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围大凌河城

自袁崇焕蒙冤下狱磔死后,明廷命孙承宗督师关外兵马,他深知后金八旗兵骠悍英勇,善于奔袭,不可轻敌,所以仍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命祖大寿、何可刚等率领军士和役夫三万余人,加紧修筑大凌河城(辽宁锦县),以加强宁锦防线。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 年)五月三日,自锦州来归后金的汉人张士粹等三人,“俱言,明人修筑大凌河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云” [125]。六日,诸贝勒大臣因知明军修筑大凌河城,便向皇太极议奏:

“明人若果修城,我兵即当速往,不知皇上庙算如何。臣等愚见,此次出兵,彼若出战则已,倘彼遁入锦州,我兵不可引还,恐往返之间,徒疲马力,非计也。且彼已畏我, 不战而退,我又何为还军?凡遇城池,务围困之,方为得计。倘蒙允行,则宜令多备糗粮, 以充军实,至围城之事,秋不如夏之便也。”[126]

皇太极对此议没有立即表态,可是二十九日得白布赫报告,率兵至十三站,“会祖大寿兵千余,自锦州来援,我兵寡不能支,故引还,阵殁者十一人”。[127]皇太极一方面得知明军修筑大凌河城,另一方面又见明军出锦州城北上,因此引起他的重视。六月十一日,皇太极“遣叶努十六人,往觇大凌河明人筑城之事”。[128]二十日,叶努还奏:“明筑大凌河城未果,止于四隅造台云。”[129]七月十八日,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议论统兵将帅,“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四十位及应用挽车牛骡,皆令总兵官佟养性管理”[130]。这是炮兵首次出征。二十一日,皇太极“闻明总兵祖大寿与何可刚等副将十四员,率山海关外八城兵,并修城夫役,兴筑大凌河城,欲乘我兵未至时竣工,昼夜催督甚力,因统大军往征之。檄归附蒙古贝勒头目,各率所部兵,来与大军会” [131]。二十七日,皇太极命贝勒杜度等留守盛京,自率大军西进。二十八日,皇太极在行军途中召集诸将曰:

“我等所居沈阳,辽东之地,原系我属乎?乃天赐与我也。若不事征讨,坐视明国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军械,使得完备,岂能使我等安是耶?命及于此,遂以征明所获财帛,及与朝鲜通商所得货物,收购蒙古马匹。所以兴师致讨者,乃是故也。⋯⋯我自征明以来,或攻城,或野战,每战必胜。然而,我等何以退缩耶?明国屡次战败,仍不畏惧何为耶?乃因彼虽不长于骑射,而于临阵时通晓文武法律故也。⋯⋯统观我军,为数众多,若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各就所属,分别诫谕,则为数不多也。若当众申明法令,爱惜士卒,则孰不欲效死于尔诸将之前面耶?”[132]

由上可见,皇太极向诸将言明出征的原因和目的,要求他们遵守军

法,爱护士兵,方可取胜。八月一日,蒙古科尔沁、阿鲁、扎鲁特、巴林、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等部,率领两万余人前来会师,随之亦晓谕军令,不得违犯。

八月二日,后金兵过旧辽阳河,军分两路并进,命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军二万,由义州进发,屯于锦州大凌河之间以俟。皇太极自将大军由白土场入趋广宁大道,约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此日凌晨, 两路军俱至,并擒获一汉人供称,“修筑大凌河城,已经半月,城墙已完,垛墙完其半。有祖总兵官及其长子,副将七员,游击、参将约二十, 马兵七千、步兵七千,筑城夫役、商贾七八千在焉”[133]。

大凌河城,在大凌河西,小凌河东,离锦州 40 里。明时称大凌河中左千户所,属锦州守备管辖,明宣德三年(1428 年)建城,周围三里十二步,阔一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巡抚王之浩重修,筑高二丈五尺,门一四角更房各一,明末被毁[134]。祖大寿等率领明军工役修筑大凌河城,尚未完工,后金兵已经进围其城。

