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周恩来指示,夏衍创办了《救亡日报》,并出任总编辑。这是 他散文、杂文创作的旺盛时期,并且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积聚革命力 量。
在 30 年代中期以前,党交给夏衍的任务,主要还是领导进步文化运动。他奉命参与建立了“左联”;又奉命进入电影界,成为中国电影界较早的专职编剧;还奉命和田汉等开展了新戏剧运动。从 1935 年开始,“夏衍”的笔名问世,周恩来经过长时期观察,认为夏衍不仅应该从事进步文艺工作,还应该从事文化统战的工作。尽管他们始终没有正式见过面,但是周恩来又开始考虑给夏衍新的、更重要的任务了。
这是 1937 年 6 月间。夏衍突然接到影星王莹转来的一封信,信是密封的,
后面只写了个“严”字,看字迹,分明是在上海消失了 5 年的潘汉年写来的。信的内容是约夏在爵禄饭店见面。潘汉年原是上海中央局的文委书记,又是特科负责人,掌握文武两条线,他秘密离开上海,是有更重要的任务。这次他突然在上海出现,夏衍料到,一定又有新的重要的任务。见面后,夏衍很想知道潘这几年的情况,但是党的纪律不容他多问,他只大胆地问了一句: “听说伍豪(周恩来)也回到江南了?”
潘汉年没有正面回答夏衍。他问:“听说你们这几年做了不少工作,影响也很大嘛,队伍也扩大了。”
夏衍正想汇报,潘汉年却说,“不用说了,我们都已经清楚了。中央领导同志了解情况后,也知道了你们的困难和苦衷。我们还是来谈谈现在的工作吧。现在已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要争取斗争的合法地位。‘八一宣言’ 都看到了吗?”
“已经传达了,‘左联’和‘剧联’的同志都讨论了。” “这就是党中央的精神。要组织公开的统一战线,文化和新闻界都要适
合当前一致抗日的形势,为了团结更多的朋友,成立统一的组织,以利工作。” 潘汉年和夏衍研究了成立上海电影编剧、导演协会(原名“上海电影编
剧导演人协会”,后为称呼方便把“人”字去掉)的事,不久,潘汉年、唐瑜又和夏衍商量筹办《早报》,夏衍筹集了 500 元法币作为部分筹办费。
过了半个月,“七·七”事变爆发,上海人民抗日情绪高昂。7 月 10 日晚上,潘汉年与夏衍在光明咖啡馆见面,潘说:“有位同志要见你。”
“哪一个?”夏衍听语气,知道不是一般同志。 “不用问,你跟我走。”潘汉年领着夏衍来到蒲石路一幢房子前,敲敲
门。来开门的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年人,一见面,就伸出手来:“你是沈端先同志吧,我就是周恩来。”
夏衍真是喜出望外,因为他终于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亲切地说:你的情况我都知道。在特定的形势下,党的地下活动困难很多。你们文化界可能困难更不少。你虽然没有提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但我们都已知道你心里的委屈。共产党人既然择取了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就要准备它是很长的,也会很曲折的,就不能计较这些得失。没有宽大的胸怀,就不是共产党人!
听到这里,夏衍很感动。他知道,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五六年的革命历程中,走过了更曲折,更艰难的路,因此,淡淡一笑说:“比起前方, 我们毕竟安定得多,没什么!”
