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纳发是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丘

必特是罗马神话中的最高天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据古罗马神话故 事,密纳发从丘必特脑袋里一生出来,就身着盔甲,手执长矛,全副武装。后来,人们常用“象密纳发从丘必特脑袋里钻出来一样”比喻某人或某事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569。

  1. 指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

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制定俄罗斯联邦宪法草案的决定是1918 年1 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1918 年 4 月 1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由雅·米·斯维尔德洛夫任主席的宪法委员会,负责进行起草工作。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 中央特设委员会负责宪法草案的最后定稿工作。7 月 3 日,这个委员会在列宁主持下审查了宪法委员会起草的草案和司法人民委员部起草的另一个草案,决定以前者为基础,而以后者的某些论点加以补充。另外,根据列宁的建议,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作为引言列入宪法,补充了在苏维埃共和国内各民族和种族一律平等的条款,拟定了关于在苏俄领土上以劳动为

生的外国人的政治权利和关于给予因政治和宗教信仰受迫害的外国人以避难权的条款。草案经代表大会成立的委员会修改和补充,最后于 7 月 10 日为代表大会通过。7 月 19 日,宪法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上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569、630、738、832。

  1. 农业公社是苏俄当时农业生产合作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以前地主和

寺院的土地上建立。在农业公社里,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建筑物、小农具、牲畜等)以及土地使用一概实行公有化。农业公社社员的消费及生活服务也完全建立在公共经济基础上,社员个人没有副业。农业公社内不按劳动而按人口进行分配。——572、731。

  1. 贫苦农民委员会(贫委会)是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8 年 6 月 11

    日《关于组织贫苦农民和对贫苦农民的供应的法令》建立的,由一个乡或村的贫苦农民以及中农选举产生。根据上述法令,贫苦农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分配粮食、生活必需品和农具;协助当地粮食机构没收富农的余粮。到1918 年 11 月,在欧俄 33 省和白俄罗斯,共建立了 122000 个贫苦农民委员会。在许多地方,贫苦农民委员会改选了受富农影响的苏维埃,或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贫苦农民委员会的活动超出了 6 月 11 日法令规定的范围,它们为红军动员和征集志愿兵员,从事文教工作,参加农民土地(包括份地) 的分配,夺取富农的超过当地平均份额的土地(从富农 8000 万俄亩土地中割

去了 5000 万俄亩),重新分配地主土地和农具,积极参加组织农村集体经济。

贫苦农民委员会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中的支柱。到 1918 年底,贫苦

农民委员会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根据 1918 年 11 月全俄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的决定,由贫苦农民委员会主持改选乡、村苏维埃,改选后贫苦农民委员会停止活动。——572、660、707、730、778。

  1. 士官生的暴动是指 1917 年 10 月 29 日(11 月 11

    日)俄国军事学校学生在彼得格勒发动的反革命叛乱。这次叛乱由以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阿·拉·郭茨为首的反革命组织“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领导,是克伦斯基—克拉斯诺夫叛乱的一部分。叛乱分子打算占领市电话局、彼得保罗要塞和斯莫尔尼宫,逮捕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叛乱从这天凌晨开始。叛乱的指挥者、前彼得格勒军区司令格·彼·波尔科夫尼科夫上校自称“拯救军”司令,下令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不得执行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命令, 要求逮捕军事革命委员会派去的政委。部分士官生部队占领了米哈伊洛夫练马场和电话局,在街头解除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的武装。但革命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拒绝支持叛乱。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告首都居民的号召书,宣布彼得格勒特别戒严。当天下午 5 时左右,赤卫队和革命部队平定了叛乱。—— 577。

  2. 列宁是根据 1918 年 11 月 20 日《真理报》第 251

    号引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信的。该号《真理报》把原来刊载这封信的报纸误称为《北德维纳执行委员会消息报》,实际上刊载这封信的北德维纳省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叫

《农民和工人思想报》。——578。

  1. 指全俄工人、农民、哥萨克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

大会。

全俄工人、农民、哥萨克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于1918 年 11 月 6—9 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1296 人,有

表决权的代表 963 人,其中共产党员 946 人,其他党派的成员 16 人,无党派

人士 1 人。列入大会议程的问题是:关于十月革命一周年,关于国际形势, 关于军事形势,关于中央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以及关于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地方苏维埃。列宁在 11 月 6 日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庆祝十月革命一周年的讲话。根据雅·米·斯维尔德洛夫的提议,大会通过了致对苏维埃俄国作战的各国政府的呼吁书,建议它们开始和谈。鉴于苏维埃政权趋于巩固和红军节节胜利,大会通过了关于释放对苏维埃共和国不再构成危险的政治犯的特赦决定。

列宁在 11 月 8 日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大会一

致批准了列宁起草的业经同年 10 月 22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

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通过的决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5

卷第 128—129 页)。同一天,大会就司法人民委员德·伊·库尔斯基的报告,

通过了根据列宁的提纲(同上,第 130—131 页)拟定的关于革命法制的决定, 号召全体公民、苏维埃政权机关和国家机关负责人员最严格地遵守苏维埃国家的法律。在 11 月 9 日最后一次会议上,大会研究了军事形势问题和苏维埃建设的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总结了贫苦农民委员会的工作,决定委托贫苦农民委员会主持改选所有乡苏维埃和村苏维埃。大会代表们听到德国爆发革命的消息无比兴奋,对起义的德国工人、士兵和水兵表示声援。大会选出了有 207 名委员和 39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584。

  1. 指 1918 年 11 月 16 日莫斯科人民银行股东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反

对将该行收归国有的决议。根据人民委员会 1918 年 12 月 2 日的法令,莫斯科人民银行被收归国有,其全部资产和债务都转入俄罗斯联邦人民银行。莫斯科人民银行理事会改组为俄罗斯联邦人民银行中央管理局合作社部。—— 585。

  1.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是为批判卡·考茨基的小册子

《无产阶级专政》而写的。

1918 年 8 月,在柏林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杂志刊登了考茨基号召各国社会民主党同布尔什维克作斗争的文章:《是民主呢还是专政》。列宁在同年 9 月 20 日的《真理报》上看到此文的摘要后,立即给苏维埃共和国驻欧洲国家的三个使节——在柏林的阿·阿·越飞、在伯尔尼的扬·安·别尔津和在斯德哥尔摩的瓦·瓦·沃罗夫斯基——写信,提出了对考茨基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行为作斗争的任务。列宁请他们在考茨基关于专政的小册子出版后立即给他寄一本来,同时寄来考茨基写的所有涉及布尔什维克的文章。

10 月初,列宁读了考茨基的小册子《无产阶级专政》后,立即动手写作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在这部著作脱稿之前,列宁为了尽快占领阵地,又于 10 月 9 日用同一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5 卷第 102—111 页),发表在 10 月 11 日《真理报》上,并指示越飞、别尔津和沃罗夫斯基尽快把这篇文章译成外文发表。列宁的这篇文章译成德文后,于 1918 年和 1919 年分别在伯尔尼和维也纳发表;1919 年译成意大利文在米兰发表。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于 1918 年 11 月 10 日写成,12 月在莫斯科出版。1919 年用外文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出版。

——587。

  1. 《社会民主党人报》(《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是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秘密发行的中央机关报。1908 年 2 月在俄国创刊,第 2—