七日,皇太极分析了宁锦形势及大凌河城的处境,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随之召集诸贝勒下令曰: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因命正黄旗固山额真■额礼,率本旗兵围北面之西。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哈,率本旗兵围北面之东,贝勒阿巴泰率护军在后策应。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色勒, 率本旗兵围正南面,莽古尔泰、德格类两贝勒率护军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宗室篇古, 率本旗兵围南面之西,贝勒济尔哈朗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讷格,率本旗兵围南面之东。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率本旗兵围东面之北,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率护军在后策应。镶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率本旗兵围东面之南,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率护军在后策应。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率本旗兵围西面之北,大贝勒代善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率本旗兵围正西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率本旗兵围西面之南,贝勒岳托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诸部落贝勒,各率所部兵围其隙处。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率旧汉兵载红衣炮、将军炮,当锦州大道而营。诸将各固守汛地,勿纵一人出城。” [135]

皇太极做了以上严密布署后,各旗分赴汛地,环城四面掘壕,据《满文老档》记载:“壕沟周长三十里,城与壕之间有三里。壕深一丈,广一丈,壕外砌墙,高一丈,墙上有垛口。于墙内五丈外掘壕,其广五尺, 深七尺五寸,覆以黍秸,掩上其土,于周围尽扎营。营外亦掘壕,深五尺,广有五尺,防守既固,困于城内之人不能出,城外之人不能入。” [136]并在“各山遍野,共扎大小营盘四十五处,营内有马槽、碾盘、辘轴、打造铁炉”[137]。皇太极又为了迅速而准确的了解明军动态,命每牛录派护军一名,左翼四旗以总兵官阿山为主将,右翼四旗以参将劳萨及备御图鲁什为主将,往锦州、松山一带侦察敌情。

后金兵将大凌河城层层包围,水泄不通。皇太极却久围不攻,迫敌自亡。明军守将祖大寿、何可刚等因城中粮草不足,极盼援军解围,但又不能坐以待毙,所以不断派遣小股部队出城试探。八月九日,明军百余骑出城被歼。十日,明军又有马步兵五百余人出城,后金固山额真额驸达尔哈率军击败,追至城壕。同日,明人出城刈禾者被杀六十三人。

十二日,明军出城诱战,图赖轻敌,未得命令,却率军突入,随之额驸达尔哈也率兵继进,两黄旗一动,“四面军士见之,亦各进战,两蓝旗兵径抵城壕,舍骑步战,逼明兵入壕。壕岸明兵与城上兵,炮矢齐发, 两蓝旗兵乃退”[138],结果副将孟坦、革职副将屯布禄、备御多贝、侍卫戈里及士卒多人阵亡。当时镶白旗的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也领护军冲入。这一违反军律行动,致使后金兵战败,损兵折将,皇太极得知, 怒曰:

“图赖为敌所诱,冒昧轻进,众军因而争往,诸贝勒有不奋身战者乎。朕弟墨尔根戴青亦冲锋而入,倘有疏虞,必将尔等加以严刑,断不宽宥。夫朕之兵,朕岂不能用,然进止有节,不可轻举。此城既已被围,敌兵如孤处穴中,更将安往。朕之兵,乃上天所授, 皇考所遗,实欲善用之,勿使劳苦耳。孟坦,我旧臣也,死非其地,岂不可惜,图赖虽被创,尔诸臣毋得往视。”[139]

自此,后金兵不再进抵城壕与明军交战,以免伤亡,而是加紧包围大凌河城。因此三十日,当大凌河城明军出城攻打后金兵所得之台、竖梯攻战时,正红旗固山额真和硕图、镶红旗固山额真努臣、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正蓝旗固山额真色勒、镶白旗固山额真图尔格、蒙古固山额真吴讷格等,“各率兵出营,齐进夹攻,大败之。敌兵奔入城,我军追击,至城壕而还”[140]。可见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不再念战。

