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及实施(例说)】

在借鉴“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时,需要把各章教材按其结构和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有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等六个课型。在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复使用某种课型,也可以一节课用几种课型,每种课型里包括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个因素,也就是说“六中有六”。如:“力”一章, 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七节):力的概念、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单元(第八节至第十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第三单元(第十一节至第十二节):矢量的初步知识。第一单元课时是这样按排的:

第一节:力、重力。(自学、启发、复习课型)

第二节:弹力、胡克定律。(自学、启发、复习课型) 第三节:摩擦力。(自学、启发、复习课型)

第四节:物体受力分析。(作业、改错、小结课型)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自学、启发、复习课型) 第六节:(作业、改错、小结课型)

单元的划分方法和单元课时安排,刻写在每单元自学提纲上,让学生了解这章内容的概要,每节课的内容及教法。

下面分别谈谈各种课型。(1)自学课

每个单元都给学生刻印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村,也是这部分教材要求掌握的物理现 象、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如“力”这章“摩擦力”一节的自学提纲是:

(书上有答案)

  1. 摩擦力种类 、 、 。

  2. 滑动摩擦:

①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 、 。方向: 、 。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语言描述: 公式表达: 、应注意 。

③滑动摩擦系数由 决定、与 有关、由 计算。

  1. 静摩擦力

【课堂教学结构及实施(例说)】 - 图1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指导题目。如楞次定律一节自学提纲中有:

  1. 用干电池检查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怎样的关系?观察你桌上线圈的绕法,在图一中画出来,把线圈与电流计相连接,并把接线柱“+”、“—”标出。

  2. 按图(一)做下列实验

①在图中记下电流计偏转,画出感生电流方向。

②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感生电流产生磁场的 N、S 极,并画出它的磁场方向。

③分析线圈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磁场方向,极性与原磁场的方向、极性之间有何关系?

④分析线圈磁通量减小时,感生电流磁场方向,极性与原磁场的方向、极性之间有何关系?

⑤由③、④的分析,感生电流方向有何规律?

第三部分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的思考题和探索题,书上无现成答案,但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解决的。如在力的分解一节自学提纲中有:从数学角度分析力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力分解时应注意什么等。

图(一)

第四部分是学生自己检查自学效果的练习题。如摩擦力一节的自学提纲中有,分析图(二)中 A 物体受的摩擦力,画出受力图,并说明是哪具物体对 A 的作用。

自学课上开始要指导学生看书,一节书要看三遍,第一遍“窥全貌”, 通读课本,了解讲些什么;第二遍要精读,根据自学提纲,一个个解决问题,进行理解;第三遍“概括归纳”,重点讲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还有哪几个问题未弄懂,可作自学考查题。一般情况是大部分同学在上课前读过第一遍,课堂上再给学生 10 到 15 分钟时间自学。

图(二)

自学课是这样进行的:学生自学前,教师结合自学内容提出问题或做实验(学生做或老师做),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兴趣(即是自学

谈话),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前后同学进行讨论,或向老师提出疑问(即自学课中的启发因素),对理解了的进行记忆(即自学课中的复习因素),做一部分练习题,检查是否真正理解(即自学课中的作业因素),校对改错练习题(即自学课中的改错因素),通过对练习中错误的纠正,更进一步理解了所掌握的自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即自学课中的小结因素)。这样,教材中较容易的内容,通过自学懂了;不懂的问题,同学们能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并带着问题听启发课。老师在解答同学的问题中也就掌握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启发课的内容之一。

  1. 启发课

在启发课中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师生共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有的问题虽然只有个别同学问,但问题有水平,老师也可向全体学生解答。有时引导学生再学习一下与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有直接关系的课文和旧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思路,为解决问题准备必要的知识;有时重做或增加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现象与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解决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的结论。

  1. 复习课

在每次自学课、启发课后都加复习课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物理现象、物理量、物理规律,引入物理量、物理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进行回忆,这样就使学生头脑中知识条理清楚。

为了巩固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还要做教材后边有验证性的学生实验,如在力合成讲完后,就让学生做力的合成实验等。另外还需增加一些实验,如楞次定律演示实验等。

为了检查复习效果,对当堂课的物理现象、物理量、物理规律等主要内容,以提问、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时也以填写提纲、学生笔答的方式进行。

  1. 作业课

可把书上的例题、习题和刻印的补充题分成类型,在课堂上由老师分别指定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对指定的题分析题意,找出思路,做在练习本上,每种类型题做完,就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归纳出解题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有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解难题。

  1. 改错题

在作业课上,老师巡回辅导,解决问题。在绝大多数同学思路成熟并做完题后,可让一个同学起来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依据的物理规律,方程建立的方法、解法及答案,答案的物理意义,有时老师有意让做错的同学谈他的做法,做对的同学就会站起来谈各种正确的做法,老师再与同学

共同分析错误的所在。这样做,学生学习主动,思路开拓,能及时澄清一些错误概念,并且使得课堂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

  1. 小结课

小结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习、练习进行独立思考,使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学生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这种课型可在一个单元学完或全章教材学完后进行。小结课有三个内容:

第一,由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训练进行双基排队。

第二,学生提出未搞懂的问题时,由会的学生先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第三,进行随堂小测验或小练习。学生可根据双基排队、小测验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现弱点,及时补上。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用“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过程中, 要重视实验,在每个课型里都可以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做实验,每一次实验也都包含着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认识过程的六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