32 号(1909 年 2 月 1913 年 12 月)在巴黎出版,第 33—58 号(1914 年 11

月—1917 年 1 月)在日内瓦出版,总共出了 58 号。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的决定,该报编辑部由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波兰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组成。列宁是该报实际上的领导者。1911 年6 月孟什维克尔·马尔托夫和费·伊·唐恩退出编辑部,同年 12 月起《社会

民主党人报》由列宁主编。该报先后刊登过列宁的 80 多篇文章和短评。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和新的革命高涨年代,该报同取消派、召回派和托洛茨基分子进行了斗争,宣传了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加强了党的统一和党与群众的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进行了斗争,团结了各国坚持国际主义立场的社会民主党人,宣传了列宁在战争、和平和革命等问题上提出的口号,联合并加强了党的力量。——587。

  1. 《共产党人》杂志(《Коммунист》)是列宁创办的,由

《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和资助杂志的格·列·皮达可夫、叶·波·博什共同出版,尼·伊·布哈林参加了杂志编辑部。杂志于 1915 年 9 月在日内瓦出了一期合刊,其中刊载了列宁的三篇文章:《第二国际的破产》、《一个法国社会党人的正直呼声》和《意大利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列宁曾打算把《共产党人》杂志办成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机关刊物。可是在杂志筹办期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和布哈林、皮达可夫、博什之间很快就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杂志创刊以后,分歧愈益加剧。这些分歧涉及对民主要求的作用和整个最低纲领的作用的估计。根据列宁的提议,《共产党人》杂志只出这一期就停刊了。——587。

  1. 指《社会主义与战争》(见本版选集第 2 卷第 507—550 页)。

《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是列宁为筹备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而写的一本小册子。参加写作的有格·叶·季诺维也夫。这本小册子在 1915 年 9 月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前夕用俄文和德文出版,并分发给了与会代表。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以后,小册子用法文在法国出版,并用挪威文在挪威左派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上全文刊载。列宁当时还曾试图用英文在美国出版。

1918 年,彼得格勒工人和红军代表苏维埃出版了这本小册子。——587。

  1. 司徒卢威主义即合法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90

    年代出现在俄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彼·伯·司徒卢威。司徒卢威主义利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能为资产阶级所接受的个别论点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论证。在批判小生产的维护者民粹派的同时,司徒卢威赞美资本主义,号召人们“承认自己的不文明并向资本主义学习”,而抹杀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列宁锐敏地看出司徒卢威主义是国际修正主义的萌芽, 它必然要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民族自由主义。——587。

  2. 布伦坦诺主义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路·布伦坦诺所倡导的改良

主义学说。布伦坦诺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讲坛社会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鼓吹通过工人立法和组织工会就可以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克服社会矛盾。列宁称布伦坦诺主义是一种承认无产阶级的非革命的“阶级”

斗争的自由派资产阶级学说。——587。

  1. 指卡·考茨基的小册子《取得政权的道路(关于长入革命的政论)》。

该书 1909 年在柏林出版。——588。

**[301]**1914 年 8 月 4 日这一天,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团在德国帝国国会表决军事预算时投了赞成票,这意味着该党完全背叛了 1912 年《巴塞尔宣言》所阐明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立场。——599。

  1. 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的两个政党,产生于 17 世纪 70—80 年代。 辉格党起初代表大商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已经资产阶

级化的贵族的利益,19 世纪中叶起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与其他政治团体合并后,组成英国自由党。

托利党代表大地主和英国教会上层僧侣的利益,同时也依靠中、小僧侣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它维护旧的封建传统,反对国内的民主改革。19 世纪中叶,在托利党的基础上成立了英国保守党。

辉格党和托利党曾在英国轮流执政。——603。

  1. 犹大之吻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 26 章。犹大是耶稣的十二门徒

    之一,出卖耶稣的叛徒。他按照事先的约定,当着犹太教大祭司派来捉拿耶稣的兵丁亲吻耶稣,装作请安,于是那些兵丁就认出并逮捕了耶稣。后来, 犹大之吻便成为虚伪的亲热的代用语。——604。

  2. 德雷福斯案件指 1894 年法国总参谋部尉级军官犹太人阿·德雷福斯◻环 ü

    绶炊 盼芸匚5 鹿 涞 痪 路ㄍǛ写 ? 丈矸 嘁垡皇隆7ü 炊◻◻爬◻谜庖话讣◻慷◻从烫◻饕搴蜕澄闹饕澹◻Ǒ鞴埠椭坪兔裰髯杂伞T谑率抵っ鞯吕赘K刮拮锖螅◻本秩约峋鼍芫◻厣螅◻◻鸸愦笕褐谇苛也宦◻7ü 缁岬橙撕妥什 准睹裰髋山 饺耸浚 ò ò!ぷ罄 ⑷谩と睦账埂 ⅰし ɡ适康龋┓⒍ 松 坪拼蟮囊G 笾厣笳庖话讣 脑硕 T谏缁嵊呗垩沽 ? 拢*1899 年瓦尔德克-卢梭政府撤销了德雷福斯案件,由共和国总统赦免了德雷福斯。但直到 1906 年 7 月,德雷福斯才被上诉法庭确认无罪,恢复了军职。——604、696。

  3. 指英国资产阶级血腥镇压 1916 年爱尔兰争取摆脱英国统治的起义

    一事。在这一事件中,几乎全部起义领袖包括身受重伤的詹姆斯·康诺利都被枪决,一般参加者则被大批驱逐出国。

阿尔斯特是爱尔兰的东北部分,居民以英格兰人为主;阿尔斯特的军队曾和英国军队一起镇压了爱尔兰人民的起义。——604。

**[306]**1917 年 4 月 3 日(16 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资产阶级报纸和 临时政府一些部长在俄国政治流亡者取道德国回国等问题上大造谣言,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诽谤、诬蔑,并不断鼓吹以大暴行来对付布尔什维克。为了揭露这些无耻的诽谤、诬蔑,列宁从 4 月 5 日(18 日)起陆续写了《两个世界》、《资本家的无耻谎言》、《告士兵和水兵书》、《说谎同盟》、

《反对大暴行制造者》、《公民们!应当懂得各国资本家采取的手法是什么!》等文章(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9 卷第 125—126、205—206、209—211、218—221、225—228、229—231 页)。1917 年 4 月 16 日(29 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水兵举行示威游行,抗议资产阶级报纸诽谤、诬蔑布尔什维克。——604。

  1. 第四届国家杜马是根据 1907 年 6 月 3 日(16 日)颁布的选举法于

1912 年秋天选举、当年 11 月 15 日(28 日)召开的,共有代表 442 人,主席是十月党人米·弗·罗将柯。这届杜马和上届杜马一样,也有两个反革命的多数:右派-十月党人的多数和自由派-十月党人的多数。第四届社马的社会民主党党团中有 6 名布尔什维克、7 名孟什维克和 1 名附和孟什维克而不享有完全权利的党团成员(华沙代表,波兰社会党—“左派”的叶·约·亚格洛)。1913 年 10 月,布尔什维克代表退出了统一的社会民主党党团,成立了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团——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党团。布尔什维克代表为了揭露沙皇制度的反人民政策,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不断向第四届杜马提出对政府的质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尔什维克代表坚决反对战争,拒绝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并在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14 年 11 月布尔什维克党团成员被捕,随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15 年 8 月,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地主资产阶级党团组成了所谓“进步同盟”,一半以上的杜马代表参加了这个同盟。列宁认为,这是自由派和十月党人为了同沙皇在实行改革和动员工业力量战胜德国这一纲领上达成协议而结成的同盟。

