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田渡受降
一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又收到朝鲜国王来书,称皇太极为皇帝,朝鲜为小邦,自己为臣,而且主动把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二人, 作为斥和者“送诣军前,以俟处分”[181],此书无疑是进一步表示投降的诚意。因此,皇太极认为此时胁迫朝鲜国王签订“城下之盟”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征求诸贝勒大臣的意见,皆表示赞同。于是,皇太极遣使敕谕朝鲜国王李倧,提出投降条款十七项:
——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
——躬来朝谒,尔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质;
——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
——尔有不讳,则朕立尔质子嗣位;
——从此一应文移,奉大清国之正朔;
——盖我军以死战俘获之人,尔后毋得以不忍缚送为词;
——其所进往来之表,及朕降诏敕,或有事遣使传谕,尔与使臣相见之礼,及尔陪臣谒见,并迎送馈使之礼,毋违明国旧例;
——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不得有误;
——朕今移师攻取皮岛,尔可发鸟枪弓箭手等兵船五十艘;
——大军将还,宜备礼献犒;
——军中俘获,过鸭绿江后,若有逃回者,执送本主,若欲赎还, 听从两主之便;
——尔与内外诸臣,缔结婚媾,以固和好;
——新旧城垣,不许擅筑;
——尔国所有瓦尔喀,俱当刷送;
——日本贸易,听尔如旧,当导其使者来朝;
——其东边瓦尔喀,有私自逃居于彼者,不得复与贸易往来;
——每年进贡一次,其方物数目,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米万包[182]。
朝鲜国王接受了以上条款,但是吏曹参判郑蕴反对,他说:“臣之于君,不徒以承顺为恭,可争之则争之可也。彼若求纳皇朝之印,今将三百年矣,此当还纳于明朝,不可纳于清国云。彼若求助攻天朝之军, 则殿下当争之曰:明朝父子之恩,清国亦知之矣,教子攻父,有关伦纪, 非但攻之者有罪,教之者亦不可云。”[183]李倧不听,便派洪瑞凤、崔鸣吉等人往清营,商量出城投降事项。清方由英俄尔岱负责接待谈判, 他告知洪、崔等人,“三田浦(渡)已筑受降坛,明日可行此礼”[184]。朝鲜国王李倧出城,“龙袍不可着”,改穿“青衣”。不许出“正门(南
门)”,“自西门可也”[185]。
三十日辰时,朝鲜国王李倧,身着青衣,带领群臣和长子李■、次子李淏、三子李■等,出西城门,步行至汉江东岸三田渡,向清帝皇太极投降。皇太极在此设坛受降,坛为九层阶,他南面坐于坛之上层,张黄幕,立黄伞;兵甲旗■,森列四周;精兵数万,结阵拥立;张乐鼓吹, 四野震撼。命英俄尔岱为朝鲜君臣作前导,引至坛外,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再领到坛下,又令进前三拜九叩。随之,引入升阶,李倧坐于皇太极左侧,其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再次是李倧长子李■。右侧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其次是李倧次子李淏、三子李■,再次是蒙古诸王。朝鲜大臣给席于坛上东隅,江都被执之臣使坐于坛下西隅。坐定举宴,宴间行射艺表演。宴罢,皇太极命英俄尔岱赐李倧黑貂袍套,白马雕鞍,又赏给世子、大臣等人貂皮套。并且令朝鲜君臣会见被俘的嫔宫及夫人,相互洒泣曰:“稍缓数日,我等皆为灰烬矣。”[186]又命英俄尔岱、马福塔送朝鲜君臣和嫔宫夫人返回汉城, 留下长子李■、次子李淏为人质。
二月一日,皇太极“以江华岛所获人畜财币,赏给各官有差”[187]。第二天,他先行班师,命多尔衮、杜度率领满、蒙、汉大军,携所俘获在后行。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领部众,携红衣大炮往攻皮岛。二十一日,皇太极得胜回到沈阳,举城欢庆。
清军撤走时,分为四路,“一枝仍执世子等夫妻并其僚属,置诸军中,从大路以去;一枝兵逾铁岭,出咸镜道,渡头满江以去;一枝兵由京畿右道山路,至平安道昌城碧潼等地,渡鸭绿江上流以去;一枝兵由汉江乘船下海,悉取沿海舟楫,以真■及孔耿所领辽兵,参杂藏书,仍胁本国西路败卒,张其形势,以图皮岛”[188]。皇太极为了防止清军沿途掠夺,招致朝鲜军民反抗,于是二月四日,传谕各路军将领说:“嗣后尔等,各直严禁彼地满洲、蒙古、汉人士卒,勿得劫掠降民,违者该管章京及骁骑校、小拨什库等,一并治罪,劫掠之人,置之重典,为首者斩以徇。”[189]可是,清军官兵阳奉阴违,不听禁令,依然疯狂抢掠, 给朝鲜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八日,多尔衮、杜度等人率领大军,携带大量财物,押着五十万朝鲜俘虏,及世子李■、次子李淏的内眷、侍卫、宰臣等五百余人,离开汉城往沈阳。朝鲜国王李倧到昌陵送行,见此国破家亡的情景,“百官上下,一时号恸,上亦泣下”[190]。所经沿途城镇官民,在道旁迎送, 皆感到无比的羞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由于人众物多,行军缓慢,只须十多天的路程,却走了七十多天,直到四月十五日才全部回到沈阳。
二月二日,硕托、孔有德等人,奉令合朝鲜兵往攻皮岛,朝鲜国王命信川郡守李崇元、宁边府使李浚领黄海道战舡赴之。当时明将沈世魁等人,率领二万余众,配有大量火器,以及充足粮草,驻守皮岛。朝鲜虽然降清,但是心仍向明,故把清军攻打皮岛的情报“流传于岛中” [191],使明军早有准备。因此,硕托等“攻皮岛久未下”[192],于是皇太极命阿济格率兵一千,前来助攻。四月五日,他在郭山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攻打皮岛新的作战方案,据清方档案材料记载:
“因皮岛不可一路攻取,欲分兵两路偷袭。议定,将我国所造小船由身弥岛北潜逾二十里以外之山,拉运至皮岛西北熬盐之河港。遣八旗护军参领及每牛录所出护军各一员, 命步军固山额真萨穆什喀在前统领偷袭。令步军官员等率领步军继其后,攻打皮岛西北隅之山嘴。又命固山额真昂邦章京阿山、叶臣乘我国所造小船在后督战。再,另一路遣八旗骑兵、骑兵诸官员、四边城四百兵及全部官员,汉军及其诸官员、三顺王军、三顺王下诸官员及朝鲜兵,乘我军在各地所获船只及朝鲜来援之船,赫然列于身弥岛上,命兵部承政车尔格率领进攻。又命汉军固山额真昂邦章京石廷柱、户部承政马福塔在后督战。”[193]
六日,阿济格致书皮岛守将沈世魁,劝其归降,未得答覆。八日,
阿济格下令进攻皮岛,按计划行动,分兵夹击,经过一番激烈恶战,明军溃败,沈世魁被生擒,因拒降为马福塔杀害。清军攻占皮岛,斩杀明军万余,俘获男女三千四百多人,大船七十艘,炮十位,其余金银、衣缎、马牛、宝器等物无算[194]。
阿济格等率军占领皮岛这个战略要地,是皇太极发动“丙子之役” 的又一重大胜利,亦是完成了十年前“丁卯之役”,想完成而未能完成的任务。从此切断了朝鲜和明朝的联系,正如朝鲜廷臣崔鸣吉所言:“椴岛(即皮岛)失守,极可惊惨,⋯⋯天朝之路,今已绝矣。”[195]同时亦拔掉了威胁清后方安全的明军据点,对稳定辽沈地区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丙子之役”是以清的胜利,朝的失败而告终,它对清、朝双方以及明王朝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如果把“丙子之役”与“丁卯之役” 的后果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重大变化:
一是政治上,清与朝由兄弟的“平等”关系,变为君臣的隶属关系。而且朝鲜自此永绝明朝,奉大清为正朝,改用崇德年号。这种臣属宗主的关系,几乎维持了整个有清一代,没有什么变化;
