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是十

革命准备和实行期间的公开的军事作战司令部。十月起义就是以军事革命 委员会的名义夺取政权的。

彼得格勒苏维埃于 1917 年 10 月 9 日(22 日)决定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会最初是以巩固城防的名义建立的,曾称作彼得格勒城防革命委员会。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10 月 12 日(25 日)通过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条例也规定,由军事革命委员会确定保卫首都所必需的不得撤离的战斗部队的数量,统计和登记卫戍部队全体人员和装备,制订城防计划等。但是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由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议规定的,这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举行武装起义,保证起义的军事技术准备,统一赤卫队、卫戍部队士兵和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作战行动。

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活动是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列宁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列宁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在 10 月 16 日(29 日)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成立的军事革命总部作为领导核心参加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参加军事革命委员会的还有党的彼得堡委员会,党的军事组织,彼得格勒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工会,芬兰陆军、海军和工人区域委员会,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 喀琅施塔得苏维埃,铁路工会,邮电工会,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等组织的代表。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最初是帕·叶·拉济米尔(当时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1918 年起是布尔什维克),后改由尼·伊·波德沃伊斯基担任。

十月革命胜利后,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反革命和维护革命秩序。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派 13 名代表加入后,曾正式改称为全俄中央执

行委员会军事革命委员会。随着苏维埃机关的建立和巩固,军事革命委员会逐步把所属机构人员移交给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相应部门。1917 年 12 月 5 日(18 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宣布停止活动。——336。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四件

文献。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17 年 10 月 25—27 日(11 月 7

—9 日)在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举行,有一些县和省的农民代表苏维埃也派

代表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根据代表大会开幕时的统计,到会代表共 649 人,

按党派分,有布尔什维克 390 人,社会革命党人 160 人,孟什维克 72 人,统

一国际主义者 14 人,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 6 人,乌克兰社会党人 7 人。

根据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这次代表大会本应在 9 月中旬召开。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持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对这个决议实行怠工。他们打算用民主会议来代替苏维埃的代表大会。只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团的坚持,中央执行委员会才不得不于 9 月 23 日(10 月 6 日) 通过决议召开这次代表大会,日期先定在 10 月 20 日(11 月 2 日),后来改

为 10 月 25 日(11 月 7 日)。10 月 21 日(11 月 3 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开会讨论了代表大会的议程,并委托列宁就政权、战争、土地等问题作报告。

代表大会于 10 月 25 日(11 月 7 日)晚 10 时 40 分开幕。当时赤卫队、水兵和革命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正在冲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列宁因忙于领导起义,没有出席大会的第一次会议。被选进代表大会主席团的有列宁、弗·亚·安东诺夫-奥弗申柯、尼·瓦·克雷连柯、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14 名布尔什维克,还有波·达·卡姆柯夫、弗·亚·卡列林、玛·亚·斯皮

里多诺娃等 7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 1 名乌克兰社会党人。孟什维克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拒绝参加主席团,他们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称为阴谋, 要求与临时政府谈判建立联合政府。孟什维克、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崩得分子在断定代表大会的多数支持布尔什维克之后,退出了大会。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凌晨 3 时许,代表大会听取了安东诺夫-奥弗申柯关于占领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报告,随后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会议在凌晨 5 时 15 分结束。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 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晚 9 时开始。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和平问题和土地问题的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以绝大多数票(有 1 票反对,8 票弃权)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土地法令。代表大会组成了工农政府——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由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拒绝参加,政府名单上全是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选出了由 101 人组成

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布尔什维克 62 人,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29 人,

社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者 6 人,乌克兰社会党人 3 人,社会革命党人最高纲

领派 1 人。代表大会还决定,农民苏维埃和部队组织的代表以及退出大会的那些集团的代表可以补进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在前线废除死刑、在军队中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立即逮捕前临时政府首脑亚·费·克伦斯基等决定。10 月 27 日(11 月 9 日)凌晨 5 时 15 分,代表大会闭幕。—

— 338、355、361、364、629。

  1. 指 1917 年 6 月在彼得格勒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 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这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

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占多数。——338。

  1.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国家。协约国方面,除英、法、俄外,

还包括相继加入的意大利、美国、比利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日本、中国等。四国同盟的参加者是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次大战期间卷入战争漩涡的国家共有 33 个,人口在 15 亿以上。——340。

  1. 苏维埃政府从 1917 年 11 月 10 日(23 日)起在《真理报》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上陆续公布了俄国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英、法、德、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秘密条约。1917 年 12 月—1918 年 2 月出版了 7 部《前外交部档案秘密文件汇编》。秘密条约的公布,起了巨大的革命宣传作用。——341、365、444。

  2. 宪章运动是 19 世纪 30—50 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争取实行《人民宪章》的革命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工人运动迅速高涨。伦敦工人协会于 1836 年成立,1837 年起草了一份名为《人民宪章》的法案,1838 年 5 月在伦敦公布。宪章提出六点政治要求:(一)凡年满 21 岁的男子皆有选举权;(二) 实行无记名投票;(三)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四)给当选议员支付薪俸;(五)议会每年改选一次;(六)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选民人数产生代表。1840 年 7 月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这是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三次请愿均被议会否决, 运动也遭镇压。但宪章运动终究迫使英国统治阶级作了某些让步,并对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支持宪章运动,同宪章运动的左翼领袖乔·哈尼、厄·琼斯保持联系,并力图使宪章运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42、792。

  3. 《工人监督条例草案》于 1917 年 10 月 26 日或 27 日(11 月 8 日或

9 日)在有列宁参加的彼得格勒工厂委员会中央理事会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

基本上通过,随后于 10 月 27 日提交人民委员会审查。人民委员会委托弗·巴·米柳亭和尤·拉林在两天之内制定出工人监督条例的详细草案。但他们制定出来的草案违背了列宁提出的革命工人监督的任务,例如草案没有写进企业主必须服从工人监督机构的决定这一最重要的条款。列宁的草案是后来制定工人监督法案的基础,这一草案经过补充之后于 11 月 1 日(14 日) 发表在《工农临时政府报》第 3 号上,标题为《工人监督法草案(提交劳动委员会审查稿)》。在进一步讨论草案的过程中,有人提议由国家机关代替正在各地成立的工人监督机构和只在最大的工厂、铁路等企业建立工人监督机构。列宁坚决主张普遍实施工人监督,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精神。草案的定稿工作委托给了在 11 月 8 日(21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成立的专门委员会。11 月 14 日(27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审议了专门委员会提出的草案并通过了《工人监督条例》这一法令。列宁草案的基本原则都体现在这个条例中。这个法令发表于 11 月 16 日(29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消

息报》第 227 号。实行工人监督生产对准备工业国有化起了重大作用。—— 353。

  1.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左翼,于

1917 年 12 月 2 日(15 日)组成了独立的政党,其领袖人物是玛·亚·斯皮里多诺娃、波·达·卡姆柯夫和马·安·纳坦松。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这一派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1917 年七月事变后迅速发展,在十月革命中加入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参加了武装起义。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社会革命党党团中是多数派。当右派社会革命党人遵照社会革命党中央的指示退出代表大会时,他们仍然留在代表大会中,并且在议程的最重要的问题上和布尔什维克一起投票。但是在参加政府的问题上,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克的建议,而同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一起要求建立有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参加的所谓“清一色的社会党人政府”。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长期犹豫之后,为了保持他们在农民中的影响,决定参加苏维埃政府。经过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谈判,1917 年底有 7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人民委员会,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保证在自己的活动中实行人民委员会的总政策。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虽然走上和布尔什维克合作的道路,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同布尔什维克有分歧。1918 年初,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在同年 3 月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后退出了人民委员会,但仍留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其他苏维埃机关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反对苏维埃政权关于在企业和铁路建立一长制和加强劳动纪律的措施。1918 年夏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中的展开和贫苦农民委员会的建立,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中的反苏维埃情绪开始增长。1918 年 6 月 24 日,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央通过决议,提出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纠正苏维埃政策的路线”。接着,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于1918 年 7 月 6 日在莫斯科发动了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被粉碎之后,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那些赞同其上层领导路线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从苏维埃开除出去。1918 年 9 月,一部分采取同布尔什维克合作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了民粹主义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这两个党的大部分党员后来参加了俄共(布)。20 年代初,左派社会革命党不复存在。——355、360、389、402、426、431、499、511、563、646、764。