1917 年 2 月 26 日(3 月 11 日),二月革命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命令第四届国家杜马停止活动。2 月 27 日(3 月 12 日),国家杜马代表为了反对革命和挽救君主制度,成立了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3 月 1 日(14 日)该委员会同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达成协议,通过了关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决议。1917 年 10 月 6 日(19 日), 在革命群众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发布了解散国家杜马的法令。

——604。

  1. 奥吉亚斯的牛圈出典于希腊神话。据说古希腊西部厄利斯的国王奥

吉亚斯养牛 3000 头,30 年来牛圈从未打扫,粪便堆积如山。奥吉亚斯的牛圈常被用来比喻藏垢纳污的地方。——613。

  1. 指《四月提纲》。列宁于 1917 年 4 月 4 日(17 日)先在出席全俄

    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然后又在布尔什维克代表和孟什维克代表联席会议上宣读了这个提纲。同年 4 月 7 日(20 日)《真理

报》发表了这个提纲(见本卷第 13—16 页)。——617。

  1. 熊的帮忙意为帮倒忙,出典于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隐

士和熊》。寓言说,一个隐士和熊做朋友,熊热心地抱起一块大石头为酣睡的隐士驱赶鼻子上的一只苍蝇,结果把他的脑袋砸成了两半。——617。

  1. 指列宁的小册子《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见《列宁全集》

第 2 版第 29 卷第 189—204 页)。这本小册子曾用英文刊载于 1918 年 1 月

15 日美国《晚邮报》和 1917 年 11—12 月《阶级斗争》(美国社会党左翼的

杂志)第 4 期,并出版了单行本。

《晚邮报》(《The Evening Post》)是美国资产阶级报纸,1801 年起在纽约出版,1801—1832 年称《纽约晚邮报》,现称《纽约邮报》。—— 623。

  1.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

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纲的决议》。这个决议是列宁起草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9 卷第 407—408 页)。——623。

  1. 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7 月 4—10 日在莫斯科举行。

出席代表大会的有 1164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其中布尔什维克 773 名,左派社

会革命党人 353 名,最高纲领派 17 名,无政府主义者 4 名,孟什维克国际主

义者 4 名,其他党派成员 3 名,无党派人士 10 名。乌克兰、拉脱维亚和外高加索等被占领区也有代表出席。

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列宁作了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代表大会对两个报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并以多数票通过了共产党党团提出的完全信任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决议。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对苏维埃政府表示不信任、要求废除布列斯特和约、改变苏维埃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决议案被否决。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代表大会上遭到失败后于 7 月 6 日在莫斯科发动了反革命叛乱,代表大会的工作因而暂时中断。左派社会革命党党团全体成员被逮捕,与叛乱无干的后来获释,其中约有 200 人回来继续参加会议。代表

大会于 7 月 9 日复会后,听取了政府关于 7 月 6—7 日事件的报告,完全同意政府为平定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所采取的果断行动,并指出赞同自己上层领导观点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不能再留在工农代表苏维埃之内”。

代表大会关于粮食问题的决议肯定粮食垄断制的不可动摇,认为必须坚决镇压富农的反抗,赞成组织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大会关于组织红军的决议规定了在劳动者义务兵役制的基础上组织和巩固红军的措施。代表大会最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的第一部宪法,选出了由 200 人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629。

  1. 彼特鲁什卡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的主角

乞乞科夫的跟丁。他爱看书,但不想了解书的内容,只对字母总会拼出字来感兴趣。——631。

  1. 指捷克斯洛伐克军武装叛乱。

捷克斯洛伐克军武装叛乱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者策划的。在俄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军有两个师和一个预备旅,约 5 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奥匈帝国军队的战俘和侨居俄国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组成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决定利用该军反对苏维埃共和国,主动给它提供军费。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主席托·马萨里克征得法国同意后宣布该军是法军的部队,协约国代表随后要求苏俄政府遣送该军回法国。1918 年 3 月 26 日, 苏俄政府已经决定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军通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撤走, 条件是要把主要武器交给当地苏维埃政府。但该军指挥人员却同协约国代表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于 5 月 14 日在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会议,决定举行叛乱。这些人煽惑士兵,妄说苏维埃政府要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关进战俘营等等,同时鼓动他们用武力开路,冲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去。5 月 25 日和 26 日, 叛乱在马林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开始。接着,叛军同社会革命党白卫部队一起占领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的大部地区。在占领区,捷克斯洛伐克叛军大批逮捕和杀害当地党政工作人员和革命工农,消灭苏维埃政权的机关,协助建立反革命政府(萨马拉的立宪会议委员会,叶卡捷琳堡的乌拉尔政府,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苏俄红军于 1918 年 9 月转入进攻,解放了伏尔加河流域。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和共产党人的地下工作,捷克斯洛伐克军开始瓦解,拒绝站在白卫军一边作战。1919 年下半年,该军随着高尔察克军队的败退而东撤。1920 年 2 月 7 日,红军同该军签订了停战协定。

1920 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集中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陆续撤出俄国。—

—631。

  1. 犹杜什卡·戈洛夫廖夫是俄国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

    长篇小说《戈洛夫廖夫老爷们》中的主要人物波尔菲里·戈洛夫廖夫的绰号

(犹杜什卡是对犹大的蔑称)。此人满嘴仁义道德,经常引用《圣经》上的格言,实际上灵魂十分肮脏,是贪婪、无耻、伪善、阴险、残暴等各种丑恶品质的象征。——634。

**[317]**1918 年 6 月 14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以下决定:“鉴于

  1. 苏维埃政权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同时受到各条战线上的国际帝国主义及其在俄罗斯共和国内部的同盟者的攻击,国际帝国主义的同盟者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从最无耻的诽谤到阴谋活动和武装暴动,来反对工农政府;

  2. 苏维埃组织内部存在着明目张胆地力图破坏苏维埃政权威信和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政党的代表,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容许的;(3)以前发表的以及这次会议上宣读的文件清楚地表明,社会革命党(右派和中派)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的代表,直至最负责的人员,确实在同公开的反革命分子(在顿河流域同卡列金和科尔尼洛夫,在乌拉尔同杜托夫,在西伯利亚同谢苗诺夫、霍尔瓦特和高尔察克,以及最近又同捷克斯洛伐克军和依附捷克斯洛伐克军的黑帮分子)相勾结,组织反对工农的武装暴乱,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兹决定:把社会革命党(右派和中派)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孟什维克)的代表开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建议各级工人、士兵、农民和哥萨克代表苏维埃把这些党派的代表从自己的组织中清除出去。”——634 。

  1. “积极派”是指以米·伊·李伯尔、亚·尼·波特列索夫、谢·拉·瓦

因施泰因等为首的一批孟什维克,他们极端敌视布尔什维克党,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就开始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反对苏维埃政权。他们加入各种反革命阴谋组织,支持反革命将军拉·格·科尔尼洛夫、阿·马·卡列金以及反革命的乌克兰中央拉达,积极参加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叛乱,并与外国干涉者的军队相勾结。1918 年,在孟什维克党的支持下,“积极派”以讨论粮食状况为借口,开了几次所谓“工人”代表会议,在会上实际上提出了取消苏维埃的要求。——634。

  1. 指 1910 年 9 月 20

    日奥·倍倍尔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马格德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关于这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参看列宁的《两个世界》一文(《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0 卷第 10—18 页)。——635。

  2. 《法兰克福报》(《Frankfurter

    Zeitung》)是德国交易所经纪人的报纸(日报),1856—1943 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636。