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打援却毫不懈怠,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1. 清除敌台。大凌河城四周建有不少土石木夯筑的兵台,内有驻军,相互策应,此时它一是可以出兵支援,二是可起牵制围城作用。因此皇太极以文武兼施,将其瓦解或摧毁,致使犄角失势。根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记载统计,自八月十日至十月十四日,招抚 3 台,

归降 4 台,攻克 5 台,共计 12 个台。后金兵在攻打敌台时,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如八月十二日,用红衣大炮击大凌河城西南一敌台,“穿其雉堞,击死一人,台兵惊惧,遂降”[141]。十三日,用红衣、将军炮攻城东面一敌台,“台俱毁,台上六人中炮死,其余明兵弃台夜遁”[142]。十月九日,“遣官八员,率兵五百人及旧汉兵全军,载红衣炮六位、将军炮十四位,往攻于子章台”[143]。这是一座大的敌台,地势险要,驻有重兵,垣墙坚固,“以红衣炮及大将军炮攻该台三日,击毁墙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人惶忧,力不能支,第四日遂降矣”。攻下此台后, “周围各台明人闻之,近者归降,远者皆弃台而遁”[144]。于是后金兵清除了大凌河城的四周敌台,该城如同海中孤岛。

  1. 阻歼援军

明廷闻祖大寿等被围困在大凌河城,命关外诸城出兵援救。督师关外兵马的孙承宗由山海关来到锦州,组织明军前去解围,但是辽东巡抚邱禾嘉“恇怯,屡易师期”,又和总兵吴襄、宋伟“不相能”[145],这就给皇太极围城打援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凌河城被围一旬,八月十六日,明松山有二千人马前来支援,被负责侦察锦州、松山敌情的阿山、劳萨、图鲁什等率领的后金兵击败。皇太极见明军开始出动援救大凌河城,必有大军到来,二十三日,命贝

勒阿济格及硕托“率每旗纛额真一员,护军五十及蒙古敖汉、奈曼、科尔沁、阿鲁、巴林、扎鲁特各部兵之半,往锦州路,拦击明援兵”。而且“亲往指示立营、瞭哨之地”[146]。二十六日,锦州有明军六千来攻阿济格、硕托营地,被击溃逃回城。皇太极见打援取得了两次胜利,怕阿济格、硕托等人产生轻敌麻痹思想,实际上大战恶战还在后面。因此, 九月八日,他遣人向阿济格、硕托传谕打援方略,谕曰:

“尔等勿以敌寡而轻战,恐其出城诱我,堕彼计中也。如敌兵大至,则遣人来报, 朕当亲往觇视,以图迎击。如敌众前来下营,可令厮卒预备装载,为旋军之状,以观其动静。敌退,则听之。如彼乘夜劫营,即令厮卒避于僻地,选精兵驰击。敌营军结定,则移此处火炮击之。如值夜深临卧,我军当时瞭望,以侦敌情。”[147]

十二日,皇太极闻明由关内增兵来援锦州,他以贝勒阿济格军中兵寡,“命总兵官杨古利额驸为主将,率八旗护军之半,前去之每旗五十名护军亦计入数内,前往增援”[148]。十六日,皇太极率亲随护军,贝勒多铎率所部护军二百、营兵一千五百,佟养性率领炮兵和车盾,往击锦州援兵。他留车兵在后,而己前往,见锦州城南尘起,命前哨图鲁什、劳萨率军察看,令众军停止前进,自己与多铎率护军同往。这时锦州明军七千,追击图鲁什等至小凌河岸。皇太极见此情形,率亲随护军二百, 冲入明营,将明军击溃,逃往城中。贝勒阿济格所部和留后军俱至,锦州明军再次复出,步军列车盾大炮鸟枪于城壕外,骑兵随其后列阵。后金兵向明军发起攻击,“敌兵望风远遁”,“斩副将一员,生擒把总一员,于是收军”[149]。可见,皇太极不畏强敌,身先士卒,鼓舞了全军士气。