  1. 指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召开的就建立所谓“清一色的社会党人

政府”问题进行谈判的会议。——358。

  1. 指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

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是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召开的,1917 年 11 月 11—25 日(11 月 24 日—12 月 8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把持的第一届农民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企图阻挠大会的召开,但没有得逞。出席大会的有各省、县农民苏维埃和各方面军、集团军、军、师农民委员会的代表 330 名(据 11 月 18 日(12 月 1 日)的统计),其

中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195 名、布尔什维克 37 名、右派和中派社会革命党人

65 名。会议议程包括政权问题、土地问题、粮食问题和其他问题。

代表大会左翼同右翼之间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立场不坚定,影响了对右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斗争。在由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代表大会关于政权问题的决议里,包含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关于成立所谓“清一色的社会党人政府”的要求,但是这项决议承认成立政府是为了实现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纲领,并规定农民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要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合并。

11 月 15 日(28 日)下午,代表大会讨论并批准了大会主席团关于它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共同拟定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农民代表苏维

埃执行委员会合并的条件的报告。然后,大会全体代表前往斯莫尔尼宫参加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的联席会议。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关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同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选出的执行委员会合并的报告,还通过了承认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以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人监督法令的决议。

在土地问题上,代表大会通过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以平均使用土地的原则为基础的决议。

代表大会委托主席团于 11 月 26 日(12 月 9 日)召开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非常代表大会的代表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360。

  1. 指全俄铁路工人非常代表大会。

全俄铁路工人非常代表大会于 1917 年 12 月 12—30 日(1917 年 12 月 25

日—1918 年 1 月 12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这次大会是根据莫斯科枢纽站和

彼得格勒枢纽站铁路工会的倡议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300 名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布尔什维克。列宁被选为代表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听取了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讲话、关于粮食状况的报告、关于工会建设的报告和关于普遍成立地方铁路代表苏维埃的报告。出席大会的绝大多数代表拥护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认为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的政策帮助了反革命资产阶级,对它表示不信任。大会选派 78 名代表出席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定于 1917 年 12 月 19

日(1918 年 1 月 1 日)召开的全国铁路员工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 364。

  1. 乌克兰拉达(中央拉达)是 1917—1918 年乌克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的联合机关,1917 年 3 月 4 日(17 日)在有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乌克兰社会革命党以及各社会团体参加的乌克兰社会联邦党总委员会会议上成立。1917 年 6 月,产生了称为小拉达的执行机关,主席是乌克兰资产阶级思想家米·谢·格鲁舍夫斯基,副主席是弗·基·温尼琴科和谢·亚·叶弗列莫夫。中央拉达在 1917 年 3 月 9 日(22 日)的告乌克兰人民书中号召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6 月 10 日(23 日),它宣布乌克兰自治, 建立了名为总书记处的政府,但很快就同临时政府妥协,赞成将自治问题搁置到召开立宪会议时再解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中央拉达于 11 月 7 日(20 日)宣布自己是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机关,1918 年 1 月 11 日(24 日) 宣布乌克兰独立。1917 年 11 月—1918 年 1 月,中央拉达同苏俄人民委员会举行谈判,同时却支持阿·马·卡列金等白卫将军,并违背自己的诺言,不解决土地问题、工人问题及民族问题。中央拉达既向协约国寻求财政上的支持,又同德奥同盟进行秘密谈判。12 月 11—12 日(24—25 日)在哈尔科夫举行的乌克兰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中央拉达不受法律保护。乌克兰人民逐渐认清了中央拉达的反革命政策,于 1917 年 12 月—1918 年 1 月在乌克兰全境举行了反对中央拉达的武装起义。1918 年 1 月 26 日(2 月 8 日)苏维埃军队占领基辅后,中央拉达逃往沃伦。次日,它与德奥同盟签订了叛卖性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并于 3 月 1 日与德奥占领军一起返回基辅,成了武装占领者操纵的傀儡。由于中央拉达无力镇压乌克兰的革命运动和往德国调运粮食,1918 年 4 月 29 日德军指挥部将它解散,而以君主派地主、乌

克兰盖特曼帕·彼·斯科罗帕茨基的傀儡政府代之。——365、397、407。

  1. 指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17 年 11 月 26 日—12 月 10 日

(12 月 9—23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出席大会的除有来自各地的代表外,还有参加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在 790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中,有 303 名右派和中派社会革命党人,350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91 名布尔什维克。大会是在异常紧张的气氛下进行的。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力图把采取妥协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拉到自己方面去。大会在对待立宪会议的态度和对待人民委员会宣布立宪民主党人为人民公敌的法令的态度问题上,展开了特别尖锐的斗争。大会起初以不多的票数通过了右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要求把国家权力交给立宪会议和谴责人民委员会下令逮捕立宪民主党人的决议。在布尔什维克党团的坚决要求下,大会对这个决议重新进行表决,结果通过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决议案。在土地问题上,大会也通过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决议,表示欢迎苏维埃政府废除土地私有制,但要求按社会革命党纲领的精神解决土地问题。右派和部分中派社会革命党人退出了大会。此后,代表大会表示赞同苏维埃政府的活动,并同意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大会选出了由 250 人组成的新的农民代表苏维埃执

行委员会,其中 108 人(布尔什维克 20 人,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81 人,社会

革命党最高纲领派 1 人,无党派人士 6 人)被选入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意义。——365、407。

  1.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颁布以后,苏维埃政府

就开始采取使交战国之间签订普遍的民主和约的实际步骤。1917 年 11 月 7 日(20 日),人民委员会发布特别命令,责成俄军最高总司令尼·尼·杜鹤宁将军向敌军司令部提出停止军事行动和开始和平谈判的建议。11 月 8 日(21 日),外交人民委员部向各盟国大使发出照会,建议在各条战线立即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平谈判。11 月 9 日(22 日),协约国大使在彼得格勒美国大使馆开会,通过了不理睬苏维埃政府照会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委员会不得不与德国单独进行和谈。11 月 14 日(27 日),苏维埃政府收到了德国最高统帅部同意进行停战谈判的通知。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谈判推迟5 天开始,以便在这段时间内再次建议各盟国政府决定自己对媾和问题的态度。11 月 15 日(28 日),苏维埃政府向各交战国的政府和人民发出呼吁, 建议它们参加和平谈判。这一呼吁没有得到盟国的回答。11 月 19 日(12 月2 日),阿·阿·越飞率领的苏维埃政府和谈代表团抵达中立区,前往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在那里会见了包括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代表在内的德奥同盟的代表团。11 月 20—22 日(12 月 3—5 日),双方进行谈判,达成了临时停战 10 天的协议。苏维埃政府利用停战的机会,再一次试图把同德国的单独谈判变成签订普遍的民主和约的谈判。11 月 24 日(12 月 7 日),重新给各盟国大使发出建议参加谈判的照会。照会没有得到答复。12 月 2 日(15 日)双方恢复谈判,同日签订了停战 28 天的协定。停战协定中规定要召开的和平会