二是经济上,丁卯年的平壤盟约,虽然朝鲜每年要向后金进贡,但是后金也要给予回纳,双方所献物品尽管不等,却是对等的。可是,丙子年的城下之盟,变为朝鲜单方面纳贡,而且贡物的数量大增,如黄金百两、白银千两、茶千包、大小纸二千五百卷、大米万包。这都是以往没有的,可见清从朝鲜勒索更多的财物;
三是军事上,朝鲜从后金的敌人,变为清伐明的助手。“丙子之役”, 不仅解除了清的后顾之忧,粉碎了明的东江防线。从此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却派兵、运粮参加对明战争,因此清的军事实力大增。
“总之,皇太极通过“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 为其实现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铺平了道路。
[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085 页。
[2](朝鲜)李肯翊:《燃藜宝记述》23,见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3][103]《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4,毛帅东江。
-
毛承斗辑:《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 5,天启六年八月初九日具奏。
-
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
28,天命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辽宁大学历史系,下同)。[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164 页。
[7]张岱:《石匮书后集》卷 10,毛文龙列传。[8][9]夏燮:《明通鉴》卷 78。
-
毛承斗辑:《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 1,天启元、二两年塘报,原眉批。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31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27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27、3231、3272
页。[1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25 页。
-
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 46,天命八年二月二十九日。
-
重译《满文老档》大祖朝卷
47,天命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四月十二日。[17]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 49,天命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
《明熹宗实录》卷 25,天启二年八月丁丑。
-
毛承斗辑:《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
4,天启五年六月二十六具奏。[20]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
-
《明清史料》甲编,第 8 本,平辽总兵毛文龙奏本。
-
毛承斗辑: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
6,天启七年五月十六日具奏。[2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84 页。
-
《清太宗实录》卷 2,天聪元年正月丙子。
-
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四月八日。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9
页。[27][28][29][33][38][39][40][41][42][43][46](朝鲜)赵庆男:《乱中杂录》6,见潘
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3 辑。
[30]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33 页。
[31][32][44][4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31 页。[34][35]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正月十八日。
[36][37]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291 页。
[4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32 页。[47]《清太宗实录》卷 2,天聪元年三月辛巳。[49](朝鲜)《承政院日记》第 17 册,第 802 页。
[50][7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0 页。[50][53]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正月二十七日。[52][55][97](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二十三。
[54]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正月二十八日。[56]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二月八日。 [57]《清太宗实录》卷 7,天聪四年六月乙卯。
-
《八旗通志初集》卷 130。
-
《清太宗实录》卷 2,天聪元年三月辛巳。
[60][61][62][64][6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2 页。
[6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1 页。
[66][67][6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1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3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9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3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7 页。
[7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1 页。
[75][7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4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4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08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5—3316 页。