十九日,皇太极利用祖大寿等明军将领盼援心切,施了一计。他“率每甲喇二纛、厮卒及众护军,乃向锦州驰骋扬尘。佯作锦州兵至,以诱大凌河明兵,至山外设伏”[150]。大凌河城明军见锦州方向尘土飞扬, 以为援军将至,因此祖大寿等领兵出城,攻打后金兵所占之台相呼应。“当其竖梯攻城南台时,镶红旗、镶蓝旗及蒙古鄂本堆旗兵齐出,遂击败之”[151]。此时,祖大寿等方“知堕计,奔入城,⋯⋯闭城,不敢复出”[152]。

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钟伟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备御、千总共百余名,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来援大凌河城,欲解祖大寿之围。二十五日,明军渡过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车盾枪炮,整列甚严”。皇太极得到探报,立即分军为二, 亲率其半先往,亦布列车盾,与明军对阵,他“见明兵壁垒森严,此军来必与我战,何必攻其坚,致伤我军,欲俟彼起行前来,攻其不备,遂引军还”[153]。

二十七日,张春、吴襄等率领明军四更拔营起行,直趋大凌河,距城尚有十五里。此时皇太极集中兵力打击援军,留部分队伍守壕监视城内明军动静。他与大贝勒代善等率领两万大军前去迎敌,“见明马、步兵合营,四面布列大小枪炮,以备接战”[154]。皇太极见此情景,认为“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于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可是“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

如雨霰”[155]。右翼兵冲在前,左翼兵紧随在后,与明军展开激战,右翼首先冲入张春营,明兵溃逃。战败的明军复聚顽抗,被左翼兵击溃, 截杀大半。这时总兵吴襄等收溃兵立营迎战,皇太极命佟养性的炮兵部队,屯于敌营东,发火炮毁其营,据《满文老档》记载:“时有黑云起, 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 火灭,明军反被火燎。”[156]这场火攻战后,皇太极“先遣精锐为伏兵, 扼敌归路,而列营兵车盾于前,护军及蒙古兵于后。于是行营兵推战车近敌,纵骑兵发矢冲阵”。可是明军“阵坚,施火炮鸟枪力战”。后金兵发动猛烈进攻,明兵终“不能当,遂溃走”,又遇“伏军发,悉歼之” [157]。当明援军与后金兵进行激战时,大凌河城中的总兵祖大寿等,“复以此战为诱赚之计,故城中无一人出者”[158]。结果明援军战败,主将张春、都督张洪谟、副将杨华征、薛大湖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备御、千总共三十三员被生擒;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阵亡;总兵吴襄、钟伟等皆逃走;前来解围的四万明兵生还无几。自此,关外明军已无力再派兵援救了,孙承宗也束手无策返回山海关,只好任凭大凌河城的祖大寿等将领处之。

皇太极采取清除敌台和阻歼援军两手,获得很好的效果,不仅用胜利鼓舞了士气,而且更加强了对大凌河围困,使祖大寿等待援军无望, 逼其自寻死战,或献城投降。

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城后,便不断向城内祖大寿等致书招抚,希望出城归附,给予厚待,共创大业。

八月十一日,皇太极首先致书城内的蒙古将领,进行分化工作,以求内应。同时也希望明人归降。书云:

“我诸申、蒙古,乃相同之国,明则异国也。尔等如此为明效死,我甚惜之。尔等之意,今若归降,恐我杀戮,故不相信耶!不惟不杀尔蒙古,即明人为我仇敌,除其拒战而被杀者外,凡来降之人,我均收养矣。”[159]

十四日,皇太极致书祖大寿曰:

“前李喇嘛、方吉纳等往来时,我诚心欲和,因尔等一面遣使往来,一面修筑锦州城,故我以书付尔使杜明仲寄尔,言尔等如不罢锦州城工,我将发兵等语。⋯⋯其后,获尔哨卒银柱,我仍欲和,释之遣归,并无回报。⋯⋯夫征战者,岂我所愿乎?不得已而后用之矣。我厌兵戈而愿太平,故又遗书往。惟将军思之,若愿议和者则令我前遣之银柱来, 凡我所欲言,将悉语之,勿疑我执而杀之。”[160]

九月十八日,皇太极又给祖大寿致书曰:

