来,而且会从地心燃出,而不是在地面上燃鞭炮了。

郭沫若大概 10 月 20 日左右由神泉乘一艘小渔船到了香港。几乎与此同时,周恩来也由陆丰乘小渔船到了香港。但他们在香港没有联系和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