“现在,你将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周恩来接着说:“同蒋介石谈判合作的事,大致上已经定了,党今后要公开,有许多事要和国民党合作,需要一些过去和国民党打过交道的人。所以,我们想让你今后以进步文化人的身分和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内的人,做统一战线的工作。”
夏衍不由得愕然。他面有难色地说:“这些工作,我过去都不熟悉。” “什么事情都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从前你进入电影界、戏剧界,不也
是逐渐熟悉起来的吗!你认识一些国民党的上层人士,有文人,也有做官的, 工作更方便。
在周恩来的耐心开导下,夏衍接受了任务。不久他奉命创办《救亡日报》, 并任总编辑,郭沫若任社长。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名义上也是国共合作的
报纸,1937 年 8 月在上海创刊,11 月 12 日上海沦陷时停刊;1938 年 1 月 1 日又于广州复刊。这中间经历了许多周折,因为受到干扰,发行量不高。同年初夏,周恩来在武汉听夏衍的汇报,畅谈了近 4 个小时。恩来问道,“你
们的报纸日销 8000 份,占广州各报总销数的百分之几?”他见夏衍一时答不上来,就说:“当然,问题不单在销数,而在于读者敢不敢看你们的报纸和欢不欢喜看你们的报纸。”他指示夏衍要吸取邹韬奋办《生活》杂志的经验, 多刊登一些通俗易懂、精辟动人的文字,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要讲点国民党不肯讲的,《新华日报》又不便讲的,这就是方针。”1938 年 10 月, 广州沦陷,夏衍辗转到桂林办报。他一直遵照周恩来的意见,自己写社论, 也及时写针砭时弊的小文章。这一阶段,是夏衍的散文和杂文创作的旺盛时期,同时也写了不少剧本。并且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积聚了革命力量。
**夏衍在重庆期间,作为周恩来在文化统战方面的助手,做了大量工 作。大后方的进步文化力量日益壮大,终于冲垮了顽固派的精神防线。**1941 年初,因报道皖南事变,《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夏衍带着《救亡
日报》的部分人员到香港,转入《华商报》。
香港沦陷后,夏衍化名黄坤,和一批文化人秘密化妆回内地,在海上颠沛数日,又辗转到了桂林。当时桂林集中了文化界的精英,抗战气氛很浓。4 月,周恩来让夏衍到重庆工作。
当时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南方局书记,为了便于在大后方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他亲自兼任文化组组长。刚回到重庆的夏衍,担任了中共南方局委员兼文化组副组长(另一位副组长是徐冰)。同时,夏衍也参加了《新华日报》的部分领导工作,撰写社论和评论及重要新闻。1945 年毛泽东应邀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时,《新华日报》的社论和专访,几乎都是夏衍写的。这一阶段,夏衍的创作也十分旺盛,先后写出了《秋瑾》、《赛金花》、《上海屋檐下》、《一年间》、《赎罪》、《愁城记》、《复活》、《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离离草》等,经常在重庆和西南各地上演。
《芳草天涯》是夏衍 1943 年创作的,1944 年上演时,仍不够完善。为了避免给国民党顽固派以口实,周恩来曾经和夏衍当面讨论过如何进一步加工的问题。这时有位同志写了篇批评文章,送到《新华日报》编辑部。恰巧周恩来因事外出,夏衍自己又不便处理,就发表出来。重庆的国民党右派因此幸灾乐祸。周恩来回到重庆后看到报纸,很生气,曾让南方局秘书张颖告知夏衍,可以写不同意见的文章。夏衍认为:作为一个党员,首先应该照顾
《新华日报》的影响,宁可个人蒙受委屈,不要削弱自己的力量。为此,周恩来在南方局的干部会议上表扬了夏衍。
当时,欧阳予倩打算编写《武松与潘金莲》,为潘金莲翻案。周恩来认为没有必要为虚构的传奇人物翻案。他和夏衍的看法一致,认为民间对是非向有标准,美丑正邪,不以男女来分,片面地为了妇女解放而混淆是非善恶的界限,在人民中间是通不过的。这本来是内部的议论,但是有的党内同志竟公开挑起辩论,欧阳老秉性坦荡,也打算写文章反驳。周恩来找夏衍商量怎么办。夏衍认为:欧阳是著名艺术家,又是党外爱国人士,我们不能在顽固派面前公开与民主人士论争。个别同志考虑不周,可以向欧阳老致歉,但不必打笔墨官司。这样终于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1945 年初,蒋介石看到大后方许多爱国的作家艺术家,在周恩来的精神
感召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成绩卓著。他就对周恩来说:“你们办报、办剧团,很有经验。我要请你帮忙,就是我们三青团办的青年剧社没有专家领导,《扫荡报》将来要改为《和平日报》,也需要能干的记者,内容才能好看,请你推荐几个好不好?”周恩来就让夏衍找到马彦祥,要他去办青年剧社。马彦祥是位能干的作家和导演,组织能力很强,他追随中国共产党许多年,多次要求入党,因为社会关系特殊,周恩来曾经亲自对他说:“根据您的特点,留在党外工作,对党更有利。”但是他此刻听说要他去为三青团办剧团,立即发火:“我参加不了共产党,也决不能去为三青团办事!”夏衍告诉他这是周公的决策。马彦祥当即表示服从。同时,夏衍又动员和党感情很深的女作家凤子到《扫荡报》去当记者。这两位同志当时在国民党眼里是“中间偏左”,国民党用他们,为了标榜自己“开明”,而他们利用这一身分为党做了许多工作。
40 年代,夏衍作为周恩来在文化统战方面的助手,在重庆做了大量团结工作,为大后方进步文化力量的壮大,最终冲垮国民党顽固派的精神防线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