议,于 12 月 9 日(22 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幕。——365。

  1. 指《罢免权法令》,该法令草案是列宁在 1917 年 11 月 19 日(12

月 2 日)写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102—103 页),由布尔什

维克党团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1 月 21 日(12 月 4 日)会议上提出。讨论

中,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大多数委员原则上同意罢免权,只有两人反对,一人未表示意见。草案随后交给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的协商委员会最后定稿。定稿中对列宁的草案作了一些补充,如决定改选的权力不归苏维埃而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但是苏维埃可以根据相应选区半数以上选民的要求决定改选。协商委员会提出的法令草案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一致通过,公布于 11 月 23 日(12 月 6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33 号。根据罢免权法令,一些农民和军队的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罢免了立宪会

议中的立宪民主党人、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代表,包括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阿·拉·郭茨、帕·尼·米留可夫等。——366。

  1. 《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有关必要措施的法令草案》是列宁 1917

年 12 月 14 日(27 日)前后提交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讨论的。—

—368。

  1. “旧亚当”意为旧的人。《旧约全书·创世记》说,亚当是上帝造

的第一个人。——374。

  1. 《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草案》是列宁在芬兰度假期间写的。粮食人

民委员部根据这个草案拟了一个详细的法令草案,由粮食人民委员亚·格·施利希特尔签署,公布于 1918 年 1 月 19 日(2 月 1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消

息报》第 14 号。草案遭到了资产阶级合作社工作者的激烈反对,他们坚持合作社应该完全独立,不受苏维埃机关领导。人民委员会为了利用现有的合作社机构来开展商业工作和搞好对居民的粮食分配,不得不对合作社工作者作了一些让步。1918 年 3—4 月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合作社和粮食组织三方代表举行谈判,重新制定了法令草案。4 月 9 日和 10 日,草案提交人民委员会讨论,经列宁作了补充和修改后通过。法令的第 11、12、13 条完全是列宁写的。4 月 11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这个法令,同时通过了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的决议,指出关于消费合作社的法令是妥协的产物,有一些重大缺点,因而是作为过渡性措施通过的。法令公布于 4 月 13 日《真理报》第 71 号和 4 月 16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75 号。列宁在《苏维

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对这个法令作了评价(见本卷第 488—489 页)。

——384。

  1.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的草案是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8 年 1 月 3 日(16 日)会议上提出的。草案以多数票(有两票反对,一票弃权) 通过后,交协商委员会最后审定。《宣言》发表于 1 月 4 日(17 日)《真理报》第 2 号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 号。1 月 5 日(18 日),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在立宪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了《宣言》,并建议批准。立宪会议的反革命多数拒绝予以讨论。《宣言》于 1 月

18 日(31 日)被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后来被写入 1918 年俄罗

斯联邦宪法,作为它的第 1 篇。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时,删去了原稿中涉及立宪会议的地方。

斯大林和尼·伊·布哈林参加了草案的起草:列宁手稿的第 2 部分中,

有斯大林的修改;第 4 部分第 2 段是由布哈林起草、列宁审定的。——386。

**[207]**1917 年 12 月 6 日(19 日),芬兰议会通过了宣布芬兰为独立国家的宣言。12 月 18 日(31 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芬兰独立的法令。列宁亲自把法令文本交给了芬兰政府代表团团长、芬兰政府首脑佩·埃·斯温胡武

德。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 1917 年 12 月 22 日(1918 年 1 月 4 日)批准了关于芬兰独立的法令。

1917 年 12 月 19 日(1918 年 1 月 1 日),苏维埃政府根据 12 月 2 日(15 日)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定,向波斯政府提出了关于制定撤退波斯境内俄军的总计划的建议。

1917 年 12 月 29 日(1918 年 1 月 11 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土

耳其属亚美尼亚”的法令》,并公布于 1917 年 12 月 31 日(1918 年 1 月 13

日)《真理报》第 227 号。——387、759。

  1. 人民委员会 1918 年 1 月 6 日(19 日)会议审议了解散立宪会议的问题。在会议前一天,列宁写了关于解散立宪会议的法令提纲初稿(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451—452 页)。在会议召开前,列宁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写成了法令提纲。会议逐条宣读和批准了提纲。根据人民委员会记录, 对第 2 条所作的决定是:“通过,并指出穆斯林党团的一部分人也退出了”。对其余各条所作的决定是:“通过”。

1 月 6 日(19 日)深夜举行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以多数票

(有 2 票反对、5 票弃权)通过了解散立宪会议的法令。列宁发表了关于解散立宪会议的讲话(同上,第 242—246 页)。列宁的草案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法令的基础。——389。

  1. 《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于 1918 年 1 月 8 日(21 日)由列宁在有党的工作人员参加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宣读。出席会议的共有 63 人。会议记录没有保存下来,只留下了列宁所作的恩·奥新斯基

(瓦·瓦·奥博连斯基)、列·达·托洛茨基、阿·洛莫夫(格·伊·奥波科夫)、列·波·加米涅夫等人发言的简要记录。

提纲第 21 条结尾(从“但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起)是由列宁在会上口头叙述、会后补写的。在提纲手稿中,列宁在该处画了三条竖线,并在页边上写道:“缮写员:请在缮写时也打上这三条竖线。”

列宁在中央委员会 1918 年 1 月 11 日(24 日)会议上的发言中说,那次会议的参加者中有 15 人投票赞成这个提纲,32 人支持“左派共产主义者” 的立场,16 人支持托洛茨基的立场。

提纲到 2 月 24 日才发表。这时在签订和约的问题上,中央委员会的多数已站到列宁的立场上来了。——391。

  1.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平谈判于 1917 年 12 月 9 日(22 日)开始。 苏俄代表团首先提出以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民主和约的原则为谈判基础,德方(以德国为主的同盟国)虚伪地声明同意,但以协约国也承认这些原则为先决条件。随后德方就以协约国拒绝参加谈判为由而宣布其声明失效,并于1918 年 1 月 5 日(18 日)向苏俄方面提出领土要求(所谓霍夫曼线),将原

属俄国的约 1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一部分以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的大片地区——划出去。苏俄方面要求暂停谈判。

面对德方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内在是否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分歧。列宁权衡国内和国际形势,主张接受德方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得到喘息时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尼·伊·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

义宣布革命战争。列·达·托洛茨基则主张苏俄应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兼并性和约,即所谓不战不和。列宁的主张暂时未能得到中央多数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 1 月 11 日(24 日)中央会议上提出了竭力拖

延谈判的提案,以 12 票对 1 票获得通过。1 月 14 日(27 日),在当时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动身前往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时,列宁和他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27 页)

谈判重新开始后,德方拒绝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的代表团进行谈判,而在 1 月 27 日(2 月 9 日)同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签订了和约。根据这个条约,拉达同意向德方提供大量粮食、牲畜等物资,以换取德方的军事援助。德方随后即以最后通牒口气要求苏俄立即接受德方条件。1 月 28 日(2 月 10 日),托洛茨基违背了同列宁的约定,书面声明苏俄宣布停止战争、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随即退出谈判。德方利用这一点,于 2 月 16 日宣布停战协定失效,2 月 18 日发起全线进攻。在十分危急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在 2 月 18 日晚以 7 票赞成、5 票反对、1 票弃权通过了同意签订和约的决定。2 月 23 日上午,苏俄方面收到了德方提出的新的、条件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当天中央会议以 7 票赞成、4 票反对、4 票弃权同意签订和约。2 月 24 日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德方的最后通牒。3 月 3 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393、423、442。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一

