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这个人——人系统中,我们可以将人作用于外界的行为,

【课堂教学模式】 - 图1

结为信息的传递、交换与反馈过程,如上图所示:

【课堂教学模式】 - 图2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反馈是实施控制的有效手段。没有反馈,控制就无法进行;反馈不灵,控制也不能起作用。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反馈信息来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下面画出双重反馈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方框图:

在这样的标准样式中,它的六个教学环节的意义是: (1)导入课题——引趣

由教师演示有关实验,或讲述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或联系生产、生产实际对新知识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1. 课前自学——定向

教师公布教学目标,使教材有效地呈示给学生,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通过阅读教材,在大脑中初步形成知识轮廓。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学习时间不一定局限于课内 45 分钟,“课前自学”可放在课外进行。

  1. 检查练习——诊断

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课前自学”后,究竟对新知识是否掌握,必须通过练习予以测评。由于接触到的是教师尚未讲解的内容,学生就模仿教材或联想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对练习题进行尝试性的解答。这是在教学进行 中,为了解决学生在某些特定知识上可能存在问题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诊断性评价”。当教者出示或板演参考答案后,学生一方面自动修正,另一方面大脑收回信息后自我评定,以指导下一步的“课内探究”。这一重反馈将学习结果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同时,学生在“检查练习”中反过来将“课前自学”所掌握的信息反馈教者。教者通过形式不拘的查询,得到这种信息后,将考虑如何组织“课内探究”,出示“纲要信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课内探究——迁移

通过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对本课时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不仅心中有 数,而且知道自己存在哪方面的知识缺陷。这时的探究活动便是有的放矢

了。自然形成研究问题的情境。教师亦可设置思考题,指导学生探讨研究, 并巡回于学生中进行指导式、启发式、激凝式咨询。既要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又要为差生指点迷津。这时课堂出现小组教学、茶馆式讨论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三种状况,实现师生间的双向反馈。

  1. 纲要信息——强化

这是教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总结、概括。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注意趣味性,它既要把全课的信息充分浓缩后传递给学生,又要体现出教师是怎样为迁移而教。教师依据“纲要信息”进行谈话法或苏格拉底问答式的讲解,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巩固练习——评价

其目的在于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测试达到所定教学目标的程度,检查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评教评学,属于“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选择、判断、填空等客观题型。教者公布标准答案,学生小组交叉评定,采用“五级记分法”,用分数表示适当的奖励或惩罚,对学习后效予以强化。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检查练习”对“课前自学”呈示第一重反馈; “巩固练习”对“课内探究”、“纲要信息”再现第二重反馈,同时教者与被教者之间也相互反馈,因此,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称为“双重反馈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