  3. 指 1918 年 10 月 21 日《前进报》第 290 号的社论《是专政呢还是

    民主?》

《前进报》(《Vorwärts》)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日报), 1876 年 10 月创刊,先后在莱比锡和柏林出版。1895 年恩格斯逝世以后,《前进报》逐渐转入党的右翼手中。它支持过俄国的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进行反对苏维埃的宣传。1933 年停刊。——636。

  1. 指格·瓦·普列汉诺夫 1903 年 7 月 30 日(8 月 12

    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讨论党纲问题时的发言。普列汉诺夫说:“对每一个民主原则都不应该孤立地、抽象地去看待,而应该把它同可以称为基本民主原则的那个原则联系起来看,这个原则就是: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

用革命者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的胜利是最高的法律。因此,如果为了革命的胜利需要暂时限制某一个民主原则的作用,那么,不作这种限制就是犯罪。作为个人意见,我要说,甚至对于普选权原则也应当用我上面指出的那个基本民主原则的观点去看待。可以设想,有那么一天,我们社会民主党人会反对普选权。意大利各共和国中,资产阶级曾经剥夺过属于贵族阶层的人的政治权利。革命的无产阶级可以限制上层阶级的政治权利,就象上层阶级曾经限制过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一样。这种措施是否适宜,只有根据革命的胜利是最高的法律这个原则才能判断。就是在议会任期的问题上,我们也必须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在革命热情迸发的情况下,人民选出了一个很好的议会——一种 chambreintrouvable(无双的议会),那么,我们应该力求使它成为长期的议会;如果选举结果不能令人满意,那我们就应当力求解散它,不是过两年,要是可能的话,过两周就解散它。”

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8 卷第 221 页)和《普

列汉诺夫论恐怖》(同上,第 33 卷第 188—190 页)中都引用过普列汉诺夫的这次发言。——638。

  1. 托尔斯泰主义者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列·尼·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学说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宗教空想主义社会派别。托尔斯泰主义者主张通过宗教道德的自我完善来改造社会,宣传“博爱”和“不以暴力抗恶”。列宁指出:托尔斯泰主义者正好是把托尔斯泰学说中最大的缺点变成了教条。——643、801。

  2. 指卡·考茨基的《俄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考茨基的这一著作由

列宁编辑并作序,1906 年 12 月用俄文出了小册子。列宁的序言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4 卷第 220—226 页。——652。

  1. 指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莫斯科的叛乱。◻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莫斯科的叛乱是根据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央 1918 年6

月 24 日的决议组织的,发生在 1918 年 7 月 6—7 日,即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代表大会上遭到失败以后,首先采取挑拨行动,由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雅·格·布柳姆金在 7 月 6 日刺杀了德国大使威·米尔巴赫,接着就发动了武装叛乱。叛乱的中心是在莫斯科三圣巷的全俄肃反委员会一支部队的司令部,这支部队的指挥员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Д.и.波波夫。6 日夜,叛乱分子约 1800 人在波波夫、弗·亚·亚历山德罗维奇(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全俄肃反委员会副主席)等人领导下开始军事行动。他们炮击克里姆林宫,占领了电话局和电报局,以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央的名义发出了几个挑拨性的宣言、公报和电报,诡称左派社会革命党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的行动得到全体居民的欢迎等等。

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命令政府立即镇压叛乱。列宁领导了平定叛乱的斗争。由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坚决措施以及莫斯科工人和卫戍部队的一致行动,叛乱在 7 月 7 日下午 2 时被粉碎。——654。

  1. 民粹派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是在 1918 年 7 月 6 日左派社会革命党

    人发动叛乱之后从该党分裂出来的两个新党。

民粹派共产党成立于 1918 年 9 月,领导人有Г.Д.扎克斯等。民粹派共产党谴责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反苏维埃活动,支持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和措施,赞成布尔什维克党联合中农的方针,虽然由于它本身的民粹派观点残余

而同布尔什维克党在策略上有分歧。民粹派共产党曾在莫斯科出版《劳动公社旗帜报》。它的许多党员参加了各级苏维埃机关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1918 年 11 月 6 日,民粹派共产党非常代表大会一致决定解散该党并同俄共(布)合并。

革命共产党于 1918 年 9 月组成,领导人有安·卢·柯列加耶夫、马·安·纳坦松等。革命共产党谴责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搞恐怖活动和企图破坏布列斯特和约,主张同俄共(布)合作。但是革命共产党的纲领是混乱和折中的,一方面认为苏维埃政权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否认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革命共产党从1918 年 9 月起出版《劳动意志报》,12 月该报改为杂志。在共产国际第二次

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国家只应有一个共产党的决定之后,革命共产党于 1920

年 9 月决定加入俄共(布)。同年 10 月,俄共(布)中央作出决定,允许自己的党组织接受原革命共产党党员加入俄共(布)。——654。

  1. 东方面军司令员、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米·阿·穆拉维约夫的叛变和

1918 年 7 月左派社会革命党在莫斯科的叛乱有密切关系。根据叛乱者的计划,穆拉维约夫负责发动东方面军的军队反对苏维埃政权,在同捷克斯洛伐克军汇合后向莫斯科进军。穆拉维约夫于 7 月 10 日由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喀山率领一支将近千人的部队进抵辛比尔斯克,声称不承认布列斯特和约,并通电人民委员会、德国大使馆、捷克斯洛伐克军司令部对德宣战,自称为“抗德集团军总司令”。受他蒙蔽的部队占领了邮局、电报局和电台,包围了执行委员会大楼和红军辛比尔斯克集团的司令部,逮捕了包括第 1 集团军司令员米·尼·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许多苏维埃的和党的工作人员。穆拉维约夫命令东方面军和捷克斯洛伐克军向西推进,佯称抗击德军的进攻。7 月 11 日, 人民委员会发布命令,揭露了穆拉维约夫行动的反革命实质,宣布他不受法律保护。辛比尔斯克的布尔什维克在省委会主席约·米·瓦雷基斯领导下对士兵和城市居民进行了大量解释工作,把原来支持穆拉维约夫的部队争取了过来。7 月 11 日晚,穆拉维约夫应邀参加辛比尔斯克执行委员会会议,以为执行委员会要向他投降。当会上宣读他关于对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停止军事行动的电报时,共产党人要求将他逮捕。穆拉维约夫拒捕,被当场击毙,他的同伙纷纷就擒。——659。

  1. 逮捕土地委员会委员是临时政府为制止农民夺取地主土地而采取

的反革命措施。——660。

  1. 列宁所说 1918 年的七月危机是指 1918

    年夏天在俄国中部各省、伏尔反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发生的多起富农反革命叛乱,这些叛乱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外国干涉者的支持下组织的。——660。

  2. 指临时政府农业部长谢·列·马斯洛夫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不久

以社会革命党的名义提出的一个法案。1917 年 10 月 18 日(31 日)社会革命党中央委员会出版的《人民事业报》以《土地委员会调整土地和农业关系条例》为题摘要发表了这个法案。法案规定,土地委员会掌握一批专供出租的地产,国家和寺院土地均属这类地产。地主土地占有制保持不变,地主只把以前出租的土地拨归临时出租的地产,而且农民交纳的土地租金应归地主。列宁在《社会革命党对农民的又一次欺骗》一文中写道:“谢·列·马斯洛夫先生的这个法案说明社会革命党彻底背叛了农民,而完全效忠于地主了。”