件文献。

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1 月 10—18 日(23—

31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大会起初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有 1046 名代表。1 月 13 日(26 日),代表大会和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合并,加上陆续到会的其他方面的代表,大会结束时共有有表决权的代表1647 名(其中有布尔什维克 860 多名),有发言权的代表 219 名。

在代表大会上,雅·米·斯维尔德洛夫作了关于全俄中共执行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作了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在讨论这两个报告时,孟什维克、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发言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内外政策。列宁在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的总结发言中,专门批判了他们的立场。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完全赞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政策,并对它们表示完全信任。

代表大会以多数票批准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并赞同人民委员会在和平问题上的政策,授予它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广泛的权力。

代表大会听取了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关于苏维埃共和国的联邦制度的基础和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民族政策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俄罗斯共和国联邦机关的决议并宣布俄国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代表大会赞同苏维埃政权的民族政策。

代表大会批准了根据土地法令制定的土地社会化基本法。代表大会赞同解散立宪会议,并把苏维埃政府的名称由“工农临时政府”改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

大会选出了由 322 人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正式委员 305 人,

候补委员 17 人。——400、629。

  1. 指全俄制革工人工会和企业主的谈判。这一谈判是 1917 年 12 月开始的,主要问题是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在十月革命以前成立的制革业总委员会,增加其中的工人代表。1918 年初,根据多次谈判的结果,制革业总委员会和各地区委员会都进行了改组,工人在委员会中得到了三分之二席位。1918 年 4 月 6 日向各地苏维埃发出了列宁签署的关于制革业总委员会的地方机关必须民主化和制革业总委员会和各地区委员会的指示必须严格执行的电报。

——414。

  1. 指 1917 年 8 月在意大利都灵爆发的工人反战总罢工和 1918 年 1 月 奥地利工人在布列斯特和平谈判期间举行的要求缔结全面和约和改善粮食状况的罢工。——416。

  2.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这一法令于 1918 年 2 月 21 日由人民委员会通过,2 月 22 日在《真理报》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上公布, 并印成了单页。——418。

  3.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莫斯科区域局。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莫斯科区域局是党中央的全权代表机关, 从 1917 年 3 月起领导下述中部工业地区各省的党组织: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科斯特罗马、弗拉基米尔、沃罗涅日、斯摩棱斯克、下诺夫哥罗德、图拉、梁赞、坦波夫、卡卢加和奥廖尔,稍后还包括库尔斯克。在 1918 年春季以前,莫斯科区域局实际上是“左派共产主义者”这个派别组织的中心。——420。

  1. 指 1918 年 1 月 21 日(2 月 3 日)党中央委员会和党内各派代表的协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投票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缔结任何和约的有两名“左派共产主义者”——恩·奥新斯基(瓦·瓦·奥博连斯基) 和英·尼·斯图科夫。大多数“左派共产主义者”在表决时采取骑墙立场: 他们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可以缔结和约,另一方面又反对立刻和德国签订和约。——423。

  2. 布列斯特和约是 1918 年 3 月 3 日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3 月 15 日经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和约共 14 条,另有一些附件。根据和约, 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波兰、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脱离俄国。苏维埃俄国应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撤军, 由德军进驻。德国保有里加湾和蒙海峡群岛。苏维埃军队撤离乌克兰、芬兰和奥兰群岛,并把阿尔达汉、卡尔斯和巴统各地区让与土耳其。苏维埃俄国总共丧失 100 万平方公里土地(含乌克兰)。此外,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全部军队,承认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和约,并须同中央拉达签订和约和确定俄国同乌克兰的边界。布列斯特和约恢复了对苏维埃俄国极其不利而对德国有利的 1904 年的关税税率。1918 年 8 月 27 日在柏林签订了

俄德财政协定,规定俄国必须以各种形式向德国交付 60 亿马克的赔款。布列斯特和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这个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 并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

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白卫军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政权。1918 年 11 月 1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425、490、512、559、580、805。

  1. 指拿破仑第一击败普鲁士和俄国军队后,法国和普鲁士于 1807 年 7 月在蒂尔西特缔结的和约。和约使普鲁士承担了沉重的、屈辱性的义务。

普鲁士丧失了一半领土,担负了 1 亿法郎的赔款,此外还必须把军队缩

减到 4 万人,按照拿破仑第一的要求提供辅助性的军队,并停止同英国的贸易。——425、432、449、470。

  1. 指“左派共产主义者”。

“左派共产主义者”是俄国共产党(布)内的一个左倾机会主义集团, 产生于 1918 年 1 月。核心人物是尼·伊·布哈林、安·谢·布勃诺夫、阿·洛莫夫、瓦·瓦·奥博连斯基、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卡·伯·拉狄克、格·列·皮达可夫等。“左派共产主义者”极力反对列宁在 1918 年初提出的尽快同德国媾和的建议,认为同帝国主义国家媾和在原则上是不允许的,力主当时还没有军队的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继续同德国作战。他们把德国革命将会爆发设想为在最近某个短时期内就要爆发,认为德国政府很快会被德国革命所推翻。列宁在批判“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冒险主张时多次指出,相信德国革命成熟和宣布德国革命已经成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左派共产主义者”于 1918 年 4 月发表《目前形势的提纲》来对抗列宁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观点(见本卷第 511—540 页)。1918 年夏末,“左派共产主义者”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428、444、511、646。

  1. 《共产主义者报》(《Коммунист》)是“左派共产主义

者”这一派别组织的报纸(日报),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和彼得堡郊区委员会机关报的名义,于 1918 年 3 月 5—19 日在彼得格勒出版,共

出了 11 号。根据彼得格勒市党代表会议 1918 年 3 月 20 日决定,《共产主义者报》停刊。代表会议宣布以《彼得格勒真理报》为彼得格勒党组织的机关报。——428、449。

  1. 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这句话出自俄国作家

亚·谢·格里鲍耶陀夫的喜剧《智慧的痛苦》第 1 幕第 4 场,意为主观上要做某一件事,结果却做了另外一件事。——431。

**[222]**1918 年 2 月 24 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决议,赞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必须签订和约的决议,同时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组织军队开往前线。——432。

**[223]**1918 年 3 月 3 日,莫斯科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举行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工厂委员会、工会、区苏维埃的代表和负责工作人员等。大多数与会者赞同签订和约。3 月 4 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委员会讨论和约问题,以 10 票对 7 票通过了赞成签订和约的决议。3 月 4 日深夜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以多数票通过决议,赞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在和约问题上的立场。——432。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的两件文

献。

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3 月 6—8 日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举行。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首次召开的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最终解决同德国签订和约的问题。

在签订对德和约的问题上,当时党内斗争非常尖锐。列宁和支持他的中央委员力主苏维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列宁的立场的基本原则最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中(见本卷第 391

—399 页)。以尼·伊·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左派共产主义者”掌握了莫斯科、彼得格勒、乌拉尔等地的党组织的领导权,激烈反对列宁的路线。列·达·托洛茨基的立场接近于“左派共产主义者”。“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冒险主义口号遭到了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驳斥。到召开代表大会时,列宁的缔结和约的路线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党组织的支持。

出席大会的有表决权的代表 47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 59 名,共代表 17

万左右党员。当时俄共(布)有 30 多万党员,由于大会召开过分紧急和某些地区暂时被德国占领,一部分党组织未能选派代表。大会的议程是:中央委员会组织报告;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组织问题;选举中央委员会。