[80][8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5 页。
[82]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8 页。
[83][87][8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0 页。
[8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8—3319 页。
[85][8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19 页。
[89][9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1 页。
[91][92][9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2 页。[94]《清太宗实录》卷 2,天聪元年三月乙酉。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4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5 页。
[9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23 页。[99]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三月。
[100][102]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7。[101]《明熹宗实录》卷 82,天启七年三月庚午。
[104]毛承斗辑:《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 6,天启七年四月二十日塘报。[10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36 页。
[10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51 页。
[107][10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60 页。
[109][110][11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61 页。[112]张葳:《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七月十九日。
[11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 3365 页。[114]《清太宗实录》卷 8,天聪五年正月壬寅。
[115][119][122][125][134][139][141][144][145][146][150][154][157]
[173][174][175][185][190](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二十七,丙子虏乱。[116]《清太宗实录》卷 26,天聪九年十二月甲辰。
-
《清太宗实录》卷 27,崇德元年二月丁丑。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46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47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49—3550
页。[123][126][177](朝鲜)赵庆男:《乱中杂录》续杂录。
[12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48—3549 页。[127][138][140](朝鲜)罗万甲:《丙子录》记初头委折。[128][129][130]《清太宗实录》卷 28,崇德元年三月乙丑。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50—3551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明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51
页。[133][135]《清太宗实录》卷 28,崇德元年四月乙酉。
-
《清太宗实录》卷 28,崇德元年四月已丑。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55
页。[142]《清太宗实录》卷 32,崇德元年十一月己未。
[143]《清太宗实录》卷 32,崇德六年十一月已巳。
[147][148][152][180][183](朝鲜)罗万甲:《丙子录》急报以后日录。[14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72 页。
[15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73 页。[153]《清太宗实录》卷 32,崇德元年十二月丙申。
[155][178][179](朝鲜)《南汉解围录》,见刘家驹:《清初政治发展史论集》第 120 页。
[156](158)(朝鲜)《丙子胡难湖南诸公倡议事实》。[159](朝鲜)《承政院日记》第 54 册,第 570 页。[160]《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壬寅。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80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82
页。[163]《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丙辰。
[164]《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丁巳。
[165][16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85 页。[166][167]《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己未。
[169][170]《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庚申。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88 页。
-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91 页。
[176](朝鲜)罗万甲:《丙子录》记江都事。[181][182]《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戊辰。
[18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594 页。[186]《清太宗实录》卷 33,崇德二年正月庚午。
[187]《清太宗实录》卷 34,崇德二年二月辛未。
[188](朝鲜)《朝鲜记闻》卷 5,见刘家驹:《清初政治发展史论集》第 143 页。[189]《清太宗实录》卷 34,崇德二年二月甲戌。
[19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600 页。[192][194]《八旗通志初集》卷 140,阿济格传。
[193]《盛京满文原档》第 7 号,四月五日条,见《历史档案》1982 年第 3 期第 86 页。
[19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603 页。