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轻取广宁

果然不出所料,努尔哈赤乘明廷“经抚不和,战守无策”[175]的机会,向辽西广宁发动进攻。早在天命六年(天启元年,1621 年)冬,他就调集大军,“兵屯海州”[176],时刻准备渡河西进。次年正月十八日, 命族弟多弼等人留守辽阳,自将八旗大军约八九万人,“各举干粮,并攻城车辆,钩梯及挖城铁锹,尽数西发”[177]。十九日,后金兵到达辽河东岸的永昌堡宿营,观察明军动静,得探报王化贞重兵驻守广宁,为了减少攻坚的困难和士兵的伤亡,采取先打广宁的屏障西平等堡,引诱广宁明军出城来援,在野战中将其歼灭,这样可不费力的攻占广宁。二十日清晨,努尔哈赤起营渡河西进。王化贞的“防河兵见势不当,遂走” [178]。后金兵乘势追击,包围了广宁东面门户西平堡。二十一日,努尔哈赤致书西平堡守将罗一贵劝降,遭到拒绝,于是后金兵布战车云梯, 四面攻城,明副将罗一贵率领士兵英勇抵抗,多次击退后金兵的进攻, “杀贼甚众”[179],最后因“火药尽,救不至”[180],寡不敌众,西平堡失陷,罗一贵自刎而死。

王化贞得知西平堡危急,又不敢出援,此时熊廷弼斥责他说:“平日之言安在?”[181]王化贞便命总兵刘渠等率三万步骑前去迎击解围, 并以副将孙得功为先锋。努尔哈赤刚刚攻占西平堡,探马报告明总兵刘渠等领兵来战,便立即率领大军迎战。因孙得功是王化贞的心腹,十分骄横,不服从总兵刘渠指挥,自己虽为先锋官,却怕死不愿打先锋,则迫使刘渠先出战。当明和后金两军在沙岭相遇,明军“乘机急战”,后金兵“不暇布阵,即飞驰突入,奋射冲击,人自为战,所向披靡”[182], 但是遭到明军的英勇抗击,此时孙得功在双方激战时,却突然大呼:“兵败矣,率所部走。”[183]“渠兵见后帅奔,遂大溃”[184]。努尔哈赤挥军冲杀,乘胜追击五十余里,至平洋桥明军全部被歼,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刘徵,参将黑云鹤,游击李茂春、张明先等战死。

西平堡失守,沙岭惨败,平洋桥被歼的消息传到广宁以后,城内人心浮动,许多人奔避山中,“广宁之存亡,在呼吸间矣”[185]。就在这时,孙得功奔回广宁,伙同党羽,“疾呼军民宜早剃发归顺,因命其党封府库以待,一城哄然,争夺门走”[186],全城一片混乱,官民纷纷外

逃,广宁成了一座空城。王化贞把孙得功视为心腹,此人早为努尔哈赤收买,已秘密投降后金,以作内应,广宁即将落入敌手,这位身为巡抚的王化贞竟全然不知。二十二日晨,当他起床后,伏案批阅文书时,部将江朝栋慌慌张张闯进来,呼曰:“事亟矣,速走可免。”[187]“化贞呵之”,“犹不信,因登楼视之,见城头并无一兵,而炮声连发,喊杀不止”[188]。于是“化贞股栗不知所为”[189]。江朝栋扶着王化贞走出内宅,准备南逃,但是王化贞的乘骑已被人盗走,于是江朝栋便把自己的坐骑让给王化贞,王化贞等人行至西门,为“乱兵呵止,将缚之, 朝栋后至,持刀与斗,乃得出”[190],狼狈不堪的逃到闾阳驿,在此见到从右屯领兵驰援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他:“六万众一举荡平,竟如何?” [191]王化贞听了十分羞愧。此时河西满目疮痍,“溃兵数万,填委关外, 遍山弥谷,西望号呼者,竟日达夕。逃难辽民数十万,隔于溃军之后, 携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烟,暮无野火,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192]。经抚二人见此情景,无法挽回败局,便领着身边的残兵败将退入关内。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领兵到达广宁城下,孙得功等人献城归降,后金未动一兵一卒占领了广宁,随之乘胜攻占河西四十余城,所得明军粮草、军器等物资不计其数,这是继辽沈大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他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传令息兵十日,庆功赏赐,并让后妃和诸贝勒大臣的妻妾来广宁同享欢乐。二月十七日,他留诸贝勒统兵守广宁,并把河西所降各城堡官民移往河东,自己率众返回辽阳。