列宁领导了大会的全部工作。他作了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参加了所有问题的讨论,总共发言 18 次。

列宁作了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之后,布哈林作了副报告,他仍然坚持其对德作战、反对签订和约的立场。会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 18 位代表发言。支持列宁的有雅·米·斯维尔德洛夫、费·安·谢尔盖耶夫(阿尔乔姆)、伊·捷·斯米尔加、雅罗斯拉夫尔的代表罗扎诺夫以及其他代表。列宁的富于说服力的论据使得一部分“左派共产主义者”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代表大会一致批准了列宁所作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否决了“左派共产主义者”作为决议提出的《关于当前形势的提纲》,而以 30 票赞成、12 票反对、4 票弃权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决议。这一和约随后在 3 月 14—16 日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上得到批准。

代表大会接着讨论了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问题。列宁写的《党纲草案草稿》在大会开幕时就分发给了大会代表,他的报告就是以这个文件为基础的。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关于把党的名称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决议。为了制定新党纲, 代表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七人委员会。

代表大会以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了由15 名委员和8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434。

  1. 指 1917 年 4 月 20—21 日(5 月 3—4

    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为抗议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举行的群众集会和游行示威。参看注 91。——434。

  2. 指十月革命后列·波·加米涅夫、格·叶·季诺维也夫、阿·伊·李

可夫以及其他一些中央委员和苏维埃政府成员支持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关于成立“清一色的社会党人政府”的要求一事(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40—42、43—45 页)。——435。

  1. 这项反对按德国提出的条件缔结和约的论据是“左派共产主义者”

在 1918 年 1 月 8 日(21 日)召开的中央委员和党的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来

的。瓦·瓦·奥博连斯基(恩·奥新斯基)断言:“德国兵不会进攻”,而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则力图证明,德国军队“从技术上说无法进攻, 因为时处严冬,没有道路⋯⋯”列宁在《论革命空谈》一文中揭露了这些论断的错误和危害(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353—364 页)。——441。

  1. 九头蛇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非常凶猛而且生命力极强的怪蛇。——

441、523。

  1. 这句话出自俄国作家伊·费·哥尔布诺夫的故事《在驿站》。一个

驿站马车夫自吹赶了 15 年车,对山坡很熟悉,却老是把车赶翻,翻车以后还满不在乎地逗趣说:“你看,每次都在这个地方⋯⋯”列宁套用这句话来讽刺无政府主义者的空谈。——441。

  1. 这里说的是第三届国家杜马代表必须在其上签名的效忠沙皇宣誓

书。由于拒绝签名会失去动员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所必需的杜马讲坛,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和杜马其他代表一起在宣誓书上签了名。——447。

  1. 国际的战场革命一词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瓦·瓦·奥博连斯基

(恩·奥新斯基)在《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提纲》中使用的,这个提纲是提交 1918 年 1 月 21 日(2 月 3 日)中央委员会会议的,载于 1918 年 3 月 14

日《共产主义者报》第 8 号。奥博连斯基在这个提纲里写道:“革命战争是战场上的国内战争,不可能具有那些进行战略性战役的全民族军队的正规军事行动的性质。在这里,和资产阶级国家(德国)的民族军队对峙的是无产阶级的武装队伍,这些队伍不只是作战,而且还以显示自己的阶级立场来‘瓦解’敌人,呼唤他们不是向柏林而是向资产阶级进攻。军事行动具有游击斗争(类似街垒战)性质并和阶级的鼓动相结合。这些军事行动是群众性的有组织的革命运动的武装表现。革命战争就是‘国际的战场革命’。”——448。

  1. 这里说的 11 天看来是指从 1918 年 2 月 18 日德国军队开始进攻到

1918 年 2 月 28 日苏俄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这一段时间。但实际

上,德国军队的进攻一直延续到 1918 年 3 月 3 日签订和约那一天。——451。

  1. 芬兰革命是 1918 年 1 月在芬兰南部工业地区爆发的。1918 年 1 月

27 日夜,芬兰赤卫队占领了芬兰首都赫尔辛福斯,资产阶级的斯温胡武德政府被推翻。1 月 28 日,工人们建立了芬兰革命政府——人民代表委员会。参加革命政府的有库·曼纳、奥·库西宁、尤·西罗拉等人。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由工人选出的工人组织议会。革命政府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将一部分工商企业和大庄园收归国有;把芬兰银行收归政府管理,并建立对私营银行的监督;建立工人对企业的监督;将土地无偿地交给佃农。芬兰这次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在芬兰南部取得了胜利。斯温胡武德政府在芬兰北部站稳了脚跟之后,集结了一切反革命力量,在德国政府的援助下向革命政权发动进攻。由于德国的武装干涉,芬兰革命经过激烈的内战以后于 1918 年 5 月初被镇压了下去。——451。

  1. 眼前不时出现倒在血泊中的孩子的情景出自俄国作家亚·谢·普希

金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鲍里斯·戈都诺夫阴谋杀害了九岁的王子季米特里,自己当了沙皇,但他常常惊慌不安,说他总是看到一个浑身是血的孩子。列宁借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人们的厌战心理。——451。

  1.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莫斯科区域局 1918 年 2 月 24

    日决议所附的“说明”。这个“说明”里说:“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即使丧失

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也是适当的。”列宁在《奇谈与怪论》一文中对它作了分析和批判(见本卷第 420—427 页)。——453。

  1. 指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

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3 月 14—16 日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代表大会是为解决批准布列斯特和约问题而召开的。

在代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代表大会共产党党团讨论了和约问题,列宁在会上讲了话。党团会议以 453 票赞成、36 票反对、8 票弃权赞同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由于代表还没有全部到达,党团的人数不齐。

3 月 14 日,代表大会开幕。出席大会的有表决权的代表共 1232 名,其

中布尔什维克 795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283 名,中派社会革命党人 25 名,

孟什维克 21 名,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 11 名。副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向代表大会介绍了和约的内容后,列宁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就批准和约问题作了报告。波·达·卡姆柯夫代表左派社会革命党党团作了反对批准和约的副报告。

会上,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最高纲领派、无政府主义者等结成统一阵线,反对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经过辩论,大会以 784 票赞成、261 票反对、115 票弃权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批准和约的决议。“左派共产主义者”不顾党的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和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共产党党团的决定以及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作出的党员不得反对党的决定的规定,投了弃权票。和约批准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宣布退出人民委员会。

大会还批准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 年2 月底作出的关于把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由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的决定,选出了由 207 人组成的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454、474、629。

**[237]**1917 年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列宁就提出了修改党纲的问题。

1917 年 4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

1917 年 7—8 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确认了四月代表会议关于修改党纲的决议,并决定召开专门的代表大会来制定新党纲。1917 年 9 月 20 日(10 月 3 日),中央委员会讨论了召开党的紧急代表大会

的问题,党中央组织局发表公告,宣布紧急代表大会定于 1917 年 10 月 17 日(30 日)召开,其议程为:(1)修改党纲;(2)组织问题。党中央委员会就代表大会的筹备和代表选举问题向党组织发了通告信。1917 年 10 月 5 日,中央委员会会议决定推迟召开大会,并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负责起草向代表大会提出的党纲草案。1917 年 10 月,列宁发表了《论修改党纲》一文(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2 卷第 344—372 页)。由于准备和实行十月武装起义,党的紧急代表大会没有开成。十月革命后,1918 年 3 月举行的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决定制定新的党纲,以确定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任务。1919 年 3 月举行的第八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纲,党纲草案的所有主要部分都是列宁起草的。