“兵,乃凶器也。战,乃危事也。岂有不愿太平而愿征战者耶?⋯⋯今议和既绝(指明金议和),我遂坚固国家,乃留兵居守,率军长驱直入。幸遇将军于大凌河,似有宿约。我内心仰慕将军久矣。盖天欲我二人和好,以共谋前程,故欣然遣使致书。我之所以仰慕将军,因我起身东陲,惟知军旅之事,而不知养民抚兵之道,未谙山川地势之险易。征战之事,我自任之。示教之事,求将军任之。休戚与共,富贵同享,此我之愿也。⋯⋯倘将军以我言为是,望速回音。⋯⋯惟将军熟思而独断之,勿轻信众言。”[161]

十月七日,皇太极击败张春等率领的援军后,“命阵获明文武官二十三员,各以己意为招降书,遣千总姜桂,赍往大凌河,遗祖大寿”。姜桂见到祖大寿等将领,告知援军“俱被满洲大兵截杀,今被擒众官各修书令我送至”。祖大寿见众将怕皇太极诱骗而屠戮,不从者居多,所以对姜桂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162]

九日,皇太极再次给祖大寿等致书曰:

“姜桂还,言尔等恐我杀降,故招之不从。夫我国用兵,宜诛者诛之,宜宥者宥之, 酌用恩威,岂能悉以告尔。⋯⋯一经归顺,我即加恩养,尔等岂未之闻耶。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出此言,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或者, 荷天眷佑,俾众将军助我乎。若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业。故以肝膈之言,屡屡相劝。意者尔等不愿与我共事,故出此支饰之言耶。倘实欲共事,可遣人来,我当对天盟誓,我亦遣人至尔处涖盟。⋯⋯幸勿迟疑,伫俟回音。”[163]

由上可见,皇太极对祖大寿等招抚是有诚意的,并没有因为取得打击援军的胜利而改变初衷,仍然坚持招抚的政策。

此时,祖大寿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外无援兵,内无刍糗, 军民危急已极”[164],城中“粮绝薪尽,兵民相食”[165]。于是祖大寿等企图突围求生,十四日,皇太极命参将姜新前来招抚,祖大寿便率领众官出城相迎,随之遣游击韩栋从姜新回营,观察虚实。韩栋回城后, 将目击后金兵“纪律,及堵守戒严状,料一人不能潜脱,还白大寿”[166]。祖大寿感到突围很难成功,必然遭败,因此“降志始决”[167]。

二十五日,祖大寿命义子祖泽润,系书于矢,自城内射出,“言令石副将(即石廷柱)来,亲与面议”[168]。二十六日,皇太极遣副将石廷柱、巴克什达海、库尔缠、觉罗龙什、参将宁完我等前往城南台下, 令阵获千总张卫入城联系,城内明军游击韩栋偕张卫至,并对石廷柱等人曰:“我祖总兵官令尔石副将亲来。彼出城立于壕前,俟尔往时,亲告以心腹之言。”达海怕有诈,对韩栋说:“未奉汗命,不敢擅遣石副将往。”韩栋明白其意,便直言:“尔等若不信我等,可遣尔一人同往, 即送祖总兵官子祖可法来,留于尔处。”于是韩栋回城,果领祖可法前来,至贝勒济尔哈朗、岳托营中,行抱见礼,受到热情款待。随后,库尔缠、宁完我等人立于城外壕边,石廷柱独自过壕与祖大寿相见。祖大寿曰:“人生天地间,岂有长生不死之理乎?惟有国、家、命三者是亲。我等既放弃尽忠朝廷、报效国家之念,惟惜身命,倾心归降于汗。然身虽得生,而不能与妻子相见之,生亦何益哉!尔等果不回军,欲进图大事,尔先攻锦州,当用何策以取之,则听尔便,倘得锦州,则我妻子可得相见也。”[169]当石廷柱返回时,祖泽润从城中射出书两函,这可能是祖大寿授意所写的,其内容是对姜桂携书劝降未从的原因,及与石廷柱所言内容的解释和补充。石廷柱等回营后,向皇太极奏报了祖大寿言和祖泽润书,出城归降的条件,一是要求不要杀戮,二是进取锦州解救其眷属。皇太极得知后,关于前者在上书中已经言明,绝不杀害降者, 有关后者则遣石廷柱等往谕曰:“尔等若愿议攻取锦州之策者,则可遣大臣官员来商议。”[170]当夜,祖大寿命祖可法、张存仁、韩栋前来,