(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2 卷第 420 页)——662。

  1. 指提交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的《土地社会化基本法》。

这个法令的草案是农业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会拟定的,曾交有列宁参加的代表大会特设的委员会审定。1918 年 1 月 18 日(31 日),代表大会批准了《土地社会化基本法》(第一章《总则》)。法令的进一步详细制定是在土地委员会代表大会代表和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农民代表的联席会议上进行的。法令的最后文本于 1918 年 1 月 27 日(2 月 9 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2 月 6 日(19 日)在报上公布。

《土地社会化基本法》规定平均分配土地(按劳动土地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这是苏维埃政府为巩固工农联盟而对中农作出的让步。法令还提出了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的任务,规定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和农业协作社有使用土地的优先权。——665、720。

  1. 指 1918 年 11 月德国爆发的革命。

德国十一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起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经济的崩溃和人民与军队遭受的苦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给了它以巨大影响。这场革命以 1918 年 11 月 3 日基尔港海军舰队的水兵起义为起点,首先席卷了德国北部沿海城市,然后又迅速地扩展到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11 月 9 日,柏林工人响应斯巴达克派的号召举行总罢工,罢工很快就发展成武装起义。当天中午时分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国外。

在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纷纷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和中派分子夺取了大多数苏维埃中的多数席位。11 月 10 日,在柏林苏维埃全体会议上,成立了由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弗·艾伯特、菲·谢德曼等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人胡·哈阿兹等组成的临时政府——人民代表委员会(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后来退出了政府),其纲领是在资产阶级制度范围内进行社会改良。12 月 16—21 日,柏林举行了全德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的首领们设法在会上通过了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把立法权和行政权交给政府的决议。

斯巴达克派接受了德国工人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了把革命推向前进,决定同独立社会民主党实行决裂,于 1918 年 12 月 30 日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力图把革命镇压下去。1919 年 1 月初,艾伯特政府把属于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的柏林警察总监免职,意在挑动工人举行为时过早的反政府武装起义。1 月 6 日,为回答政府的挑衅,柏林工人举行了总罢工。独立社会民主党人采取了叛卖策略,他们与艾伯特政府商谈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艾伯特政府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于 1 月 8 日中断谈判,声称总清算的时刻已经到来。陆军部长、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古·诺斯克领导的反革命队伍随即对革命工人进行残酷镇压,杀害了包括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在内的大批共产党人。德国资产阶级接着又用暴力把各地的革命工人血腥地镇压下去。1 月 19 日,德国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各资产阶级政党获得了胜利。

十一月革命没有能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但它在德国历史上仍是一次重大事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这是一次在一定程度上用无产阶级的斗争方法和手段进行的革命,其结果是推翻了君主制,成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实现了起码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通过立法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这次革

命给了苏维埃俄国以极大支援,为废除掠夺性的布列斯特和约创造了前提。

——675。

  1. 《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见本卷第 363—367 页。在《无产阶级革

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 1918 年的版本中,《提纲》标有下列字样:“载于

1917 年 12 月 26 日星期三彼得格勒《真理报》”。——676。

  1. 恩格斯在 1875 年 3 月 18—28

    日之间写给奥·倍倍尔的信中批判了“自由的人民国家”的论调(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26—33 页)。

——681。

  1. 指莫·雅·奥斯特罗戈尔斯基用法文写的《民主和政党》一书。此

书于 1903 年在巴黎初次出版,1927 年和 1930 年出了俄文本第 1 卷和第 2 卷。书中用英美两国历史上的大量事实揭露了贤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682。

  1. 《红旗报》(《Die Rote

    Fahne》)是斯巴达克联盟的中央机关报,后来是德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由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创办, 1918 年 11 月 9 日起在柏林出版。该报多次遭到德国当局的迫害。1933 年被德国法西斯政权查禁后继续秘密出版。1935 年迁到布拉格出版;从 1936 年10 月至 1939 年秋在布鲁塞尔出版。——683、706。

  2. 《呐喊报》(《Der Weckruf》)是德意志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18 年

    11 月起在维也纳出版。1919 年 1 月 15 日起称为《社会革命报》,

同年 7 月 26 日起称为《红旗报》。1920 年 10 月 14 日起是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机关报。

德意志奥地利是 1918 年奥匈帝国解体后在奥地利本土上成立的国家。

1918 年 11 月 12 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根

据 1919 年 9 月 10 日签订的圣热尔曼和约的规定,该共和国改称奥地利共和国。——683。

  1. 《贫苦农民报》(《Беднота》)是俄共(布)中央主办的

供农民阅读的报纸(日报),1918 年 3 月 27 日—1931 年 1 月 31 日在莫斯科出版。该报的前身是在彼得格勒出版的《农村贫民报》、《士兵真理报》和在莫斯科出版的《农村真理报》。国内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报》也是红军的报纸,在军内销售的份数占总印数的一半。先后担任该报编辑的有维·阿·卡尔宾斯基、列·谢·索斯诺夫斯基、雅·阿·雅柯夫列夫等。该报编辑部曾

为列宁编写名为《贫苦农民晴雨表》的农民来信综述。从 1931 年 2 月 1 日起,

《贫苦农民报》与《社会主义农业报》合并。——688。

  1. 《持枪扶犁的一年》一书是苏俄特维尔省韦谢贡斯克县县报编辑

亚·伊·托多尔斯基写的,由该县执行委员会于 1918 年出版。这本书既是在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就县苏维埃政权一年来的工作向党的特维尔省委员会的汇报,也是韦谢贡斯克苏维埃向全县劳动人民的汇报。书中记述了该县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迈出的最初步伐。该书共印 1000 册,分发到全县各个乡、村,还以交换出版物和交流经验的形式寄给了中央和邻省各报编辑部。列宁曾不止一次提到托多尔斯基的这本书(除本文外,还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2 卷第 533 页和本版选集第 4 卷第 681—

683 页)。——688。

  1. 指 1918 年 11 月 1 日东线肃反委员会在喀山出版的《红色恐怖》杂

志第 1 期。该杂志主要刊载指令、报告、汇报等官方材料。——690。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三件文献。诠膊◻
  • 实谝淮未◻泶蠡幔 ü 使膊 炒 砘嵋椋┯*1919 年 3 月 2—6 日在莫斯科举行。这次大会宣告了共产国际的成立。

1914 年 8—9 月,列宁在他起草的提纲《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

的任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1—7 页)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见本版选集第 2 卷第 403—410 页)中提出了建立新的、排除机会主义分子的国际的任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进行了大量工作来团结各国社会党中的左派分子,为建立新的国际奠定了组织基础。

1918 年 1 月 24 日在彼得格勒召开的左派社会党人会议,讨论了筹备召开共产国际成立会议的问题,选举产生了筹备机构。1919 年 1 月,由俄共(布) 发起,召开了有俄国、匈牙利、德意志奥地利、拉脱维亚、芬兰五国的共产党和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巴尔干社会民主党联盟、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共 8 个党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讨论了召开各国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大

会以创立新的国际的问题,并向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 39 个政党、团体和派别发出了邀请信。

代表大会于 3 月 2 日开幕。参加大会的有来自 21 个国家的 35 个政党和

团体的代表 52 名。列宁主持了大会。他在 3 月 4 日的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并在自己的报告中论证了提纲的最后两点。代表大会一致赞同列宁的提纲,决定交执行局向世界各国广为传播。