更改党的名称问题是列宁在 1914 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提出的。以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这本小册子中(见本卷第 16、64—68 页)以及在 1917 年发表的其他许多著作和讲话中都论证了更改党的名称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在 1917 年的四月代表会议和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都没有审议。直到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才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

了更改党的名称的决议。——456。

  1. 指 1917 年出版的两本有关修改党纲的文集。一本是列宁编辑并作

序、彼得格勒波涛出版社出版的《修改党纲的材料》(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9 卷第 472—493 页)。另一本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莫斯科工业区区域局出版的《修改党纲的材料》,载有弗·巴·米柳亭、维·索柯里尼柯夫、阿·洛莫夫和弗·米·斯米尔诺夫的文章。列宁在《论修改党纲》一文中详细分析和批评了索柯里尼柯夫和斯米尔诺夫的文章(同上,第 32 卷第 344—

372 页)。——457。

  1. 《启蒙》杂志(《Просвещение》)是俄国布尔什维克

的合法的社会政治和文学月刊,1911 年 12 月—1914 年 6 月在彼得堡出版, 一共出了 27 期。

该杂志是根据列宁的倡议创办的,受以列宁为首的国外编辑委员会领导。出版杂志的实际工作,由俄国国内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在不同时期参加国内编辑委员会的有: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列·米·米哈伊洛夫、米·斯·奥里明斯基、A.A.里亚比宁、马·亚·萨韦利耶夫、尼·阿·斯克雷普尼克等。从 1913 年起,《启蒙》杂志文艺部由马·高尔基领导。《启蒙》杂志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机关刊物,曾同取消派、召回派、托洛茨基分子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进行过斗争,登过列宁的 28 篇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启蒙》杂志被沙皇政府封闭。1917 年秋复刊后,只出了一期(双刊号),登载了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和《论修改党纲》两篇著作(见本卷第 281—327 页和《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2 卷第 344—372 页)。——457。

  1. 《斯巴达克》杂志(《Спарта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莫

斯科区域局、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郊区委员会(从第 2 期起)的理论刊物,

1917 年 5 月 20 日—10 月 29 日(6 月 2 日—11 月 11 日)在莫斯科出版。该刊编辑是尼·伊·布哈林。参加该刊工作的有米·斯·奥里明斯基、尼·列·美舍利亚科夫、伊·伊·斯克沃尔佐夫-斯捷潘诺夫、恩·奥新斯基、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等。——457。

  1. 指 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这个党

纲的草案是《火星报》编辑部于 1901 年底至 1902 年上半年制定的。党纲理论部分由格·瓦·普列汉诺夫负责起草。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草案提出了批评,自己另写了一个草案。为了编写出共同的纲领草案,《火星报》编辑部成立了一个协商委员会。委员会以普列汉诺夫草案作为它的草案的基础,同时,在草案中写入了列宁的一些重要论点。党纲实践部分中的土地问题的条文和结束语是列宁写的。1902 年 4 月《火星报》编辑部苏黎世会议批准了全编辑部的党纲草案,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火星报》编辑部的党纲草案在 1903 年 7—8 月间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略加修改后通过。

这个党纲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的理论部分,根据列宁的建议,写入了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纲。——458、715、755。

  1. 开姆尼茨代表大会即 1912 年 9 月 15—21 日在开姆尼茨召开的德国

    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决议》指出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是“卑鄙的掠夺和侵略政策”,号召工人阶级“加倍努力

来反对帝国主义”。

巴塞尔代表大会即 1912 年11 月 24—25 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只讨论了一个问题,即反对军国主义与战争威胁问题。大会一致通过的《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决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宣言,号召全世界工人积极展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并建议社会党人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时,利用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违反这个宣言和历次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立场,站到了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对第二国际领袖们的这种变节行为,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见本版选集第 2 卷第 454—506、507— 550 页)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461。

  1. 指芬兰革命政府——人民代表委员会,它是在推翻斯温胡武德资产

阶级政府以后于 1918 年 1 月 28 日建立的。除人民代表委员会外,还成立了工人组织总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由有组织的工人选举产生的各工人组织议会构成了国家政权的基础。——463。

  1.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通过 1917 年 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的土地法令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同时逐步把工业和基本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到 1918 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地区的最大的冶金工厂和机器制造工厂以及乌拉尔和顿巴斯的采矿业已转归国家所有。从 1918 年 5 月起,制糖、石油等工业的整个部门开始国有化。1918 年 6 月 28 日,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把全部大工业收归国有。——466。

  2. 银行国有化法令于 1917 年 12 月 14 日(27 日)由全俄中央执行委

员会批准,并在 1917 年 12 月 15 日(28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

第 252 号上公布(见《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1957 年俄文版第 1 卷第 225—

230 页)。——467。

**[246]**1917 年 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的《土地法令》和 1918 年 1 月 18 日(31 日)的《土地社会化基本法》都规定平均分配土地(按劳动土地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这是苏维埃政权为巩固工农联盟而对中农作出的一种让步。同时,《土地社会化基本法》提出了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的任务,规定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和农业协作社享有使用土地的优先权。——468。

  1. 本文曾同列宁的另一篇文章《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见本卷第 511—540 页)合编成一本小册子,在 1918 年 5 月出版,题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列宁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324 页)。——469。

  1. 引自尼·阿·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见《涅

克拉索夫作品集》1950 年俄文版第 241 页)。——469。

  1.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是列宁受党中央全会的委托于 1918 年 4

    月间写的,手稿中标题为《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提纲》。1918 年 4 月26 日,中央委员会讨论并一致批准了这个《提纲》,决定以文章形式发表, 并出版单行本。——474。

  2. 指人民委员会 1917 年 11 月 18 日(12 月 1 日)通过的《关于人民

    委员、高级职员和官员的薪金额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列宁起草的(见《列

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101 页)。按照这个决定,人民委员领取的最高工

资额每月是 500 卢布,另给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属每人补贴 100 卢布。这大体上相当于中等工人工资水平。

1918 年 1 月 2 日(15 日),人民委员会为答复劳动人民委员亚·加·施略普尼柯夫的询问在列宁起草的一项决定中解释说,1917 年 11 月 18 日(12 月 1 日)的法令并不禁止付给专家以超过规定界限的报酬,这样就批准了对科学技术专家支付较高的工资。——483。

  1. 苏维埃政权一开始就对对外贸易实行监督。最初,由彼得格勒军事

革命委员会调节对外贸易,审查进出口商品申请和监督海关活动。1917 年 12

月 29 日(1918 年 1 月 11 日),人民委员会下令由工商业人民委员部监督对外贸易。但是仅仅靠监督和关税保护,还不可能可靠地保护苏维埃经济免受外国资本的侵害。1917 年 12 月,列宁在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其必要措施的法令草案草稿的第 11 条中就提出了实行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的问题(见《列

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444 页)。1918 年 4 月 22 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对外贸易垄断的法令。——486。

  1. 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强行摊派和征收特别税曾是补充预算的主

要来源之一,在地方上尤其如此。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苏俄政府采取了向正规课税过渡的措施。1918 年 5 月 17—21 日召开的全俄苏维埃财政部门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必须实行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建议,并选出专门的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纲制定了相应的条例。1918 年 6 月 17 日,人

民委员会批准了《对 1917 年 11 月 24 日的直接税法令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法令》,这一法令规定了征收所得税和财产税的严格制度(见《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1959 年俄文版第 2 卷第 441—443 页)。——486。