皇太极曰:“我既招降尔等,复攻锦州,恐我兵被创,不能前进。尔等既降,其城或尔等力攻,或以计取,乃听尔等自便。否则尔坐守其城, 我亦将驻守尔等。”[171]

祖大寿闻言,自知皇太极对其归降心有疑虑,不愿出兵攻打锦州, 因此只好计取。次日,他遣施中军往后金营曰:“我降志已定。至汗或杀或养,我归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再者,我若派奸细往锦州, 我弟不可信,奸细倘被执讯,诘出虚实,为之奈何?或我亲率兵,佯作逃走之状,如何?唯汗睿裁也。”[172]

二十八日,祖大寿与诸将“合谋归降”,何可刚反对,被推出城外处斩。随后祖大寿遣副将四人、游击二人前往后金营盟誓。皇太极与诸贝勒誓曰:“大明国总兵官祖大寿,⋯⋯韩栋等,率大凌河城内众官兵民归降于我。如我对此归降将士,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后,离析其妻孥,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其纪算,使之夭折。凡归降将士若怀欺挟诈,或逃或叛,天地必谴之,夺其纪算,使之夭折。”[173]祖大寿等誓曰:“率众筑城,遇满洲国兵,围困三月,军饷已尽,率众出降, 倾心归汗,毫无猜疑,归顺以后,官军人民家口,俱获保全。若大寿等违心背盟,天地鉴之,殃及其身,死于刀箭之下,倘汗以计诈害,亦惟汗自知之。”[174]誓毕,皇太极派遣库尔缠等前往城内,问祖大寿曰: “取锦州之策,从速言之为好,宜当用何策以取之?”祖大寿曰:“我即亲往汗前商议此事。”[175]当晚,便出城至皇太极营中,受到热烈欢迎,行抱见礼,“遂定取锦州之策”[176]。

二十九日夜,皇太极命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岳托等,率领换穿汉装的四千人马,与祖大寿所属旧部三百五十人,“作溃奔状, 袭取锦州”[177]。二更,大凌河城内突然炮声隆隆,两军起行,不巧大雾迷漫,对面不相识,怕自相厮杀,便收兵而还,此计未成。

十一月一日,皇太极与诸贝勒议定,放祖大寿回锦州,组织旧部, 起兵献城。于是派人告诉祖大寿说:“今令尔至锦州,尔以何计入城? 既入,又以何策成事?”祖大寿回答说:“我但云昨夜溃出,逃避入山, 今夜徒步进城,彼未有不令入城者。⋯⋯如初二日闻炮,则知我已入城, 初三初四日闻炮,则我事成。”[178]皇太极欣然同意,当天晚上祖大寿带领二十六人,步行返回锦州。直到九日,祖大寿方遣张有功携书来到大凌河,奏曰:“先蒙盛意,常识于心。独相约之事,昼夜踌躇,难以骤举。且所携心腹人甚少,各处调集之兵甚多,众心怀疑,不胜恐惧。巡抚、巡按,防御甚严。又有陈二等三人,自大凌河逃回,机事渐露。是以迟误至今。⋯⋯望皇上悯恤归顺士卒,善加抚养,众心既服,大事易成,至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盻,俟来年相会,再图此事。吾心惟天可表,断不为失信之人也。”[179]皇太极见此书,并没有责怪祖大寿违背诺言,相反给予体谅和安慰。他覆祖大寿书曰:“相约之事,将军不能速成,意寡不敌众故耳。徐为图之,尚须勉力。我欲驻此,专候好音。奈刍糗匮竭,难以久留,且携大凌河各官,暂归沈阳,牧养马匹,整饬器械,以候将军信息。至于将军计之成否,又何必言。惟速与回音,以副予望。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180]