广宁失守,京师大震。于是许多大臣上疏要求追究经抚二人的责任, 于是明廷将熊廷弼、王化贞逮捕问罪。广宁之战对明和后金的影响都是很深刻的,从明朝方面来看,据王在晋说:“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193]他的这个说法是符合事实的,从此明军在辽东完全处于守势,企图收复失地的希望几乎已不可能。此外,从后金方面来看,尽管战前刚刚占领河东辽沈地区,统治并不稳定,由于广宁取胜,不仅从河西掠夺大量人畜,以补充辽沈地区因战乱和逃亡而造成的劳力不足,从而得以发展生产,巩固新区的统治,而且突破了明军的辽河防线,为进取辽西,打开关门, 直逼京师扫清了道路。因此增强了努尔哈赤进关与明朝争夺天下的信心和决心。就在此战结束后不久,他毫不隐讳地说:“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乃自古以来循环之例矣。⋯⋯我汗公正,蒙天眷祐。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独据之地,乃诸申、汉人轮换居住之地也。”[194]此话十分清楚表明要夺取全国政权的心态。

  1. 李贤:天顺《大明一统志》卷 89,女直。

  2. 《明经世文编》卷 453,海建二酋逾期违贡疏。[3]《明宪宗实录》卷

    172,成化十三年十一月己丑。[4]《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1,第 3 页。

  1. 《老满文上谕》。

  2. 拙文《满族祖籍小考》,见《学习与探索》1985 年第 2

    期。[7][12]《满洲实录》卷 1。

  1. 《清太祖实录》卷 1,癸未年。

  2.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建夷。[10][11]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杲传。[13]程廷恒:《抚顺县志略》卷 1,建置略。

[14]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7,李成梁传。[15]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建州。[16]黄道周:《博物典汇》卷 20。

[17]《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三月丁酉。[18][20]《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1。

[19]《清太祖实录》卷 2,辛卯年正月戊戌。

  1. 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1,东人志。

  2. 《清太祖实录》卷 2,癸巳年九月壬子。[23][40]《满洲实录》卷 3。

  1. 《清太祖实录》卷 3,丁未年正月乙丑。

  2.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卷

    23,元年十二月丙寅。[26]《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3。

[27]福格:《听雨丛谈》卷 11,满洲字。[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图本档》。[29]引自《盛京皇宫》引言。

  1. 《兴京县小志》卷 11,古迹,古郡城。

  2. 程开祜:《筹辽硕画》首卷,东夷努儿哈赤考。[32]《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2。

  1. 《清朝文献通考》卷 179,兵考 1。

  2. 《明清史料》丙编,第 1

    本,敕谕副将高鸿中稿。[35][37][44]《清太祖实录》卷 4,乙卯年十一月癸酉。[36]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

[38]《清太祖实录》卷 3,第 12 页。[39]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责弟。[41]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1。

[42]《满文老档·太祖》卷 1,已酉年三月十三日。[43]《满文老档·太祖》卷 3,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45]《清太祖实录》卷 5,天命三年正月丙子。

[46]《清太祖实录》卷 5,天命三年二月辛卯。[47]《清太祖实录》卷 5,天命三年三月庚申。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注:《满文老档》上,第 55—56 页。

  2. 《满文老档》上,第 57—58 页。

  3. 《明神宗实录》卷 573,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庚申。[51]夏燮:《明通鉴》卷

    75。

[52][54][69][74]《都督刘将军传》。

[53]《明神宗实录》卷 56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丙辰。[55]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