  1. 指《关于消费合作组织的法令》。这个法令的最初草案是列宁写的

《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草案》(见本卷第 384—385 页)。参看注 205。—— 488。

  1. 为了适应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社会生产的需要,1918 年 3 月 27

    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通过决议,委托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制定总的劳动纪律条例草案。4 月 1 日,在列宁参加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审查了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起草的关于劳动纪律的决议,建议把决议改写成法令,并在改写时考虑列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195—196 页)。4 月 3 日,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劳

动纪律条例》,发表在 1918 年 4 月《国民经济》杂志第 2 期。《条例》要求一切国营企业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生产定额和计算劳动生产率,实行计件工资和超额奖励制,对破坏劳动纪律的人严加惩处。各工厂根据这个《条例》都制定了各自的具体的章程。这对整顿社会主义生产起了巨大的作用。五金工会中央委员会是率先实现列宁关于实行计件和奖励工资制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指示的单位之一。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讨论加强劳动纪律的问题时,五金工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坚持把必须实行计件工资制写进提交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 4 月 1 日审查的决议中。根据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

通过的决定,五金工会中央委员会于 1918 年 4 月向所有基层组织发出了关于在金属工业中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的指示。——491。

  1. 十月革命后,在苏俄,计件工资几乎完全被计时工资所代替,这对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巩固劳动纪律起了消极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维埃政权首先在第一批国有化企业里推行计件工资制。在和平喘息时期,计件工资制得到广泛推广。到 1918 年 7 月,彼得格勒各企业已对四分之一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1918 年 12 月颁布的苏维埃劳动法典最后肯定了计件工资原则。

——491。

  1. 商业秘密指资本主义企业对其一切生产、贸易和金融业务及全部有

关文据保守秘密的权利,这种权利受资产阶级立法的保护。十月革命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于 1917 年 11 月 14 日(27 日)通过了工人监督条例,从而废除了商业秘密。——493。

  1. 出自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象和哈巴狗》。寓言讲一

只小哈巴狗朝着一只大象狂吠乱叫,无理取闹,以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毫不费力地成为“大名鼎鼎的好汉”。——495。

  1. 指人民委员会《关于铁路的集中管理、保护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法

令》。这项法令规定,交通人民委员对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在运输方面拥有无限的权力,交通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会不得直接干预他的命令。所有联邦一级、区域一级及其他各级地方苏维埃组织都无权干预运输事宜。

这项法令的制定过程是:人民委员会于 1918 年 3 月 18 日审查了交通人民委员部提出的关于各机关不得干预铁路部门事务的法令草案后,责成专门委员会根据列宁提出的下述要点改写这个法令:“1.大集中。2.根据铁路组织的挑选任命各个负责人,即每一地方中心的执行者。3.对他们的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4.军事警卫队在保障秩序方面的独裁权力。5.立即核查流动人员及其分布的措施。6.建立技术部的措施。7.燃料。”对专门委员会改写后提交人民委员会 3 月 21 日会议讨论的草案,列宁又作了一系列重要修改。之后,草案被政府批准。由于法令受到在孟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影响下的全俄铁路员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反对,交通人民委员部 3 月 23 日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修改这个法令的问题。全俄铁路员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代表在会上攻击这个法令取消了全俄铁路员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作用,而代之以委员的个人权力。列宁批驳了这种攻击,指出必须采取最强硬的措施来消除铁路上的怠工和松垮现象,并对法令又作了两处修改。3 月 23 日,法令被政府最终批准,由列宁签署,公布于 3 月 26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57 号(见《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1959 年俄文版第 2 卷第 18—20 页)。——499。

  1. 《前进报》(《Вперёд》)是俄国孟什维克报纸(日报),

1917 年 3 月起在莫斯科出版。该报最初是孟什维克莫斯科组织的机关报,后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莫斯科组织委员会和中部区域委员会的机关报。从 1918 年 4 月 2 日起,是孟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尔·马尔

托夫、费·伊·唐恩和亚·萨·马尔丁诺夫都参加了该报编辑部。1918 年 5

月 10 日,根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决定,该报被查封,领导人被送交法庭审判。

5 月 14 日,该报改称《永远前进报》,出了 1 号。1919 年 1 月 22 日—2 月

25 日继续出版。1919 年 2 月,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被最终查封(决

定草案是列宁写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5 卷第 475—476 页)。—— 501、527、554。

  1. 《我们时代报》(《Наш

    Век》)即俄国立宪民主党中央机关报《言语报》。《言语报》在 1917 年 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被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查封后,曾用《我们时代报》以及《我们的言语报》、

《自由言语报》、《时代报》、《新言语报》等名称出版。——501。

  1. 关于伊·谢·屠格涅夫对尼·亚·杜勃罗留波夫和尼·加·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态度,见车尔尼雪夫斯基写的《为表谢忱》一文(《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951 年俄文版第 10 卷第 122—123 页)。——506。

  1. 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力量参加国民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根据列宁和

苏维埃政权的倡议,从 1918 年 1 月开始,由教育人民委员部出面同科学院进行谈判。3 月底,科学院写信给苏维埃政府,表示同意政府关于在考察国家自然资源方面进行工作的建议。4 月 12 日,根据教育人民委员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的提议,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会议通过的决定中向科学院提出了系统地解决国内工业正确布局这一迫切任务以及如何最合理地利用国家经济力量的问题,并认为必须对科学院的相应工作提供经费。过了不久,在 4 月下旬,列宁写了《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这一文件。——509。

  1. 指俄国自然生产力研究委员会的材料。这个委员会是科学院在 1915

    年建立的。根据列宁的指示,这个委员会大大加强了出版活动,开始出《俄国财富》丛书和多卷本的《俄国自然生产力》文集。它在苏维埃政权头 3 年

(1918—1920 年)出版的书籍比革命前 3 年增加了 3 倍。——509。

  1. 《共产主义者》杂志(《Коммунист》)(周刊)是“左

派共产主义者”的派别刊物。该杂志从 1918 年 4 月 20 日起在莫斯科出版,

头几期是作为俄共(布)莫斯科区域局的机关刊物出版的。由于 5 月召开的莫斯科区域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提纲》,莫斯科区域局从杂志上撤销了自己的署名,因此最后一期即第 4 期(1918 年 6 月)是作为“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机关刊物出版的。——511。

  1. 指“左派共产主义者”的《目前形势的提纲》。这个提纲曾在 1918

年 4 月 4 日召开的党的中央委员和“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联席会议上讨论过。——511。

  1. 这里说的是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见注

    224)上关于批准和约问题的表决情况。在代表大会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有两个决议草案:一个是列宁提出的,主张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另一个是“左派共产主义者”提出的,反对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即《关于当前形势的提纲》)。这两个决议草案究竟哪一个可以作为代表大会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决议的基础,在 3 月 8 日的上午会议上进行了表决。结果列宁的决议案得 28 票,获

通过,“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决议案得 9 票,被否决。会议接着对列宁的决

议案进行讨论,提出补充和修正意见,最后进行记名表决,结果以 30 票赞成、

12 票反对、4 票弃权获得通过。“左派共产主义者”把两次表决结果搅和到一起:12 票反对和约用的是第二次表决的数字,28 票赞成缔结和约用的是第一次表决的数字。——512。

  1. 指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开幕前一天共产党党团讨论

布列斯特和约的情况,参看注 236。——512。

  1. 指全乌克兰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表决结

果。

全乌克兰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3 月 17—19 日在叶卡捷琳诺

斯拉夫举行。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共 964 名,其中有布尔什维克 428 名,左