皇太极考虑到官兵离家三月,思亲厌战。同时也想到祖大寿的处境, 及归降诸将眷属的安全。因此,他不愿这时攻占锦州,于是下令毁大凌

河城,率领诸贝勒大臣和归降官兵凯旋而归,十五日回到沈阳。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对明的宁锦防线是个沉重打击。

皇太极即位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参汉酌金”进行社会改革, 使后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大凌河之战中,就发现三点颇有意义的新变化。

第一,用人以策略为先。皇太极创业和改革,需要打破民族界限, 广罗人才。他广泛任用汉官,认为他们有文化,明事理,正因为如此, 这批人往往为了留个好名声,宁死不愿合作。因此,皇太极则以策略用人,使其归降,大凌河之战首开此例。如对祖大寿,皇太极致祖大寿书中,既很自谦,又很尊重对方,书曰:“因我起自东陲,但知军旅之事, 至于养民驭兵之道,实所不知。⋯⋯倘得倾心从我,战争之事,我自任之,运筹决胜,惟将军指示。”[181]当祖大寿归降后,要求潜回锦州聚所属旧部夺城,这样可能一去不回。皇太极认为:“与其留大寿于我国, 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等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若不纵之使往,倘明国令人入据守锦州、宁远,则事难图矣。今纵还大寿一人,而先携其子侄及其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济也。”[182]祖大寿果然一去不返, 皇太极并未责怪,却致书曰:“将军计之成否,又何必言。⋯⋯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183]又如监军道张春被俘以后,不肯剃发, 誓死不降。皇太极感叹说:“壮哉,鬼神且惮之,朕敢违天杀春乎!子卿之事任为之。”[184]张春没有被杀害,被令与白喇嘛同居沈阳三官庙, 一住十年,始终不降。皇太极并不怪罪,而是敬佩,不断派人前去慰问, 其目的就是以一人而结众人。对大凌河归降诸将,没有杀戮,赏赐甚厚, 于宫廷内设大宴,亲自酌酒慰劳,这批汉官后来有的成为皇太极智囊团的谋士,有的成了汉军八旗的著名战将。明清之际是个风云变幻、剧烈动荡的年代,许多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选择生活道路,皇太极以策略用人,起到了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作用。

第二,开始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后金兵作战原仅使用刀、矛、弓、剑、盾等冷兵器,“未备火器”[185]。天聪五年(1631 年)正月, 首次仿制红衣大炮成功,从此有了火器,并建立了炮兵兵种。三月,皇太极为考察炮兵素质,“出阅新编汉兵(炮兵),命守战各兵,分别两翼,使验火炮鸟枪,以器械精良,操演娴熟,出帑金大赍军”[186]。七月,令总兵官佟养性率领炮兵第一次出征,参加大凌河之战。这支炮兵营于锦州大道,与明援军展开激烈炮战,还摧毁大凌河城周围及至广宁一路的墩台,发挥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因此,明廷震惊,兵部题本中指出:“火器原为中国(朝)长技,⋯⋯但所为长技者,已为奴有,则我之防范可不为绸缪,以遏其将来之狂逞乎!”[187]大凌河战后,皇太极更加重视炮兵,大力发展,一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大量火炮,二是专门设立炮厂,大批制造红衣大炮。于是大小战役都有炮兵从征,这在清朝开国和清初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将围城打援战术演习成功。皇太极深知后金八旗兵长于野战,不善攻坚,以轮番人海战术强攻坚城,得与不得,皆要付出重大伤亡。因此,这次大凌河之战,改变过去的打法,指出“攻城恐士卒被伤, 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无论明军出城突围,还

是外来援军,对八旗兵都有利于发挥野战的优势,如果击溃援军,城内敌军必然饥饿瓦解。此次战术演习,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提高了后金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到了崇德年间,明清松锦大决战,皇太极用大凌河之战成功的围城打援战术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