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皇太极逝世第一节 猝然而死

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九日晚,皇太极紧张忙碌的处理了一天政务后,在清宁宫尚未就寝,突然患脑溢血“暴逝”[1],终年 52 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皇太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亦是清朝一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为君主。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最突出特点是善于分析形势,适时掌握时机, 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他主政后继承其父努尔哈赤要进取中原、消灭明王朝的遗愿,审时度势,根据新情况,提出新任务,不断改进斗争的策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针对后金面临的内忧外困、危机四伏的局面,毅然纠正努尔哈赤晚年一些政策的失误,坚定不移地推行“讲和与自固二策”。因此,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调整了满族贵族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封建君主集权制;发展了社会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整顿了八旗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革新了国家机构,加速了后金封建化的进程。与此同时,皇太极统一了黑龙江流域,从新满洲那里得到了兵源补充,他还竭力破坏和瓦解明、朝鲜与蒙古的三方联合,并以军事手段迫使朝鲜结盟,漠南臣服,消除了来自东西两面的威胁,打破了明朝设置的弧形包围圈,从而使后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另外,皇太极在对明作战方面,亦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改自己的战略战术,反应出极强的应变性。他最初继承努尔哈赤遗志,强攻宁锦, 期在必克,结果攻坚受挫,遭到失败。于是他总结了在宁锦两次挫败的原因,一变而为深入内地取其无备之城邑。又因得其城而不能保,故再变而为对明境土地、人民实行蹂躏和残毁。由于几次入关,清军进退失据,不能久留,皆因明军控制山海关所致,所以决定发动松锦大战。当取得松锦决战胜利后,准备乘胜入关时,得知农民军兴起,便想联合农民军,消灭明王朝。皇太极正是在这些策略的演变过程中,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因此消灭了敌人,壮大了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又一个特点是始终坚持改革,革除那些不利于后金发展的弊病,建立一些有助于后金进步的制度。这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习俗等方面比较全面的改革,它带来的社会效益, 是使汗权加强、政局稳定、生产发展、兵力强盛等等,为进取中原作了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皇太极各项改革取得成功,其原因是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想入非非,而是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 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稳妥的改革,对旧的制度有些给予保留,如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八旗旗主特权等,采取渐进的限制、削弱和取消的办法。而对一些强化汗权的新制度,如文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等,则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强。虽然新旧制度同时并存, 但是旧制度走向衰败灭亡,新制度走向发展壮大,这样既避免矛盾的激化,又达到改革的目的。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再一个特点就是调整满汉关系,推行“满汉一体”的新政策。他清楚的知道,由于努尔哈赤施行压迫汉人的政策,激

起广大汉民的反抗,为了使辽沈地区社会安定,并为日后进取中原作准备,所以采取措施解决日益尖锐的满汉矛盾。皇太极不顾满族贵族的反对,坚决领行满汉分屯别居和离主条例,而且重用归降的汉官,吸收他们入部院参政,从而提高了汉民、汉官的社会地位,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后金统治的阶级基础,如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皆成为清进取中原的引路人。

皇太极青年时代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弯弓跃马,南征北战。为统一女真各部,进入辽沈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继承后金汗位以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帝王,亦是满族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