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十法】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 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1. 导学设疑

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预习,如疑问式导学提纲就属于这一类。每节课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不但抓住了重点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1. 导入设疑

一般用在每节授课的开始,目的是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可以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

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一上课教师先做三个演示实验,一是将一木块浸没水中木块漂浮;二是将一铁块浸没水中铁块沉底;三是将一块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事先配好ρ浮=0.9×103 千克/米 3)中石腊悬

福此时设疑“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一下子把三种物理情境活生生摆在了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1. 递进设疑

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 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递度。

如初中物理“浮力”一节。一上课首先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做了正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有关计算得出结论后,第三次设疑:任意形状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又等于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为下一节讲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1. 诱导设疑

一般用在学生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

如简单机械中的公式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机械公式都是在理想状态下(额外阻力为 0)导出的,而讲机械效率的有关概念时则要考虑额外阻力:为了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理想状态下推出的机械公式为基础设疑:如果额外阻力不为 0,那么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的大小将如何?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功和机械克服阻力的阻力功又将如何?从而为讲

清机械效率搭了桥,铺了路。

诱导设疑有时也用在布置作业之后,在较难习题的关键处设疑,以排除学生在解题中的钉子,但又不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在释疑中(通过设疑所搭之桥)求得解答。如讲完滑轮组布置这样一道题:一滑轮组承担动滑轮和货物的总重力的绳子共四股,若每个动滑轮的重力为 10 牛顿,绳子

自由端的拉力是 80 牛顿,则货物的重力应是多少?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画图确定所需动滑轮的最少个数,可在此处设疑:此装置动滑轮的最少个数是几个?为解题搭了梯子。

  1. 导谬设疑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运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于奏效,采用反诘设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密度ρ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不随物

体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它的计算公式ρ = m 。有的学生认为

V

ρ∝m,ρ∝ 1 ,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可采用如下设疑方法:将放在

V

上质量为 m 体积为 V 的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半,那么对于其中的半块砖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密度又是多少?生动形象地使问题迎刃而解。

  1. 随机设疑

在教学中,为了扩展学生的思路,获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要围绕教学目标随机设疑。

如在讲压强时,课本有一道习题,一个质量为 60 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 170 厘米 2,这个人站立时对于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讲完此题后教师可随机设疑:这个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又如在求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的压强之后随机设疑,图钉尖对墙的压强是手对图钉帽的压强的多少倍?从而强化了固体不能传递压强的特性。随机设疑应设在所讲问题的近区并适可而止。此种设疑只要掌握得当虽是举手之劳,却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1. 求异设疑

许多物理问题,从某一角度去看学生理解了,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 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如讲连通器时,按照教材讲了在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流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此时设疑:如果装的不是一种液体液面还相平吗? 学生拭目以待,由教师做了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了结论。

又如漂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求异设疑的必要。

  1. 悬念设疑

一般是用在一节课的结束时,对于需要进一步引伸的问题,教师不直接做答,而是指出疑问让学生课后充分思考求得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讲密度一节后作如下设疑:课本上给出了一些密度值,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腊、煤油和酒精的数值分别相同,这是否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相矛盾?学生带着悬念看书、研究、思索获取答案。

有时两课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为了给下一节授新课设下伏笔而设疑,造成悬念,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 轮船是钢铁做的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潜水艇为什么能够潜水和上浮?氧气球为什么能够升入空中,为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设下伏笔。

  1. 类比设疑

一般用在复习课中,对于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相似易混之处归类设疑,不但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从共性中了解个性,增加了区分度。

如在复习提出如下问题,长度的测量、力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上述三种测量和用天平测量质量在手段上的区别是什么?又如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球,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3∶1,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什么?质量之比是什么?重力之比是什么?再如液体固体传递压强的特点各是什么?质量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均属此类设疑。

  1. 巩固设疑

每节课的巩固环节除了回顾当堂所讲的知识链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疑,通过释疑可以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

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之后为了巩固知识提出了如下问题:

如图,质量相同的三个物体,分别放在平面(a)、斜面(b)上,一块被力 F 压在竖直墙上,问三种情况下物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各是什么?压力

(对支持面)的大小和方向各是什么?释疑之后学生对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十分清楚了:一是物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而对支持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力,但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二是压力和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甚至无关。

a b c

巧妙的课堂设疑是在教学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疑难,为学生布设解决疑难的阶梯,就会疑则有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