派社会革命党人 414 名,无党派人士 82 名,其他方面的代表 40 名。代表大会宣布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独立,号召乌克兰工人和农民给予侵犯乌克兰的德帝国主义者最坚决的回击。“左派共产主义者”企图利用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来推行自己的路线,在会上提出了谴责苏维埃政府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提案。由扬·波·加马尔尼克、阿尔乔姆、尼·阿·斯克雷普尼克等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团在和约问题上坚持了列宁的立场。代表大会以 408 票对

308 票的多数通过了布尔什维克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512。

  1. “一方面不能不承认,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是俄国作家米·叶·萨

尔蒂科夫-谢德林嘲笑自由派在政治上的无原则态度的讽刺性用语,见于他的作品《外省人旅京日记》和《葬礼》。——513、663。

  1. 纳尔苏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孤芳自赏的美少年。——514。

  2. 诺兹德列夫习气意为说大话和假话。诺兹德列夫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惯于信口开河、吹牛撒谎的无赖地主。——516。

  3. 指卡·克劳塞维茨《论战争和用兵的遗著》第 2 卷第 2

    册中《向本国腹地退却》一章(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1982 年商务印书馆版第 2 卷第6 篇第 25 章)。——518。

  4. 这里说的是俄国孟什维克的论点。列宁对这种论点的批判还可参看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一文(见本版选集第 4 卷第 775

—778 页)。——531。

  1. 伊苏夫的提纲是指 1918 年 4 月孟什维克莫斯科区域委员会全会根

据约·安·伊苏夫的建议通过的提纲。这里说的是该提纲的第 3 条。——533。

  1. 李伯尔唐恩由孟什维克米·伊·李伯尔和费·伊·唐恩两人的姓氏

缀合而成,出自俄国诗人杰·别德内依的同名讽刺诗,是诗人给十月革命前夕鼓吹同资产阶级联合的李伯尔和唐恩及其一伙起的绰号。——533、634。

  1. 出自俄国诗人瓦·李·普希金(著名诗人亚·谢·普希金的伯父)

的一首讽刺短诗。诗里嘲笑某些初学写诗的年轻人写出来的作品袭用陈词滥调、言之无物。——535。

  1. 这里指制革、纺织和制糖工业中建立的国家资本主义联合体。1918

年初制革工人工会同全俄皮革业工厂主协会达成了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皮革厂在苏维埃政府的资助下应按政府规定的任务进行生产,全部产品由国家支配。在纺织、制糖和其他一些轻工、食品业部门也签订了类似的协议。

这些协议保证了工人对全工业部门的管理、向企业主和专家学习组织生产的经验、掌握管理国家经济的复杂科学、搞好生产和准确地计算生产与消费。列宁认为这样一些协议具有重大的意义。——536。

  1. 这是列宁起草的有关成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两个文件。第一个

文件《人民委员会决定草案》看来是在人民委员会 1918 年 5 月 25 日会议讨论教育人民委员部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条例草案时起草并通过的。根据列宁指示改写过的社会科学院条例提交人民委员会 6 月 7 日会议讨论。这次会议原则上批准了条例,并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详细拟定社会科学院的章程。第二个文件是这次会议通过的给专门委员会的指示。

社会科学院章程于 6 月 15 日经人民委员会批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

6 月 25 日通过了关于社会科学院的法令,7 月 12 日公布于《全俄中央执行委

员会消息报》第 145 号(见《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1959 年俄文版第 2 卷第

468—479 页)。

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于 1918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其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科学、哲学以及同社会科学有关的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社会知识各个领域的专门家;向群众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根据 1919 年 4 月 15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

员会批准的条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定名为社会主义科学院。从 1924 年 4

月 17 日起改称共产主义科学院。1936 年 2 月,根据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共产主义科学院撤销,所属各研究所和主要工作人员并入苏联科学院。——541。

  1.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正式院士和教员

名单发表于 1918 年 8 月 9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169 号。

1922 年 2 月 5 日,列宁当选为社会主义科学院正式院士。收到该院主席

团的通知后,列宁因病复信辞谢(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2 卷第 307 页)。

——542。

  1. 列宁的这篇讲话是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上发表的。

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5 月 26 日—6 月 4 日在

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252 人,代表 5 个区域、30 个省和许多县的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及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工会组织和工厂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在代表中占多数。

大会开幕前,5 月 23 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在列宁参加下仔细地审议了有关大会的各项问题,确定了大会的议程。在讨论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加·达·魏恩贝尔格关于建立国有化企业管理机构的报告提纲时,列宁建议把国有化企业管理体系简化为地方的工厂管理机构和中央的管理机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生产局),撤销一切中间的管理机构。

代表大会的议程包括以下问题:布列斯特条约的经济后果;俄国的一般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活动;俄国的财政状况;国家预算;对外贸易;关于国家建筑工程委员会;地方报告。在代表大会上,反对列宁关于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和管理的计划的有“左派共产主义者”、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孟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经过斗争,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原则方针通过了国有化企业管理条例以及关于必须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关于城乡商品交换、关于改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等决定。代表大会还制定了加强劳动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543。

  1.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由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布尔什维克米·马·鲍罗廷负责设法送出。在外国武装干涉和资本主义各国对苏维埃俄国实行封锁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把信送到美国的任务是由П.и.特拉温(斯列托夫)完成的。随信带去的还有《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和苏维埃政府致威尔逊总统的要求停止干涉的照会。美国一些报纸刊登了宪法和照会。

《给美国工人的信》的英译文(略有删节)于 1918 年 12 月发表在美国

社会党左翼的两个机关刊物——在纽约出版的《阶级斗争》杂志和在约翰·里德、片山潜参与下在波士顿出版的《革命时代》周刊上。由于很受读者欢迎, 这封信曾作为《阶级斗争》杂志的单印材料大量出版,后来又多次在美国和西欧各国的社会党报刊和资产阶级报刊上发表。1934 年在纽约出版了这封信的全文单行本。——557。

**[282]**1898 年 4 月,第一次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爆发。起初,美帝国主义诡称支持菲律宾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答应在菲律宾群岛解放后保证菲律宾的独立。可是,在 1898 年夏秋之间。当菲律宾起义军几乎解放了整个群岛并宣布成立菲律宾共和国时,美帝国主义者却派兵在菲律宾登陆,占领了马尼拉,并于 12 月 10 日与西班牙签订和约,

以 2000 万美元的代价把菲律宾夺到自己手中。1899 年 2 月 4 日,美军指挥部对菲律宾共和国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挑起了美菲战争。美帝国主义用军事进攻和政治分化的两手,扼杀了菲律宾的民族解放斗争,把菲律宾变成了它的殖民地。——558。

  1.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美国经济学家亨·查·凯里《就政治

经济学问题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信》的评论中说:“历史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它全然是在旷野上穿行,时而尘土飞扬,时而泥泞不堪,时而经过沼泽,时而穿过密林。谁怕沾上尘土和弄脏靴子,他就不要从事社会活动。”(见《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950 年俄文版第 7 卷第 923 页)——563。

  1. 《向理智呼吁报》,(《AppealtoReason》)是美国社会党人的报

纸,1895 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吉拉德市创刊。该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很受工人欢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采取国际主义立场。列宁提到的尤·德布兹的文章是 1915 年 9 月 11 日在该报发表的,文章的标题应是《何时我会去作战?》。——565。

  1. 指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也曾对封建主实行恐怖。1649 年 1

月 30 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白厅前广场上被当众处决。1793 年 1 月 21 日,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