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的行动纲领》,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无产阶级要团结所有力量同机会主义决裂,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而斗争。代表大会在《关于对各“社会主义”派别和伯尔尼代表会议的态度的决议》中谴责了恢复第二国际的企图。代表大会还通过了题为《告全世界无产者》的宣言,宣称共产国际是《共产党宣言》宣布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的旗帜下、在共产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692、755、790。

  1. 伯尔尼代表会议是各社会沙文主义政党和中派政党在战后召开的

第一次会议,目的是恢复第二国际。会议于 1919 年 2 月 3—10 日在伯尔尼举行。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民主和专政问题。中派分子亚·布兰亭就这一问题作了报告,企图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并提了一个实际上谴责无产阶级专政、颂扬资产阶级民主的决议案。卡·考茨基和爱·伯恩施坦在发言中竭力要代表会议谴责布尔什维主义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弗·阿德勒、让·龙格、斐·洛里欧等提出另一个决议案,以缺乏足够的资料为由反对对苏维埃俄国作任何评价。会议最后通过了一个双方满意的共同决议:对俄国、奥匈帝国和德国的革命表示祝贺,并“号召各国工人力求用民主方法建立革命政体,而政治革命则应在此范围内进行”。在表决上述决议案之后,会议决定委派由阿德勒、考茨基、鲁·希法亭等人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苏维埃俄国了解它的政治、经济情况。“伯尔尼的钦差大臣们”(列宁语)后来没有成行。——692。

**[343]**1919 年 1 月 15 日,在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弗·艾伯特和菲·谢德曼为首的德国政府知情的情况下,古·诺斯克领导的反革命部队的军官杀害了德国共产党的领袖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噩耗于 1 月 17 日传到了

莫斯科,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当即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全俄工会代表大会联席会议上予以宣布。次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和《真理报》发表了由斯维尔德洛夫签署的联席会议《告德国各级苏维埃和全体工人阶级书》。党中央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号召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在各地举行游行示威和抗议集会。莫斯科各企业的工人和红军部队于 1 月 19 日打着挽幛在苏维埃广场举行集会。列宁向示威群众发表了

讲话(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5 卷第 425 页)。发表讲话的还有斯维尔德洛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697、820。

  1. 车间代表委员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些工业部门的工人

组织,由车间工人选举的代表组成。它们同执行“国内和平”政策的工联领袖相对立,捍卫工人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领导工人罢工,进行反战宣传。1916 年,车间代表委员会成立了全国性组织。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共和国期间,车间代表委员会积极支持苏维埃俄国。车间代表委员会的许多活动家,包括威·加拉赫、哈·波立特等,后来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699。

  1. 《自由报》(《Die

    Freiheit》)是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日报),1918 年 11 月 15 日—1922 年 9 月 30 日在柏林出版。——701、796。

  2. 指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是中派政党,1917 年 4 月在哥达成立。代表人物是卡·考茨基、胡·哈阿兹、鲁·希法亭、格·累德堡等。基本核心是中派组织“工作小组”。该党以中派言词作掩护,宣传同公开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团结”,放弃阶级斗争。1917 年 4 月—1918 年底,斯巴达克派曾参加该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继续进行秘密工作,并帮助工人党员摆脱中派领袖的影响。1920 年 10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在该党哈雷代表大会上发生了分裂,很大一部分党员于 1920 年 12 月同德国共产党合并。右派分子单

独成立了一个党,仍称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存在到 1922 年。——701、758、796。

  1. 指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1918 年 3 月 6—8 日)通过的关于

更改党的名称和修改党纲的决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53—54 页)。关于这次代表大会,见注 224。——702。

  1. 《印刷工人报》(《Газета

    Печатников》)是受孟什维克影响的莫斯科印刷业工会的报纸,1918 年 12 月 8 日创刊,因进

行反苏维埃宣传于 1919 年 3 月被查封。——704。

  1. 这里说的是当时匈牙利和瑞士的革命运动。

1918 年 10 月 30 日深夜,匈牙利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政权落入同社会民主党联合的自由派资产阶级手中。以米·卡罗伊为首的新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善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引起劳动群众的极大不满,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机关——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另一方面, 在匈牙利宣告成立共和国以后,各资产阶级政党为召开立宪会议展开了广泛的宣传鼓动。匈牙利共产党于 1918 年 11 月 20 日正式成立后,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共产党的威信和声望迅速提高。原先由社会民主党人掌握的苏维埃逐渐转到共产党方面来。1919 年 3 月 20 日,卡罗伊政府在

内外交困中辞职。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在当时的革命危机尖锐化的形势下不敢成立没有共产党参加的政府,不得不同共产党的领导人进行谈判。结果, 双方签订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协议,同时决定两党在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和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合并,改称匈牙利社会党。3 月 21 日,布达佩斯工人占领了该市所有的战略据点,解除了警察的武装。同一天,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17—1919 年间,瑞士工人运动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日趋高涨。

1917 年 11 月 15 日,苏黎世举行了庆祝俄国革命的群众大会。会后,工人们喊着“决不再给交战国提供炮弹!”的口号,唱着《国际歌》,直奔两个弹药厂,迫使这两个工厂关闭。11 月 17 日,要求释放被捕同志的工人在苏黎世同警察发生了冲突,工人们筑起街垒,政府调来的军队用机枪扫射群众, 全市宣布戒严。政府的迫害并未能阻止已经开始的革命运动。1918 年爆发了反对提高食品价格的群众性经济罢工,斗争持续了好几个月。同年 11 月,瑞士爆发了支持苏维埃俄国的政治总罢工。在革命运动蓬勃高涨的情况下,瑞士社会党左翼革命分子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706。

  1. 指载于 1918 年 11 月 18 日《红旗报》第 3 号的罗·卢森堡的《开

    端》一文。——706。

  2. 这是列宁在主持起草俄共(布)纲领的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文稿。

1917 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就提出了修改党纲的问题。他在 3 月 26 日(4

月 8 日)以前写的《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中拟订了修改党纲的具体提

纲(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9 卷第 56—57 页),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修改党纲的任务。1917 年 4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讨论了修改党纲的问题。列宁为会议起草的《党纲的理论、政治及其他一些部分的修改草案》(同上,第 474—478 页)以长条样的形式分发给了与会代表。会议就列宁关于修改党纲问题的报告通过决议,指出了修改党纲的必要性,规定了修改的方针。会议还委托中央为第六次代表大会拟出党纲草案。会后不久,1917 年 6 月,列宁根据中央的建议出版了小册子《修改党纲的材料》(同上,第 472—493 页)。差不多与此同时,莫斯科工业区区域局也出版了文集《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 年 7—8 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确认了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修改党纲的决议, 并决定召开专门的代表大会来制定新的党纲。大会还委托中央就修改党纲问题组织尽可能广泛的讨论。1917 年夏秋,党内展开了理论争论。同年 10 月, 列宁发表了《论修改党纲》一文,对报刊上的有关文章和莫斯科区域局的文集作了分析和批评。第六次代表大会决定召开的制定党纲的专门代表大会, 曾定于 10 月 17 日(30 日)举行。10 月 5 日(18 日),中央委员会会议决定推迟召开大会,并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修改党纲的委员会。由于准备和实行十月武装起义,这个代表大会没有开成。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 年 1 月 24 日(2 月 6 日),中央决定委托一个新的委员会在列宁领导下制定新的纲领。列宁写了《党纲草案草稿》(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56—71 页), 作为讨论材料发给了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次代表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有斯大林、格·叶·季诺维也夫、格·雅·索柯里尼柯夫、尼·伊·布哈林、列·波·加米涅夫和列·达·托洛茨基参加的七人委员会, 并责成它遵照大会通过的决议来制定党纲的最终草案。委员会于 1919 年 2 月完成了工作任务。2 月 25—27 日,《真理报》公布了《俄共(布)纲领草