  1. 《辽事述》第 8 页。

  2. 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4,仰陈未议大伸挞伐疏。

  3.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类,辽东巡按熊廷弼题骄虏再兵不一等事疏。[5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7 册,第 2979 页。

[60][86][87][89][91]《辽事述》第 14 页。

[61][97]傅国:《辽广实录》卷上。

[62][63][66][75]《清太祖实录》卷 6,天命四年三月甲申。[64][65]《满文老档》上,第 74 页。

[67]王鸿绪:《明史稿》,列传 117,刘綎传。[68][70][88][92](朝鲜)李民■:《栅中日录》。[71]《满文老档》上,第 78 页。

[72]《满文老档》上,第 79 页。

[73](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 23,深河之役。[76]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

[77]《辽事述》第 20 页。[78]《熊廷弼书牍》卷 1。

[79]《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戊戌。[80][81]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 2。

[82]《明神宗实录》卷 582,万历四十七年五月己酉。[83]《明神宗实录》卷 572,万历四十六年七月壬辰。

  1. 《明神宗实录》卷 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壬戌、甲午。

  2.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类卷

    4,户部主事杨嗣昌题为军容再肃等事疏。[90]《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甲申。

[93][94]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95]《明史》卷 271,贺世贤传。

[96]《明神宗实录》卷 581,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丁卯。[98]《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事文》。

[99][100][103][104][112][117][119][121][122][128][155][180][181]

[184][186][187][19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2,熊王功罪。[101][105][109][111][126]魏源:《圣武记》卷 1,国朝兴隆记 2。

[102]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8 册,第 3072 页。[106]《明史》卷 259,袁应泰传。

[107]《满文老档》上,第 176 页。

[108][120][125]《清太祖实录》卷 7,天命六年三月壬子。[110][113][114][115][116]《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乙丑。[118][124]《满文老档》上,第 117 页。

[123][129]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4。[127][131]《皇朝开国方略》卷 7。

[130]毕恭:《辽东志》卷 2,建置志,辽阳城。[132]《清太祖实录》卷 7,天命六年三月癸亥。[133]《清太祖实录》卷 8,天命七年三月乙亥。[134]《满文老档》上,第 238 页。

[135][136]《清太祖实录》卷 9,天命十年正月己酉。[137]《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己巳。[138]《广宁县志》卷 1,形势山川。

[139]《明熹宗实录》卷 9,天启元年四月乙亥。[140]《明烹宗实录》卷 18,天启二年正月甲子。[141]《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甲子。[142]《明熹宗实录》卷 11,天启元年六月辛未。[143]《明熹宗实录》卷 13,天启元年八月庚午。

[144][152][160][163][164][166]夏燮:《明通鉴》卷 77。

[145]《明史》卷 259,王化贞传。[146]傅国:《辽广实录》卷下。

[147][149]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 6。[148]《北镇县志》卷 1,地理沿革。[150]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5。

[151][153]《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辛酉。[154]《明熹宗实录》卷 12,天启元年七月庚申。[156]《明熹宗实录》卷 17,天启元年十二月乙卯。[157]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

[158]《明熹宗实录》卷 13,天启元年八月乙未。[15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4,毛帅东江。[161]《明熹宗实录》卷 14,天启元年九月甲寅。[162]《明熹宗实录》卷 14,天启元年九月辛丑。[165]《明熹宗实录》卷 14,天启元年九月壬寅。[167][170]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6。

[171]《明熹宗实录》卷 16,天启元年十一月庚戌。[172]《明熹宗实录》卷 16,天启元年十一月戊戌。[173]《明熹宗实录》卷 18,天启二年正月戊申。

[174][177][179][185][188][192]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175]《明熹宗实录》卷 18,天启二年正月乙丑。

[176]谈迁:《国榷》卷 84,天启元年十二月戊辰。[178]《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4。

[182]《清太祖实录》卷 8,天命七年正月甲寅。[183][189]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2,广宁溃。[191]夏燮:《明通鉴》卷 78。

[193]《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三月乙卯。[194]《满文老档》上,第 377—37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