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教益的第一次使节会
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周恩来作为开国总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长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他在领导繁重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擘画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是这项事业当之无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建国之初,外交队伍的组建是一项急迫而重要的任务。中央决定这支队伍以军队干部为骨干,另外还有军调处的干部和青年学生参加。中央的意图是要把我们党多年来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及经验运用到外交斗争中,同时把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到外交队伍中生根,使它成为一支“文装解放军”。根据这一精神,第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王幼平从南下的前线被调到北京外交部。
在日后三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王幼平曾先后出任罗马尼亚、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苏联七个国家的大使。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与周恩来有了更多的接触,得到了更直接更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1950 年,除王稼祥已出使苏联外,派驻已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国家的大使或公使确定下来,有耿飚、姚仲明、王幼平、谭希林、彭明治、王任叔、黄镇、倪志亮、吉雅太、曹相仁、冯铉、袁仲贤、姬鹏飞。他们都是周恩来亲手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因中央干部很缺,周恩来指示,由各大使自己提名组建各自的班子,要求他们尽快将名单报请中组部下调令。
各使馆的班子组成后,谁都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搞外交,这些经历过南征北战的将领们甚至连领带都不会系。因此,中央专门为这些同志组织了外事工作培训班,还专门请人教外交文书、外交礼节。组织他们参观外国驻华使馆,到北京饭店学吃西餐和摆台常识,学穿西装,系领带及跳舞等。出国后,为了及时总结工作,提高外交人员的素质和外交工作的水平,周恩来还决定定期召开使节会议。他每次必到会讲话,阐述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使外交人员心中明了全局,行动有所遵循。
王幼平印象最深刻的是 1952 年 4 月底外交部召集的第一次使节会议。会
前,王幼平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后,周恩来对他说:“这次使节会很重要,要对建国后的外交工作实践和今后方向进行认真的探讨。”
4 月 30 日,周恩来在第一次使节会上做了题为《外交工作的方针与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的外交方针是,建立在“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团结世界人民”等原则基础上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在战略思想上要以国家为对象,人民为基础,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巩固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不失掉立场、不依赖外援、对敌对国家要坚决斗争。战术上要“针锋相对、弯弓不发、相机而作、细水长流。”要求外交人员要明确上述方针和任务,理解确定外交政策与策略思想体系的依据,端正对业务的认识。
周恩来还带头检讨了二年来的外交工作,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要大家注意学习。他说:“进入外交战线,必须知彼,而且要知己。”
会议结束时,周恩来勉励使节们要注意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当好国家的代表。他说:“要谨慎严肃、谦虚认真。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强调“必须加强使馆内部建设和党的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保证任务完成。”
这次会议使与会代表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对指导与推动我国的外交工作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王幼平曾深情地说:“这个会议是我从事外交工作三十多年所受到的最深刻的一次教育, 周总理的教导至今记忆犹新。”他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