案》。——715。

  1. 共耕社是苏俄当时农业生产合作的形式之一。在共耕社里,集体劳

动只限于耕地和播种,其余农活由农民个人分别完成。共耕社社员保有农具和自己那份土地上的产品的私有权。有时小的村社全社改行共同耕地和播种,就成了共耕社。——731。

  1. 列宁在这里提出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普选权载入了 1936

    年苏联宪法,而在此以前苏联只有劳动者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劳动的剥削阶级没有这种权利。——737。

  2. 这一段话经过修改列入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成为《在一般

政治方面》这一部分的第 5 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407 页)。

——738。

  1. 这一段话全文列入了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成为《民族关系

方治面》这一部分的第 4 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409 页)。—

—740。

  1. 党纲草案的经济部分的这一条在初稿中是第 3 条。后来列宁对它作

    了街涡薷模◻ㄎ5 *8 条。这一条后来稍加修改列为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的经济部分的第 8 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416—417 页)。

——747。

  1. 工人协助委员会即工人协助组织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委员会,是根据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规划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的条例》于 1919 年 2 月设立的,直属农业人民委员部。委员会的任务是:派遣有组织经验的工人到省、区的国营农场管理局和各个国营农场,协助组织农业工会;吸收工业无产阶级参加农业工作,协助国营农场装置各种技术设备,以满足国营农场及其附近的农民的需要。委员会由农业人民委员部的代表和全俄工会理事会的代表组成。1921 年,工人协助委员会和全俄中央军事粮食局合并为一个机构——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农业粮食局。—— 751。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两件文献。俄共

(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于 1919 年 3 月 18—23 日在莫斯科举行。参加代表大

会的有 301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102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共代表 313766 名党员。列入大会议程的问题是: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俄共(布)纲领;共产国际的建立;军事状况和军事政策;农村工作;组织工作;选举中央委员会。

代表大会的中心问题是讨论并通过新党纲。第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纲领委员会已经通过了列宁的党纲草案,但是鉴于委员会内存在分歧,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就党纲问题作报告的除代表多数派的列宁外,还有代表少数派的尼·伊·布哈林。布哈林提议把关于资本主义和小商品生产的条文从纲领中删去,而只限于论述纯粹的帝国主义。他认为帝国主义是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布哈林和格·列·皮达可夫还提议把民族自决权的条文从党纲中删去。列宁批判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观点。代表大会先基本通过党纲草案,然后在纲领委员会对草案作了最后审订以后于 3 月 22 日予以批准。《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附录》中载有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共(布)纲领全文。

代表大会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列宁论证了党对

中农的新政策,即在依靠贫苦农民、对富农斗争并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的条件下从中立中农的政策转到工人阶级与中农建立牢固的联盟的政策。早在 1918 年 11 月底列宁就提出了这个口号。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

在代表大会的工作中,关于军事状况问题、关于党的军事政策问题、关于红军的建设问题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大会上,所谓的“军事反对派” 反对中央委员会的提纲。他们维护游击主义残余,否认吸收旧的军事专家的必要性,反对在军队中建立铁的纪律。在会上发言的大多数代表谴责了“军事反对派”,同时也对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达·托洛茨基轻视军队中党的领导的行为以及他的老爷作风和独裁者派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代表大会批准了根据列宁的论点制定的军事问题决议。

代表大会在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反击了萨普龙诺夫—奥新斯基集团, 这个集团否认党在苏维埃中的领导作用,主张把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合并起来。代表大会否决了联邦制建党原则,认为必须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全部工作的统一的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规定了中央委员会的内部组织机构,即中央设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代表大会选出了由 19 名委员和 8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753。

  1. 协约国(三国协约)是 1907 年最后形成的英、法、俄三国帝国主

    义联盟。这一联盟同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美、日、意等 20 多个国家加入。十月革命后,协约国联盟的主要成员—

—英、法、美、日等国发动和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759、789、805、837。

  1. 莫斯卡里是俄国十月革命前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对俄罗

斯人的蔑称。——759。

  1. 指 1919 年 3 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成立巴什基尔苏维埃自治共和

    国的谈判。

1918 年巴什基尔被捷克斯洛伐克军和白卫军侵占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巴什基尔政府曾宣布边疆区自治,并成立军队对红军作战。1919 年 1 月底, 在红军胜利推进和亚·瓦·高尔察克取消巴什基尔自治的形势下,巴什基尔政府害怕失去在群众中的影响,乃开始同乌法革命委员会谈判。苏维埃政府当即表示在建立反对高尔察克军队的统一战线条件下,保证巴什基尔民族自由。1919 年 3 月 16 日,俄共(布)中央讨论了巴什基尔问题,决定由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同巴什基尔人进行谈判。3 月 20 日,双方签订了《中央苏维埃政权和巴什基尔政府关于巴什基尔实行苏维埃自治的协议》。协议规定根据苏维埃宪法组织巴什基尔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并确定了共和国的疆界和行政区划。协议由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公布于 1919 年 3

月 2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759。

  1. 毛拉是阿拉伯语中“主人”一词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

在俄国,毛拉是指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的主持人。——760。

  1. 指 1917 年 12 月 18 日(31 日)列宁签署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

    人民委员会《关于非宗教婚姻、关于子女和关于建立户籍簿的法令》(见《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1957 年俄文版第 1 卷第 247—249 页)。——760。

  2. 华沙工人代表苏维埃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建立,是波兰成立最早

的苏维埃之一。当时德奥占领军正从波兰撤退。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各城市先后成立了 100 多个苏维埃,有些地方还成立了农民代表苏维埃。华沙工人代表苏维埃是由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左派”(两者后来合并为波兰共产党)和华沙工会理事会发起组织的,成立后通过了在企业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建立工厂委员会并同企业主的怠工行为进行斗争等决定。波兰的妥协派政党——波兰社会党、全国工人联合会和崩得为了对抗革命的苏维埃,也成立了各自的苏维埃。1918 年 12 月进行了统一的苏维埃的选举,结果妥协派获得多数。在统一的苏维埃内,共产党人和妥协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妥协派企图分裂苏维埃;1919 年 6 月,波兰社会党的代表退出了华沙苏维埃及其他城市的苏维埃。1919 年夏天,波兰资产阶级反动派和妥协派政党的首领联合起来摧毁了苏维埃。——762。

  1.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告各级党组织书》于 1919 年 3 月 19

    日在代表大会上通过,3 月 20 日在《真理报》发表,全文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1 分册第 581

—582 页。——764。

  1. 《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是苏俄人民委员会于 1919 年 3 月 16 日通

过的,3 月 20 日公布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60 号。列宁直接参加了这个法令的制定。法令规定:城乡一切合作社都必须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分配机关——消费公社;当地所有居民都加入这个公社;每个公民都必须成为公社的社员并在它的一个分配站注册;各地方消费公社联合为省消费合作总社,各消费合作总社的统一中心是中央消费合作总社。

列宁早在 1917 年底就起草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草案》(见本卷第

384—385 页)。参看注 205。——764。

  1. 农村工作问题小组即土地问题小组,是在 1919 年 3 月 18 日俄共

(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的。该小组于 3 月 20、21、22 日开过三次会,听取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报告和工人征粮队在农村中的工作的报告,选举了提纲审查委员会。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起草、列宁审订的关于农村的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的提纲,由农村工作问题小组基本通过,交提纲审查委员会审订,最后被代表大会批准。列宁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是代表农村工作问题小组作的。——773。

