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萨尔浒大战

  1. 明金战略决策

明军在抚清之战中遭到惨败,“全辽震动”[50],致使明王朝“举朝震骇”[51],京师的“当事大臣几至闻雷失筋”[52],就连神宗皇帝也感到“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53]。

明朝统治者如此惊慌失措不是没有原因的,辽东乃是京师左臂,如有一失,就要威胁到明朝安危。虽然许多“辽事议者,以必剿为主”[54], 但是“而今九边空虚,亦惟辽左最甚”[55],此时“辽东战士不满八千, 而建州控弦之骑三万”[56],兵力对比十分悬殊。明在辽东的驻军,更是腐朽不堪,正如山海关主事邹之易所说:“今之将领,平日不习战, 大都以退缩为得计。⋯⋯累年以来,不修兵具,朽戟钝戈,援急不足为用,金鼓几于绝响,偶令之截杀,股栗腕战,面孔殊无生色,”[57]许多士兵“不能开弓,或开弓而不及十步”[58],这种军队如何能同后金的八旗兵交锋呢。因此,明王朝只好从全国调兵遣将,赴辽对后金作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明廷任命所谓“熟谙辽事”的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杨镐经略辽东,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到了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年)二月,援辽的各路明军先后到达,共有八万八千多人,加上被迫征调参战的叶赫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 号称四十七万。这时,朝议恐师老财匮,欲其速战,不断发红旗催战, 于是杨镐依据明军兵多将广的优势,制定了声东击西,分兵合击,直取赫图阿拉城,企图一举消灭后金。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的刘遇节、柴国栋、王浩、张大纪、杨钦、汪海龙、杨汝达、龚念遂诸将,乃明军主力, 兵力约三万人,出抚顺关攻其西,分巡兵备副使张铨监军;以总兵马林, 率领麻岩、郑国良、丁碧、葛世凤、赵启祯、李世选、江万春诸将,兵力约二万明军,一万叶赫兵,出靖安堡攻其北,兵备道佥事潘宗颜监军, 通判董尔砺赞理;以总兵李如柏,率领贺世贤、张应昌、李环忠、戴光裕、冯应魁、尤世功、余成名、李克泰、吴贡卿、于守志、张昌胤诸将, 兵力约二万人,出鸦鹘关攻其南,参议阎鸣泰监军、推官郑之范赞理; 以总兵刘綎,率领祖天定、姚国辅、周义、江万化、徐九思、周翼明诸将,兵力约一万五千明军、一万三千朝鲜兵,出晾马佃攻其东,兵备副使康应乾监军,推官魏之范赞理。因杜松所率西路军尤为重要,命总兵王宣、赵梦麟协助。以辽阳为辽东重地,派总兵官秉忠,辽东都司张承基领兵驻守,派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各路粮草。分派已定,明廷认为“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59]。

努尔哈赤善于用间,当明军在辽东聚集之时,就派人打入明军内部, 收集明军驻防、调动、粮草、进兵等情报,于是明“兵未发,而师期先泄,建州得预为备”[60]。努尔哈赤侦知明军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计划后, 便召集诸贝勒大臣共同商讨对策,时值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他利用有利的天气和地形,以及明军分散力弱,接受降将李永芳提出“任他几路

来,我只一路去”[61]的建议,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并指出现已得探报,西路杜松率明军已出抚顺关,东路刘綎率明军进入董鄂境内,“明使我先见南(即东)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即东) 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不足患矣” [62]。因此,只派五百人阻击东路明军,而命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统领八旗大军奔赴西线迎敌,自己亲率精锐巴牙喇(护军)殿后。正行之际, 有哨探来报,清河路又见明军,代善说:“清河之界,道途逼仄,地势崎岖,纵有兵来,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敌兵。”[63]于是八旗大军继续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