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程序循环(二)】
这是由甘肃陇西文峰中学杨新民老师实验并总结的。
运用这种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下面简单介绍五程序循环教学法的设计思想和实施过程。(1)联系生活实际,坚持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关键环节。以前大部分学生
没有预习的习惯,学习没有目的,没有信心,始终处于消极状态,学习后很少得到成功的愉快。鉴于上述现象,在教学中,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物理学的应用性特点,应对每节授课教材拟出预习提纲,这些提纲既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又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让他们主动地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知识去实践。
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节教材时,拟如下预习提纲:
①什么叫光源?在你的生活中找出几种光源、并说明光的哪些效应。
②光是有能量的,说出你所列举光源的能量转化关系。
③你的生活中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哪些方面又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性?
④什么是物体的影,什么情况下出现本影与半影?本影区的大小与光源发光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设法消除本影吗?
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自然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 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使课堂听讲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在预习中要求学生人人做到三读:
一是通读所学内容,做到大概了解; 二是结合问题或提纲要求精读;
三是研究重点和难点,并适当做笔记,以便在讨论、听讲时重点注意。(2)课堂讨论,取长补短
大部分中学生的自尊性和自卑性较强。自尊性强的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多喜欢独立思考,哪怕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愿意请教别人,因而学习上必然留下知识疑问,学习效率也差。自卑感强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老师、同学都瞧不起自己,因而满不在乎,不求上进。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应在每节课中先安排 10 分钟讨论时间,让学生带着课前的预习知识和预习问题相互讨论,取得补短。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要求学生讨论时要做到“两答一议”。
两答:回答预习提纲上的问题,让对方试听后进行补充;回答周围同学提出的新问题。
一议:与周围同学议论,研讨疑难。这样,将消除由于自尊性和自卑性对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大面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讨论情况,督促后进生的预习、讨论,解答部分学生疑问。
- 教师精讲,学生解惑
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已将来源于生活、课本及演示实验的感性知识, 大部分上升到理性阶段,但还没有真正观察到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对于个别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仍存在疑难;学生只是片面地回答提纲问题,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结构还不大明白。针对这些问题,
课堂安排了 20 分钟的教师讲授时间。并要求:语言精炼,抓住关键,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既要注意听那些自己基本弄懂的却与自己见解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又要专心听比较疑难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接受能力弱而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学生,要多向他们提问,提问时要启发引导他们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同时要向学生提醒教材的重要知识、重点知识以及教材难点,使学生有明确的认识目标。对课堂演示实验应给学生指明观察什么,分析什么。有些演示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静态现象, 还要让他们观察到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例如: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时, 不要一开始就同时观察入射角不同的几条光线,而是用一束光线,逐渐改变它的入射角,就可以看到折射光的方向逐渐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也能观察到折射光和反射光的变化,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反射光线最强。
- 解疑补漏,巩固提高
经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讲解三程序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认知目标,但此时,还会出现智力迟钝的学生仍有不解之疑,智力发达的学生也会提出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问题。为此,课堂又安排了 10 分钟,让学生进一步相互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慎重而准确地进行解答。解答问题方法要灵活,可以是教师讲解,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也可采用“不教之教”法,有意回避问题,让学生独立钻研问题。问题解决之后, 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重点、难点,可在教材的练习或习题以及参考资料上选一些题,让学生讨论或独立解答,这样既深化了所学知识,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提。
- 布置作业,激发兴趣
-
安排下节教材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将是学习下节教材的导火索, 直接影响着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因此,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为节省课堂时间,预习提纲应提前印好,课堂发给,或备于小黑板出示给学生,若时间充分可当堂板书。同时,要对预习提纲做简单的提示,给学生造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
布置书面作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布置书面作业时,要引导学生纠正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以防后患。对小实验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对小制作要求学生写出“说明文”,对优秀作品选登在墙报上,能起到鼓励、促进全班学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