**[368]**1919 年 3 月 22 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到了俄国,正在举行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委托列宁以大会的名义发出了贺电(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177 页)。

1918 年 10 月 30 日深夜匈牙利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激进派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组成了联合政府。这个政府没有能力应付内部和外部困难,于 1919 年 3 月 20 日辞职,并建议由社会民主党单独组织政府。但是在当时革命危机尖锐化的形势下,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不敢成立没有共产党参加的政府,不得不同当时还在狱中的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进行谈判。结果, 双方签订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协议,同时决定两党在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和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合并,改称匈牙利社会党。3 月 21 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匈牙利第一届苏维埃政府——革命政府委员会组成, 社会民主党人加尔拜·山多尔任主席,匈牙利共产党领袖库恩·贝拉任外交人民委员。参看注 349。

匈牙利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实行工业企业、运输业、银行的国有化和对外贸易的垄断,没收地主土地建立大农场,把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 25%,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等,并为保卫共和国建立了红军。但匈牙利苏维埃政权也犯了一些错误,特别是没有满足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未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从 4 月起利用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并对它实行经济封锁。在困难局势下,右派社会民主党人背叛革命,同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1919 年 8 月 1 日,匈牙利革命政府委员会被迫辞职。匈牙利苏维埃

共和国存在了 133 天,就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夹击下被扼杀。匈牙利反革命随即用极端残暴的手段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

列宁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评述,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本卷第834—838 页)以及《政论家短评》和《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中的

《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发言》(《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8 卷第 141—

152 页和第 39 卷第 235—241 页)。——776、834。

  1. 指 1919 年 2 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规

划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的条例》,1919 年 2 月 14 日发表在《全俄

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上。该条例是在 1918 年 12 月举行的全俄土地局、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基础上制定的,列宁直接参加了制定该条例的工作,并给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作过报告。条例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系列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

(见《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政策(1917—1918 年)》1954 年俄文版第 417—431 页)。——778。

  1. 指 1899 年出版的卡·考茨基的著作《土地问题》。——779。

  2. 下诺夫哥罗德党组织的代表就这个问题向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

会主席团递交一项声明,其中说,《下诺夫哥罗德省党的工作手册》中“全体中等农民”这几个字是印刷错误,应为“一部分中等农民”。声明同时表示“下诺夫哥罗德省党组织完全拥护列宁同志在对待中农问题上所表明的观点,并加以贯彻执行”。——781。

  1. 征粮队是主要由工人组成的征购粮食的工作队。早在 1917 年 11

    月,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军事革命委员会就曾派出征粮队到产粮省份。1918 年 5 月 27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法令规定,在地方粮食机关之下建立工人征粮队,这些征粮队多数是武装的。1918 年夏,在国内饥荒最严重的时期,征粮队开始具有群众性。大的工会、工厂委员会、县市苏维埃都可成立征粮队。征粮队只能按固定价格购粮或征用富农怠工分子的粮食。征粮队所征购的粮食一半归派出征粮队的单位支配,一半交粮食人民委员部。征粮队分属征粮军和全俄中央军事粮食局两系统,1918 年 11 月有 72000 人,1919

—1920 年在 55000 人到 82000 人之间。征粮队在对贫苦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组织贫苦农民委员会的活动、制止富农对收购粮食怠工和实行余粮收集制方面也起了巨大作用。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征粮队于 1921 年撤销。—— 788。

  1. 《时报》(《Le Temps》)是法国资产阶级报纸(日报),1861

—1942 年在巴黎出版。该报反映法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实际上是法国外交部的机关报。——789。

  1. 这里选收的是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会上发表

的长篇讲话。

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19 年 5 月 6—19 日在莫斯科举行,约

有 800 名代表出席大会。代表大会听取了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关于社会教育的任务的讲话和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关于目前形势与社会教育的报告。亚·亚·波格丹诺夫在分组会上作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报告。

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决议;通过了关于必须颁布扫除文盲法令、关于建立国家的社会教育机构基本体系、关于必须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和社会教育司的工作从组织上联合起来的专门决议; 还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的专门决议。——798。

  1. 《永远前进报》(《Всегда

    Вперёд!》)是俄国孟什维克的报纸,在莫斯科出版。该报的前身是 1918 年 5 月 10 日被查封的《前

进报》。《永远前进报》于 1918 年 5 月 14 日出了 1 号,1919 年 1 月 22 日

—2 月 25 日继续出版。因从事反革命活动被查封。——799。

  1. 伯尔尼国际是持社会沙文主义、机会主义和中派主义立场的各国社

会民主党的首领们在 1919 年 2 月伯尔尼代表会议上成立的联盟(参看注342)。伯尔尼国际的领袖是卡·亚·布兰亭、卡·考茨基、爱·伯恩施坦、皮·列诺得尔等。他们力图恢复已于 1914 年瓦解的第二国际,阻挠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防止成立共产国际。他们敌视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颂扬资产阶级民主。1921 年 2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英国独立工党等退出伯尔尼国际,成立了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1923 年 5 月,在革命斗争浪潮开始低落的形势下,伯尔尼国际同维也纳国际合并成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802。

  1. 凡尔赛和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日等国对德和约,于

1919 年 6 月 28 日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签字。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所有;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交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把莱茵河以东 50 公里的地区划为非军事区。—— 802。

  1. 发表在 1919 年 5 月 13 日《真理报》第 101

    号上的尔·格尔曼诺夫的《从克伦斯基向后退》一文,摘引了瓦·弗·舍尔的提纲《合作社在粮食供应方面的作用》。舍尔在提纲中提出,为了尽快消除粮食危机,必须采取以下的经济措施:坚决实行一切定量食品的自由贸易;放弃垄断制度,有步骤地把自由贸易扩大到一切粮食产品;使农民享有自由支配自己劳动产品的权利;在农村停止实行征集和没收;以农民的农业组织同工人、市民的组织间的自由协商来代替固定价格;立即缩减并在以后取消粮食人民委员部的全部收购机构。——818。

  2. 可能是指 1919 年 4 月 15 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机关报《自由报》

第 181 号刊登的卡·考茨基在全德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由他的妻子路易莎·考茨基代为宣读)。——820。

  1. 国防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贯彻它在

1918 年 9 月 2 日颁发的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的法令而于 1918 年 11 月 30 日设立的。国防委员会是苏维埃俄国的非常最高机关,有动员人力物力保卫苏维埃国家的全权。国防委员会的决议,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和机关、全体

公民都必须执行。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国防委员会是组织共和国战时经济和编制计划的中心。革命军事委员会及其他军事机关的工作都处于它的严格监督之下。列宁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主席。1920 年 4 月初,国防委员会改组为劳动国防委员会,其任务是指导各经济人民委员部和所有国防机关的活动。劳动国防委员会一直存在到 1937 年 4 月。——820。

  1. 苏哈列夫卡是莫斯科的一个市场,座落在 1692

    年彼得一世所建造的苏哈列夫塔周围。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哈列夫卡是投机商活动的中心。从此,苏哈列夫卡一词就成了私人自由贸易的同义语。1920 年12 月,莫斯科苏维埃作出封闭该市场的决议。新经济政策时期该市场曾恢复,1932 年被取缔。——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